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圃
【摘 要】三明紅色文化資源豐富,全市12個縣(市、區)都是中央蘇區縣,全市有紅色文化遺址遺跡353處。目前,三明地區的一些紅色文化資源雖然已得到保護,但許多紅色資源沒有得到較好地開發利用。三明的紅色文化資源分布較松散,各區、縣都有紅色資源,導致紅色文化資源難以整合。三明的紅色文化遺址,大部分處在交通不便的偏僻農村,有些歷經風雨侵蝕,年久失修,缺乏必要的保護。三明紅色文化資源應加大宣傳,增強保護。要加大宣傳力度,提高知名度。加大宣傳保護力度。整合資源,協調推進。要整合三明紅色文化資源,統籌推進。突出重點,層級開發。要分清輕重緩急,突出有特色的資源先進開發。
【關鍵詞】三明;紅色文化;深度開發
紅色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延伸,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與發展。2014年八一節前夕,習近平在看望慰問駐福建部隊官兵時強調,“要把福建革命老區的紅色資源利用好、紅色傳統發揚好,堅定不移聽黨的話、跟黨走。” [1]三明作為革命老區,紅色文化資源豐富,應當不斷加強紅色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突顯文化自信,強化紅色文化擔當。
一、三明紅色文化資源的概況
三明,地處閩西北,作為中國革命的紅色沃土,是一個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老區市。目前,全市12個縣(市、區)都是中央蘇區縣,是中央蘇區的重要組成部分。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21個中央蘇區縣有5個在三明,即寧化、清流、泰寧、建寧、明溪。從1929到1934五年間,中央紅軍留下了紅色文化遺址遺跡353處。三明紅色文化資源豐富,紅色底蘊深厚。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都曾在三明從事過革命活動,留下眾多極其珍貴的革命文物和遺跡。目前,全市列入文物保護范圍的紅色文化遺址共有229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31處、縣(區)級文物保護單位127處、第三次全國不可移動文物普查文物登記點70處。
2017年3月1日,《三明市紅色文化遺址保護管理辦法》開始施行。這是福建省首部專門針對紅色文化遺址保護進行立法的政府規章,可見,三明對紅色文化資源保護的重視。2017年11月20日,三明市政府公布了第一批紅色文化遺址名錄,共計60處91個點。現將三明市重要的紅色文化資源作一概況:
三明市紅色重要的紅色文化資源有:國家一級遺址1處2個點:位于建寧縣的紅一方面軍領導機關舊址,其中有紅一方面軍總政治部舊址暨周恩來舊居和紅一方面軍總前委、總司令部舊址暨毛澤東、朱德舊居。省一級遺址3處8個點,分別是:寧化縣鳳凰山紅軍長征出發地舊址群,含有四個點:紅軍街(含沿街傳統建筑“王宅”)、五通廟、紅軍井、紅軍看病所。清流縣林畬紅軍史跡群,含有三個點:毛澤東舊居、紅軍醫院、紅軍夜校。永安市洪田少共國際師指揮部舊址,含一個點:少共國際師指揮部舊址。縣一級遺址1處1個點:泰寧縣紅衛朱德周恩來舊居,含有紅一方面軍司令部、紅軍總部舊址暨朱德、周恩來舊居。
二、三明紅色文化資源現狀
隨著紅色旅游的升溫,三明各地政府都在這方面下了功夫。然而,是不是擁有紅色資源的縣、鎮、村都要發展紅色旅游呢?首先,紅色文化遺址較多的村落大多藏于深山、交通不便,并非都適合開發紅色旅游;其次,如果紅色旅游布點不合理,對紅色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反而有副作用,一擁而上的建設不僅是資源的浪費,還有可能將紅色文化庸俗化。紅色旅游資源星羅棋布,但缺少有分量、有特色的品牌,紅色旅游的吸引力和影響力自然難以提升。一是對紅色文化內涵的挖掘不夠,產品結構單一,配套開發不足。紅色旅游產品多為革命舊址、革命紀念館、革命紀念碑等,對這些紅色文化歷史資源的開發、展示的手段普遍較為單一。二是靜態旅游產品多,動態旅游產品少;參觀性產品多,參與性產品少,缺乏游客的參與性與互動性。[2]在不少三明紅色旅游景區,“一張桌子一條凳,兩塊床板一盞燈,游客進門就轉身”的現象屢見不鮮。這種開發模式造成紅色旅游資源的共性大,個性小,吸引力不足。具體來看,三明紅色文化資源存在以下三方面的問題:
(一)紅色文化資源欠開發
目前,三明地區的一些紅色文化資源雖然已得到保護,但許多紅色資源沒有得到較好地開發利用。綜合三明各地情況看,除了建寧的中央蘇區反“圍剿”紀念館,在展陳上采用了“聲、光、電”等高科技表現手法,容參觀、欣賞、教育、娛樂于一體外,在一些已經開發利用的紅色文化資源中,則存在普遍開發模式簡單、雷同的問題,整體開發利用的效率和效益不高。紅色文化資源開發大多局限于愛國主義教育和紅色旅游業,沒有充分利用紅色文化資源發展相關的文化產業,多數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形式仍然是遺址參觀或是文物陳列、圖片文字介紹等。這些形式無法增加紅色資源的吸引力,參觀者的參與積極性不高。
由于紅色文化資源缺乏深入的開發,紅色文化資源的附加價值低,不符合現代審美觀念,無法滿足市場的需求,致使紅色文化資源的經濟效益不明顯。三明紅色文化資源的開發仍然需要快馬加鞭。
(二)紅色文化資源欠統籌
三明的紅色文化資源豐富,但分布較松散,各區、縣都有紅色資源,導致紅色文化資源難以整合。2017年1月《三明市紅色文化遺址保護管理辦法》出臺,加強了對紅色文化的保護。有關部門雖然對三明紅色文化資源的保護與開發作出了總體規劃,由于三明紅色文化資源分布較散,需要制訂操作性強的紅色文化資源開發的總體規劃。總體規劃的制定,可以避免各地區、各部門各自為政,盲目開發,浪費有限的人力、物力。總體規劃,會使各地區形成全局觀念,分清本地區紅色資源在整個三明地區中的地位,避免一哄而上,造成資源的重復使用與浪費,實現紅色文化資源的科學保護和開發。
此外,在管理方面,管理體制與機制方面也存在一些問題。紅色文化資源的管理,部門多頭管理,條塊分割,運行不暢。既有不同部門的“條”的分割,又有地區、區域的“塊”的分割。紅色文化資源的管理與保護,就涉及文物局、旅游局、黨史辦、文化廳(局) 、史志辦等部門,還有省、市、縣三級管理。體制機制上的條塊分割,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紅色文化資源跨行業、跨區域的優化配置,影響了紅色文化資源的開發。
(三)紅色文化資源欠保護
紅色文化資源作為重要的文化資源,具有不可再生、復制的特點。三明的紅色文化遺址,大部分處在交通不便的偏僻農村,多為年代久遠的寺廟、祠堂、民居,有些歷經風雨侵蝕,年久失修,又加之受水災、火災、生物破壞等自然因素的破壞,都出現不同程度的損毀;有些因地方干部群眾保護意識不強,被隨意侵占或人為破壞而失去原貌;有些因城鎮化改造、新農村建設等被拆除,甚至蕩然無存。
目前,三明紅色文化資源除少數重點項目得到開發以外,絕大多數革命遺址處在半開發或未開發狀態。 目前紅色文化資源的搶救是最后時機,應當抓住保護的最后時機,利用國家保護傳承紅色文化的契機,保存歷史的真相。
三、三明紅色文化資源的深度開發
(一)加大宣傳 增強保護
宣傳是營造良好氛圍,促進事業發展,提高品牌影響力的重要渠道。[3]三明作為中央蘇區的重要組成部分,紅色文化資源是極其珍貴的,它是中華兒女寶貴的精神財富,是歷史的見證。這些資源具有歷史價值、審美價值、教育價值和經濟價值。這些資源的經濟價值與社會價值是互相促進、互相制約的。要深入挖掘其價值,首先要加大宣傳力度,使紅色資源成為三明紅色旅游的重要吸引,一是要加強三明黨史的研究,深入挖掘紅色歷史;二是要突出紅色文化主題,挖掘紅色文化特質,凸顯三明中央蘇區特色;三是延伸紅色文化資源產業,發掘其豐富的文化價值。
紅色文化資源的特殊性,決定了它具有不可替代性和不可再生性的特征。文化資源的保護是一個系統工程。三明紅色文化資源的保護,除了注重文物保護之外,特別要注重三明紅色文化資源的真實性、整體性、可讀性。要努力做到保護實物、修復實物。要注重保護文物的質量,做到永續利用。努力尋求資源開發和保護的最佳結合點。
(二)整合資源 協調推進
三明紅色文化資源十分豐富,大量的紅色資源分散于三明地區各區縣、鄉鎮和村落。由于自然條件的限制,各區縣遺址、紀念館之間的距離較遠,缺乏緊密聯系,給三明紅色文化資源的保護利用帶來了一定的難度。因此,三明地區紅色文化資源的整合,就顯得十分必要。可以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將三明紅色文化資源數字化,實現資源有效整合,推進三明紅色文化資源的保護和傳承。要建設三明紅色文化資源數據庫,對三明紅色文化資源進行精細分類、優化組合、以點帶面、點面結合,形成特色鮮明、主題突出的文化資源,構建起三明紅色文化資源體系。
其次,對三明紅色文化資源進行開發,不能各地區各自保護與開發,這樣會導致該地區紅色文化資源孤立化,不利于資源的整合利用。要將紅色資源與三明境內的其他相關資源進行優化整合。三明素有“中國綠都”之稱,全市森林覆蓋率76.8%,為全國森林覆蓋率最高的城市,一年四季均宜旅游。三明寧化石壁是世界客家祖地。三明的紅色文化發展應與地區特色文化相融合,將紅色文化與“綠色生態”旅游、“客家祖地”文化、“美麗鄉村”旅游等資源相統籌。將三明紅色文化資源與三明濃郁的特色文化結合起來,與秀麗的自然風光結合以來,與獨特的旅游品牌結合起來,進一步整合相關旅游資源,發展特色旅游,形成多條產業鏈齊頭并進的局面。最后,三明紅色文化資源的發展,還應打破本地發展的思想觀念,要與鄰近的地級市,甚至是省份結合起來,形成文化資源區域協調發展的態勢,這樣既充分利用了文化資源,又極大地宣傳了文化資源,使三明紅色文化資源得到了更加充分合理的利用。
(三)突出重點 層級開發
三明紅色文化資源的開發,不能遍地開花,要分清主次,突出重點,有重要價值的紅色文化資源可以進行重點開發。首先,要做好科學的規劃論證。紅色文化資源作為當地的特色文化,其開發過程中該資源的風格特色要與本地自然環境與文化特色相符合;其次,要對特有的紅色文化資源進行深入的開發,要將內容與形式相結合,用新的形式來表現內容;再次,要開發有創意的宣傳,利用數字化的媒體手段,體現新意,切合大眾的需求。最后,提升特色餐飲的質量,把文化體驗與當地的飲食、居住、文體活動結合起來,寓教于樂。
合理開發三明紅色文化資源的途徑還有多種,如有重點地選擇一些紅色文化資源進行多元開發,制作影視劇、戲劇,出版圖書,編寫詩歌、故事等形式,都是既有社會效益,又有經濟效益的開發途徑。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八一前夕看望慰問駐福建部隊官兵時強調:扎實推進國防和軍隊建設改革堅決完成黨和人民賦予的各項任務》[N],人民日報,2014年8月1日第1版.
[2]曲鴻亮. 福建紅色文化: 歷史、現狀與思考[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7 :7(22).
[3]馮潮華,林蔚芬.中國革命歷史與紅色文化傳承[C],2017: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