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根薩仁
【摘 要】“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是我國著眼對外開放和經濟發展而提出的廣泛倡議,是秉持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理念的區域合作平臺,是由我國和周邊友好國家共同打造的利益、命運、責任共同體。“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給漢語國際教育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對“一帶一路”背景下漢語國際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情況進行了細致闡述,對漢語國際教育專業人才需求進行深入分析,對漢語國際教育專業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進行了認真剖析,對加強漢語國際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提出了有針對性的意見建議,以期給相關人員提供有益借鑒。
【關鍵詞】一帶一路;漢語國際教育;人才培養
“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離不開語言文化人才。漢語國際教育在推動“一帶一路”戰略實施上,發揮了重要作用,為沿線各國培養了一大批懂漢語的專業人才。國家和相關部門要切實提高對漢語國際教育重要性的認識,大力提高漢語國際教育專業人才的培養質量,著眼滿足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對漢語師資的需求,不斷推動漢語的國際化傳播,大力彰顯我國的國家軟實力。
一、漢語國際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情況
自“一帶一路”戰略提出以來,周邊沿線國家加強了與我國的密切聯系,國家間的經濟和社會往來不斷增多。沿線各國對漢語的學習普遍重視,注重加強漢語專業人才培養,對漢語教師的重視程度也不斷提升。為幫助各國加強漢語學習,推動漢語的國際化傳播,我國在周邊國家建立了百余所孔子學院和孔子學堂。即便如此,漢語國際教育專業人才數量仍難以滿足日益密切的經濟交流需要。
二、漢語國際教育專業人才需求分析
“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對漢語國際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要求,培養高素質復合型人才、國際化人才和應用型人才的重要性必要性不斷凸顯。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比較多,每個國家的具體國情不盡相同,對漢語國際教育人才的需求也不一樣。面對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復雜的國情民情,高校對漢語國際教育人才的培養要注重優化人才知識結構,確保其能夠勝任在沿線各國傳播漢語和漢語教學工作。“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所使用的語言種類較多較雜,并且國家之間的宗教信仰不同、社會發展水平不同、文化習慣不同,要確保各個國家之間能夠進行有效的溝通交流,從事漢語國際教育的人員才必須具備較強的與人交往能力。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中,每個國家對漢語國際教育的重視程度是不相同的,從事漢語教學的人員要能夠根據所在國家的國情,因地制宜地選擇教學內容,采用當地學生樂意接受的教育手段和方式,盡可能地滿足所在國實際需要。
三、漢語國際教育專業人才培養困境
當前,漢語國際教育人才培養困境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注重通用型人才培養,差別化培養有待加強。在培養漢語國際教育人才上,高校往往注重的是滿足于一般性的漢語教學,對每個國家之間的漢語國際教育人才需求沒有進行深入細致的研究。在通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下,漢語教學者難以滿足沿線各國的需要。因此,高校要轉變以往的人才培養模式,要對漢語國際教育專業人才進行差別化培養,根據每個國家的實際需求量身定做培養人才。二是注重本國漢語國際教育人才培養,所在國漢語國際教育人才培養力度有待加強。目前從事漢語教學的人主要以本國為主,在“一帶一路”戰略的影響下,學習漢語的國外人數呈幾何數增長,僅僅依靠本國的漢語教師,已經無法滿足當前需要。因此,提高“一帶一路”沿線所在國本土漢語教師數量成為了當務之急。三是注重完成基本的教學任務,以需求為導向的理念亟待樹立。從目前情況看,漢語國際教育專業人才的培養主要沿襲了以前的傳統教育模式,教學特點不鮮明,教學效果不明顯。特別是在“一帶一路”大背景下,沿線各國對漢語教學人才的需求不同,傳統的漢語國際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已經與時代發展不相適應。因此,漢語國際教育專業人才培養必須要以市場為中心,與需求為導向,努力培養符合沿線各國需要的漢語教學專業人才。
四、關于加強漢語國際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的意見建議
為加強漢語國際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我認為應主要抓好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抓好差別化培養。在“一帶一路”時代背景下,學習漢語的人數越來越多,國際漢語市場規模越來越大,沿線國家對漢語教師的需求越發強烈。高校在培養漢語教學人員的時候,要有針對性地搞好區分,培養出來的教學人才既要具有普適性,能夠適應不同國家和地區的不同文化,也要充分了解所在國家的基本國情,確保能夠順利完成教學任務,推動漢語在國際間的交流和傳播。為搞好差別化培養,在漢語國際教育專業人才的培養過程中,學校應該盡可能的豐富教學課程,將沿線國家基本國情、文化傳統、宗教信仰等納入教學內容,讓學生深入了解和掌握沿線國家的教育體制和教學環境,并且還應在課程中適當地增加沿線國家的語言教學。
二是抓好層次化培養。在“一帶一路”的大背景下,漢語學習的人群結構有了根本性的變化。過去沿線各國學習漢語的人主要以社會工作人員為主,但是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不斷提高,沿線各國與我國進行經濟往來的意愿更為強烈,學習漢語的人群大有向高校轉移的趨勢,學習漢語的人群更趨于年輕化。因此,在漢語國際教育專業人才的培養上,我們要切實轉變觀念,要從面向國外成年漢語學習者,轉向面向青少年學生,拓展漢語國際教育專業招生渠道,進一步與市場需求相對接。并且在課程設置上,區分年齡結構開展教學理論教育和教學技巧培養。
三是抓好聯合培養。漢語國際教育專業設置的初衷在于對漢語進行國際化傳播,主要針對國外情況進行漢語教學。但是學習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學生主要還是本國的學生,他們對國外漢語教學的環境并不熟悉,甚至并不通曉國外的語言。在高校,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在培養人才的時候,往往通過模擬國外的情況開展教學實踐,這使得學生無法真正了解國外的實際情況,到了國外他們往往會覺得力不從心,導致難以完成教學任務。因此,國內高校可以與國外教育機構、孔子學院和孔子學堂建立聯系,讓學生能夠到國外開展教學實踐,增進學生對國外教學環境的了解,切實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四是抓好連貫培養。在“一帶一路”大背景下,漢語教學人員在沿線各國極度稀缺、炙手可熱。反觀我國國內,漢語國際教育專業人才培養存在斷檔的現象,很多學生在高校完成漢語國際教育專業本科學習后,往往轉行就業,或是跨專業報考研究生,對國際教育專業來說,這無異于是一種人才流失。因此,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可探索設置本科碩士研究生連讀機制,強化人才培養的連續性。同時在課程設置上,也可以考慮進一步豐富本科教學階段的內容,加強對本科學生的能力素質的培養,鼓勵更多的本科畢業生加入到漢語教學的行列中來。
五是抓好本土人才培養。國外漢語教師的來源主要以國內輸入為主,本土漢語教師極度缺乏。但從教學實踐經驗上講,本土教師有著“輸入型”教師不可比擬的教學優勢,他們更了解當地學生的思維模式,更能與當地學生打成一片。因此,高校要注重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留學生培養,科學設置留學生課程,努力培養本土漢語教師,有效解決漢語教師缺乏的問題,進一步推動漢語在國外的傳播
【參考文獻】
[1]朱永生.有關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專業課程設置與教學實習的幾點設想[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2007(6):14-15.
[2]錢玉蓮.“三型一化”漢語國際教育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探索[J].中國大學教學,2014(6):45-48.
[3]易丹.東盟視角下漢語國際教育專業本科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廣西社會科學,2015(4):65-69.
[4]佚名.孔子學院助推“一帶一路”民心相通[J].孔子學院,2017(2):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