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幾乎每一冊都編排了科普類課文,僅三四年級就出現了《太陽》、《月球之謎》、《蝙蝠和雷達》等。可見,科普說明文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地位獨特。而它的作用是否只在于普及科學文化知識,激發學生熱愛科學、探索科學奧秘的興趣呢?不是,畢竟它不是科學課。然而,由于這類文章沒有生動情節、缺少優美詞句,往往被教師肢解得只剩知識的條框,所以課堂總是顯得枯燥,缺乏語文味。
在小學語文新課標中明確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我是一名小學語文區域研訓組長,組織參加過很多研討活動,科普說明文一類的教學研訓也有多次涉及,但是在大多研訓過程中,我發現教師在教學時都會出現重知識梳理的現象。那么,科普文是不是可以從學語文的角度出發,讓它也能散發語文味呢?在教學人教版四上《飛船上的特殊乘客》時,我作了以下處理。
一、提煉信息,讀懂文本
(一)粗枝大葉,讀懂“優點”
《飛船上的特殊乘客》一文主要寫了經過航天旅行的植物種子所發生的變化和原因,以及經選育之后果實的食用、藥用及他用。題目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吸引讀者,激起學生閱讀的興趣。小學四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閱讀能力,但是本文中出現了較多科普術語,他們對這些專業知識的了解卻并不多, 所以語文課中如何讓學生運用方法讀懂文本知識是前提。
于是,我在上課之前布置了預習任務,具體如下:
一、正確、流利朗讀課文至少兩遍
1.讀一讀
例如:淘汰 花卉 篩選 鹽堿 糖尿病 變異植株
2.填一填
(1)飛船上的特殊乘客指____________________。
(2)太空品種普遍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優點。
二、通過預習,你還有什么問題?寫在橫線上。
這樣做的目的首先是為了讀好文中難讀的一些詞語,其次是直入主題,檢測學生是否知道飛船上的“特殊乘客”到底是指什么?再者,是希望抓住文本內容的要點——太空品種普遍具有哪些優點?從而引導學生從文本中提煉信息,先從整體上了解課文內容。不過,在具體操作中,我卻忽視了學生預習中碰到的問題,如果能將學生的問題進行整理、歸類,相信是有助于他們更快走進文本的。
課堂中,我先順著預習單的“優點”——產量高、品質好、生命力強為切入點,讓同學們說說他們是從哪里發現的,學生很快能找到文中內容:
經過多年努力,專家們已經培育出“太空水稻”“太空番茄”“太空黃瓜”“太空辣椒”等新品種。它們普遍具有產量高、品質好、生命力強等優點。這些優點從何而來呢?從太空中來。
讀這段話,我們可以發現作者列舉了“太空水稻”“太空番茄”“太空黃瓜”“太空辣椒”等太空品種的優點。順著這條線索,我緊接著問:你們相信這些太空品種真有這些優點嗎?同學們各抒己見,在質疑中,我再次引導學生從文中找依據證實,主要引出文中的內容。進而讓學生去發現“太空黃瓜”和“太空辣椒”正好同品質好的優點對應;“太空葫蘆”則與產量高的優點對應。而“太空蔬菜”正好說明了生命力強的優點。
(二)修枝剪葉,讀懂原因
我以“太空品種”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優點激發孩子們探究原因的興趣。而有了前一部分到文中尋找依據的嘗試,這次,他們同樣找到了如下段落:
在浩瀚的太空中,由于宇宙射線的輻射,由于處于微重力、高真空的特殊環境,使得一部分植物種子內部的遺傳物質產生了微妙的變化。一些植物種子后代朝著人們所希望的方向改變,如,果實變大,抗病性增強,而有一些變化則相反。
科學家對經太空遨游的植物種子進行選育,不斷地選育優良的變異植株,淘汰那些不良的變異植株,并將優良的變異植株經過四代以上培育,使其性狀穩定,最終培育成新的太空品種。
但是這部分內容涉及的專業術語特別多,要讀懂它實屬不易。為解決這一難點,我有意識地點撥讀懂長句子的辦法——細讀文本,提取關鍵詞。漸漸地,同學們發現抓住了“變化”、“選育”、和“培育”這三個詞語,就讀懂了這兩段話。
于是,就這樣修枝剪葉,文脈打通了,“太空品種”為什么會有這些優點的原因也明白了。
(三)移花接木,讀懂作用
在研讀太空品種的作用時,我采用遷移運用“尋找關鍵詞”讀懂原因這樣的學習方式,讓同學們自主探究。主要分兩步走:一是引導式探究,學生通過自讀感悟,教師引入拓展資料,最終鎖定了“除了食用,太空歸來的這些特殊乘客還有很多用武之地呢!”這一過渡句,明確為“食用”;二是放手式探究,這一學習過程,我暫且稱之為快速推進,是訓練學生是否能用上“尋找關鍵詞”的方式進行學習的歷練。很快,他們找到了“良藥”、“綠化”、“美化”這三個關鍵詞,在隨后的交流中,“良藥”一詞換成了“藥用”。也就是這樣的移花接木,讓同學們快速讀懂了“太空品種”的作用。
二、緊扣詞語,體會準確
在描寫“太空品種”作用的段落中,作者用詞準確的特征顯而易見,但學生卻未必明白。像“現在,太空蔬菜已經走進千家萬戶,成為我們餐桌上的美味佳肴。”一句中的“已經”;“于是就有專家打算從太空菜葫蘆里提取苦瓜素,研制治療糖尿病的良藥。”這句中的是“打算”;“還有的科學家正在致力于培育更美更新奇的太空花卉,美化我們的生活。”用的是“正在”;“此外,人們還希望通過太空育種,獲得耐旱、耐鹽堿的新草種、新樹種,用來更好地綠化祖國,保持水土。”卻用了“希望”一詞。
為什么在描寫“太空品種”作用的這幾個方面中,作者要用這些詞語來表示呢?在教學時,我讓同學們將這些詞互換后讀一讀,一讀一比較后,同學們品味出了,不同的詞語其實寫出了“太空品種”作用的實現程度是不一樣的。“已經”一詞是說我們生活中早就在吃“太空蔬菜”了,“打算”是指有了這樣的想法,“正在”告訴我們科學家們已在試驗中,而“希望”正表達了人們對“太空品種”的美好心愿。在學習品味中,同學們感受到了科普說明文用詞準確性的特點。
三、明白寫法,學習表達
在《飛船上的特殊乘客》一文中,作者就是通過優點、原因、作用三方面來介紹太空品種的,而作者又是如何將太空品種的作用介紹清楚的呢?其一,運用舉例子的方式,具體介紹了太空品種的“食用”;其二,運用分類介紹的方法,有條理地將“太空品種”的“藥用、綠化、美化”等作用介紹清楚了。
學貴有疑,學習后學生是否會產生疑問呢?課堂尾聲,我和學生一起交流。縱觀在眾多的語文課堂中,很少有給學生提問的時間和機會,而實際上我們需要舍得花這樣的時間,還給孩子一片思維拓展的空間。
說到底,《飛船上的特殊乘客》僅僅是科普說明文教學中的一個課例,而我們應該嘗試著透過課例看文體,去發現一種語文元素,去尋找一種教學方法,并在課堂中加以實踐,鍛煉學生的語文技能。
作者簡介:王文行(1985.10--);性別:男,籍貫:浙江省寧海人,學歷:本科,畢業于華東師范大學網絡教育學院;現有職稱: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