【摘要】隨著認知語言學的迅速發展,它所包含的理論可以解釋很多語言現象。認知語言學下的象似性(iconicity)反應的是語言與思維的關系。也就是說,說話人的話語體現了背后的思維方式。所以本文擬從象似性的三種分類來分析生活中的語言現象。
【關鍵詞】順序象似性;距離象似性;數量象似性
【作者簡介】楊楠(1991- ),女,黑龍江黑河人,哈爾濱師范大學2015級碩士研究生,院系:西語學院,研究方向:心理語言學。
一、引言
語言象似性概念最先由美國符號學的創始人Peirce在19世紀末提出,是指語言結構與人的經驗結構或概念結構之間的自然聯系,主要指語言符號與外部世界之間的關系。根據象似性的理論基礎與特征,很多學者對應不同的語言現象,將象似性進行分類,并且分類方法多樣。本文根據Ungerer 和Schimid劃出的三類象似性,對生活中的常見的話語進行分析。
二、語言象似性分析
Ungerer 和Schimid提出的象似性種類分別是:順序象似性、距離象似性與數量象似性。本文將根據這三大分類的特點,聯系生活中常見的語言進行分析。
1.順序象似性。它是指句法成分的排列順序映照出它們所表達的實際狀態或事件發生的先后順序。例如:
a. He squeezes toothpaste out of a tube and brushes his teeth.
a.* He brushes his teeth and squeezes toothpaste out of a tube.
b. She got a key and opened the door.
b.* She opened the door and got a key.
例句a中事件的發生順序是符合自然事件規律和順序的。而例句a*中聽起來很奇怪,因為他們與自然順序不符。因為我們都是先擠牙膏才可以刷牙。例句b*表述的是先開門、后拿鑰匙,這也違反了自然事件的順序,所以說這句話不合理。這四個例子說明語言表達的順序要符合自然事件發生的順序,這體現了順序象似性。
2.距離象似性。指語言成分之間的距離反映了所表達的概念成分之間的距離。也就是說,如果一句話中兩個單詞的概念意義上關系相近,那它們在句中的位置也離的近。例如:
c. the well-known cute Chinas panda
c.* the Chinas cute well-known panda
c.** the well-known Chinas cute panda
c.*** the Chinas well-known cute panda
這些例句中只有c句可以被人們所理解,但是其它兩句沒有c句表達的清楚,甚至是不通順。這是因為只有第一句遵守了象似性的臨近性原則。這條原則認為關系比較近的必須靠放在一起。因為大熊貓是只有中國才有的動物,所以China必須直接放在名詞panda之前,并表達一種所屬關系。熊貓的特征是可愛的、溫順的,所以放在了離panda第二近的位置上。對熊貓的評價well-known則居于離名詞較遠的地方,它與panda的關系度不如China和cute高。所以出現這一現象是因為語言描述是線性序列成分組成的。而在現實中,panda所有的特征都融為了一個單一的個體。
3.數量象似性。指語言表達形式的數量和真實世界中物體的數量之間存在著一致性。也就是說,如果我們想要描述的內容多并復雜,那語言所呈現的詞語就隨之變多。反之亦然。例如:
d. The old man said: “you are so kind.”
e. The old man said: “you are so so so… kind!”
在例句d中單純的表達了老人心中的想法。但是在例句e中,重復用了三次no,甚至更多,這強調了老人可能因為經歷某種特殊的事件而產生了特殊的情感。例如老人摔倒,年輕人幫忙扶起;或是老人迷路,路人幫忙送回家等。經歷過這些事情后,老人想要表達心中的感激之情,也就是例句e。該句話把老人的情感淋漓盡致的呈現在讀者面前。如果將重復的詞減少至一個,概念的強調就會明顯減弱,使本來十分突出的句子變得平淡普通。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一個話語或篇章中出現這種語符,會使其更加生動形象。
三、結語
本文將象似性的三個類別與生活中常見的話語結合進行分析,發現人們在進行表達時,并不只是單單說出了想法,人們背后的經驗結構和概念結構也通過話語體現出來。也就是說,人們在交流時會受到自身的經驗結構、概念結構、文化習俗等因素的影響,根據說話人的需要,將語言的結構進行一定的調整。象似性理論注重的是將語言的內部理據與外部因素相結合。它不僅能解釋生活中的話語,還是語音、詞匯、語法,甚至是語篇的認知識解方式之一。根據象似性原理,可以發現語言不是枯燥無味的,背后的認知理據很有意義。
參考文獻:
[1]F.Ungerer H.-J.Schmid,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8.
[2]黃芳.語言象似性研究述評[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12(04):120-122.
[3]宋德生.體驗認知與語言象似性[J].外語教學,2004(01):2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