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國琴
摘要:以寧波大學科學技術學院信工分院為例,探索通過計算機工作室建設與企業合作辦學,根據企業人才技能需求,大學生就業為導向,構建融合實習、就業、創業為一體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以滿足獨立學院為地方政府服務的轉型需要,最終解決學生的就業問題和企業人才招聘問題。
關鍵詞:獨立學院應用型人才
一、獨立學院計算機專業人才培養現狀
寧波大學科學技術學院現有的計算機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存在著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不清晰;人才培養注重知識,忽視能力和素質的培養,與企業實際招聘的崗位需求脫節,就業競爭力降低;課程設置不是以職業崗位的實際工作任務為引導,課程內容缺乏職業性等問題。在信工分院提出“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旨在把“學校-工作室-企業”與“專業技能-職業技能-工作就業”對接,形成學校為企業服務,企業參與人才培養的“工學有機結合”,它以就業為導向,把以課堂教學為主的學校教育和獲取實踐經驗的企業工作結合起來。為了減小畢業生的專業素質與企業要求的差距,適應企業不斷更新的用人標準,開展“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是獨立學院服務地方企業的必由之路。為了加強學生的實踐教學,提升學生的技能水平,使學生順利就業,我院提出了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與企業進行合作,共同探討育人的途徑與方法,實現了企業、學校、學生共贏。
二、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建設實踐
1、建設校企互融、雙元培養的導師團隊
寧波清車電氣有限公司位于寧波市鎮海區清華校友創業創新基地.本工作室與清車公司合作建立面向寧波大學科學技術學院計算機和軟件工程專業學生的工作室,提供創新服務,項目培訓和技術支持.使學生在大學期間就能和企業接軌,承接企業各個開發項目,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在學習理論知識之余,在課外引進企業的實際項目內容,以課外工作室教學模式,使得校企結合,對提高獨立學院計算機和軟件工程學生的就業率有一定的意義.
2、建設多層次、可流動的學生團隊
通過學生自愿報名加考核方式,在計算機和軟件工程專業的學生中選拔出24名組成清車工作室,包括大三學生7名和17名大二學生,形成高年級學生帶低年級學生的良好梯隊,對于工作室的進一步開展提供了較好的實驗條件。根據清車公司所給的招聘崗位人才要求將項目開發人員分為UI前端設計,安卓和PHP等三個小組,其中將高年級成績好的學生擔任組長,并選擇出整個項目的負責學生。在為期一個學期的項目開發過程中,高年級組長起到了和清車進行項目需求溝通,項目設計開發等重要作用。同時低年級學生也在高年級學長帶領下提前自學了課外的專業知識,由于學生的流動性,下一輪的項目開發過程中,高年級學生畢業,低年級學生將承擔起下一輪項目開發的主力。這種多層次,流動性的學生團隊成為工作室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原因。組建由“專業教師、企業技術人員、高年級學生”組成的導師團隊。在工作室里面導師不僅僅是專業教師,也會邀請相關企業技術人員前來工作室授課和講解,同時由于工作室時間大多安排在課外,在導師不在的情況下,高年級學生將成為低年級學生的導師參與指導培養低年級學生團隊。
3、制定和完善管理機制
建立工作室管理運行機制,鼓勵工作室參與和管理的骨干教師去企業掛職,注重提高教師的“雙師素質”,將其融入各專業工作室建設工程中。通過教師對合作的企業進行仔細的考察、洽談,教師與企業員工互動,教師與企業技術人員共同指導學生的軟件生產實踐。通過軟件工程專業與企業合作的方式,研究形成合理的訓練項目,制定出工作室教學方案和教學計劃。通過多種方式與企業開展工學結合、按社會需求和崗位職業能力培養學生,從專業定位出發,研究崗位職業能力與訓練項目銜接的問題,使工學結合更能體現出專業特色。目前已與寧波清車電氣有限公司共同開展開發二手車自檢平臺的手機app項目。在日常管理過程中通過指紋機對學生進行工作室考勤管理,由于大三大四的學生課表時間都不相同,能集中在一起的時間在周末和晚上,所以考勤數據通過學生在工作室的指紋機上簽到獲取,工作室授課安排在學生課余時間。
4、工作室項目的來源
計算機工作室主要是以合作企業清車電氣公司的真實項目“二手車自檢系統”為演練項目,在計算機專業中應用基于工作室平臺的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需要有充足的項目作為工作室運行的保障。這些項目來源于企業的真實或虛擬項目。通過對這些項目的設計和分析,能讓學生真實地體驗實際的工作環境。同時需要進一步擴大工作室的影響。加強工作室與企業的緊密聯系。
三、工作室的教學組織形式的改變
采用以項目教學為主,任務驅動的教學模式。實現專業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工作室制教學模式采用的是任務驅動式教學。將工作實承接的項目劃分為幾個任務,并對工作組成員劃分為幾個小組,每個小組完成特定任務,并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任務匯報和提交。要求工作室教師具有綜合的專業知識體系。通過企業與教師對項目的交流與分解。把項目分配給不同的小組成員。教師通過工作室的教學實踐可以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能力,同時,學生在工作室學習中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技能,而企業也在未來招聘過程中提前進行了適合的人才挖掘和培養。學校的工作室發展成為企業的人才基地,最終達到三方共贏的結果。
四、對教師和學生考核方式的改變
建設雙角色、雙標準的學生考核評價體系。這里的雙角色是指教師和學生都具有雙重身份,教師要努力轉型為“雙師型”教師,而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學生則要達到獨立學院的學業要求,又要達到企業對員工的職業要求,因此校企合作構建一套科學實用的“學業標準”和“崗位標準”是全方位考核評價學生水平、通過給予參加工作室學生的一定學分,鼓勵學生進入工作室實踐,學業標準主要側重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對學業的基本要求,重點考查學生對專業知識技能的掌握程度。崗位標準根據企業用人要求制定,將職業技能培養與職業精神養成相融合,主要考查學生對企業規范例如考勤、職業標準、職業精神和團隊協作能力。
五、總結
綜合來看,通過“工作室”平臺的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突破了傳統的課堂教學方式。主要解決了計算機和軟件工程專業的理論與實踐教學的融合問題。把學生的被動學習轉為主動學習,把個體的學習轉為小組為單位的合作學習,寧波大學科學技術學院將在2019年9月搬遷至慈溪,而作為地方政府扶持的獨立學院將工作室建設作為其培養應用型人才提供了保障。
參考文獻:
[1]徐國慶.我國職業教育現代學徒制構建中的關鍵問題Ⅱ1.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7,(1).
[2]陶小恒.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的優勢分析。黃岡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1)
[3]呂曉南,胡旭紅.地方院校實施工作室制教學模式可行性研究——以麗水學院環境設計專業為例[J].麗水學院學報,2013,35(4):104一lO7.
基金項目:寧波大學科學技術學院教學研究項目“基于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工作室制IT人才培養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