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翻譯是一種跨語言和跨文化的活動。兩種不同語言和文化遇到沖突時譯者采用歸化還是異化成為造就譯文質量和風格的重要因素之一。歸化和異化各有利弊但“顯異”是主流。
【關鍵詞】跨文化;歸化;異化
【作者簡介】喬莉萍(1985- ),女,山西介休人,碩士,濱州學院外國語學院,教師,研究方向:翻譯。
現代科技高速發展,身處不同地區或者國家的人們之間的交流也在不斷增加,翻譯日益火爆的同時,跨文化成為擺在譯者面前的一道難題。歸化和異化是譯者通常會采用的翻譯方法和策略。
一、引言
國外提倡異化的學者是韋努蒂,而翻譯家奈達大力提倡歸化。歸化提倡譯文應盡量接近讀者,為避免目的語讀者理解不了異域語言文化,譯文可做大幅度調整,“本土化”是關鍵,而異化則主張譯文應盡量接近原作者,維持原文語言特色,直譯出原文中的異域文化特色,有時候輔助于注解。
二、與歸化相比之下的異化之優
縱觀我國翻譯史,在上個世紀中國翻譯者們主要采用歸化的翻譯方法。但魯迅認為翻譯“必須要有異國情調,就是所謂洋氣。其實世界上也不會有完全歸化的譯文,倘有,就是貌合神離,從嚴辨別起來,它算不得翻譯?!眲⒂P在《歸化——翻譯的歧路》中極力主張異化翻譯法,通過譯例說明歸化“抹殺”原作的“民族特點”,無法體現新鮮感;歸化會使目的語停滯不前,封閉了自我,滿足于自我的時候難以達到與外國語言和和文化互通有無的目的。
孫致禮認為只有異化翻譯才能傳譯出原文的“異質因素”,具體說,就是能傳達出原作的異語語言形式、作者的異常寫作手法以及異域文化特色。他還進一步指出,在21世紀,向作者接近的異化翻譯將會越來越被廣泛地采用。
三、異化的實際應用例子
形式是為內容服務的,一定的形式表達一定的內容。采取原語的表達方式,能更加準確、更加充分地傳達原文的意思。然而,一味采取以譯語為歸宿的歸化翻譯法,卻能損害原文之意。
As I remained in the Third Fourth three times as long as anyone else, I had three times as much of it. I learned it thoroughly. Thus I got into my bones the essential structure of the ordinary English sentence—which is a noble thing.(W. Churchill: “Harrow”)
因為我在四年級三班待的時間是別人的三倍,所以我所受的這種訓練也是別人的三倍。我掌握得很徹底。就這樣,普通英語句子的基本結構便深入到我的骨髓里——這是件了不起的事。
get something into ones bones是一個英語成語,意思為“牢固掌握”。若照此翻譯,意思是出來了,但是因為舍棄了原文的形象語言,目的語讀者就會覺得比較平淡。譯者吸取了原語的表達方式,譯成“深入到我的骨髓里”,讀起來更形象生動。
美國嚴肅報刊的代表,最有權威,對美國政府、美國公眾輿論影響力很大的報紙——《紐約時報》采用異化翻譯中國文化特色詞匯。比如:
鐵公雞一毛不拔:Iron Roosters, or birds so stingy they would not share a feather
富貴不過三代:Wealth does not last for more than three generations
千軍萬馬過獨木橋:thousands of soldiers and tens of thousands of horses across a single log bridge
大海撈針:fishing a needle out of the sea
2008年北京奧運會吉祥物“福娃”由“Friendlies”改為“Fuwa”,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吉祥物“海寶”直接音譯為“Haibao”。《紐約時報》之所以采用異化翻譯策略是因為這樣能巧妙地運用形象化詞語,創造具體生動的意境,加上某些直譯的中國特有概念已為國外讀者所熟悉,所以能體現鮮明漢語語言文化特色的同時滿足了美國讀者對遙遠神秘的東方古國及異域文化的好奇心。
異化能使交流雙方學到更多的他國特色和精髓,有效促進國家之間的交流,包容和理解。歸化是解決語言障礙的輔助手段。隨著全球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對文化多樣性的保持和對文化差異性的包容成為交流的發展趨勢。尊重他國文化的存在和延續,保持本國文化的傳承成為各國發展共識。因此翻譯過程中顯異是主流,如果異化難以消弭交流障礙只能進行必要的歸化。
參考文獻:
[1]范勇.美國主流媒體表達中國文化特色詞匯的顯異策略[J].中國翻譯,2011(1):66-67.
[2]何霞.《紐約時報》涉華報道研究[D].暨南大學,2004.
[3]孫致禮.新編英漢翻譯教程,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