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紅玉
[摘要] 目的 研究比較種植修復及殘根保存修復治療牙齒缺損患者的教學效果。方法 選取2018年1—5月期間在某醫院實習的實習生共16名,隨機地把這些實習生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8名。對于對照組的實習生采取傳統帶教法來實施教學,對于觀察組的實習生則采取臨床指導的方式來實施教學,然后觀察比較兩組的實習效果。結果 對照組實習生平均得分為(71.38±6.37)分,而觀察組實習生的平均得分為(90.92±6.71)分,(t=8.42,P=0.029<0.05)。對照組病人接收治療的總有效率為71.21%,觀察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為92.4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9.35,P=0.021<0.05)。結論 比較種植修復及殘根保存修復治療牙齒缺損患者的教學,使用臨床指導的教學手段,更有利于實習生對知識技術的掌握,同時有利于患者的恢復,所以該法值得在進行教學時推廣應用。
[關鍵詞] 種植修復;殘根保存修復治療;牙齒缺損;教學方法;臨床指導
[中圖分類號] R246.8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8)12(c)-0140-02
現在社會的生活方式相較于以前發生了很大的改變,不太良好的飲食習慣和食品衛生狀況等許多因素容易導致牙齒缺損[1]。臨床上應該依照患者具體的牙齒缺損狀況,為患者選擇合適的、科學的牙齒修復方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臨床上治療牙齒缺損主要應用的是口腔修復治療[2],更進一步主要是利用人工合成的材料填補和修復牙齒缺損。因此為了得到明顯的教學效果,在實驗中必須要讓實習生們充分理解種植修復以及殘根保存修復這兩種治療方式的原理以及使其掌握具體的治療方法。為了研究比較種植修復及殘根保存修復治療牙齒缺損患者的療效以及教學的效果,該文選取2018年1—5月期間在某醫院實習的實習生,分成兩組,分別采用不同的教學方式進行研究,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
1.1.1 一般資料 ?選取在某醫院實習的實習生共16名,隨機地把這些實習生分成兩組,即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8名。其中對照組包括女性4名,男4名,年齡為22~24歲,平均年齡為22.9歲;觀察組包含男性3名,女性5名,年齡為22~25歲,平均年齡23.8歲。通過數據比較兩組實習生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1.2 病例資料 ?該次研究挑選某醫院接收的共132例牙齒缺損的病患為該次研究的對象,按照平均分配的原則隨機地把這些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66例。其中對照組患者的年齡為24~58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2.5±8.6)歲;觀察組患者的年齡在27~59歲內,平均年齡為(43.2±9.1)歲;通過數據比較檢驗發現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所以兩組患者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對于對照組的實習生采取傳統帶教法來實施教學,即當對照組實習生開始實行后首先讓實習生了解該醫院的科室分布情況、醫院管理規章制度以及相關條例等,然后醫師根據教學大綱進行教學。
1.2.2 觀察組 ?對于觀察組的實習生應用的教學方法是在給對照組實習生教學的基礎上,配合使用臨床指導的教學手段來實施教學工作。教學過程要注意針對每位實習生的個人特點因材施教地進行教學,并且在教學過程中要把理論知識與實際病例結合,在操作過程中要注意消毒以及儀器應用等方面:①給對照組的患者采取殘根保存修復的治療方法,手術之前要給患者進行X射線檢測,消毒之后進行局麻,從患者牙體缺損處進行切口,暴露出患者牙根斷面區的槽骨,除掉患者的骨直到牙斷面根3、4 mm,然后利用電刀去掉壞死的組織,然后縫合,保留源頭牙體。②給觀察組的患者采取種植修復方式,常規檢測后嚴格消毒并進行局麻,然后利用先鋒鉆進行引導,合并使用擴孔鉆慢慢的進行直徑以及深度的拓展。然后在窩洞內植入種植體,進而放置愈合基臺,最后實施縫合。兩組患者在手術后都需要持續應用抗生素5 d以抗感染。
1.3 ?觀察指標
由指導老師統一制定一套規范化、合理化的實習生成績考核體系,用以考核實習生的學習效果。分別觀察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治療結束之后根據患者病情的緩解狀況來判斷患者的恢復情況[3]。若治療結束后患者的牙槽骨吸收顯著,修復體穩定,牙齒沒有松動的狀況,且牙齒的咀嚼功能正常,則為治療顯效;若治療結束之后,患者的牙槽骨吸收明顯,修復體較穩固,但是牙齒有一些松動,且牙齒的咀嚼功能一般,則為治療有效;若治療結束之后,患者的牙槽骨吸收不明顯,修復體不穩定,牙齒出現松動,且牙齒的咀嚼功能弱化,甚至患者的牙齒缺損有發生惡化的趨勢則為治療無效。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
1.4 ?統計方法
采取SPSS 21.0統計學軟件來對該文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該文實驗數據中計數資料以百分比的形式表示的,則采用χ2檢驗,數據是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x±s)來表示的,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實習生的實習成績比較
對照組實習生平均得分為(71.38±6.37)分,而觀察組實習生的平均得分為(90.92±6.71)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8.42,P=0.029<0.05)。
2.2 ?兩組實習生對教學病例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的比較
對照組患者接收治療的總有效率為71.21%(顯效18例,有效29例,無效19例),觀察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為92.42%(顯效26例,有效35例,無效5例)。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9.35,P=0.02<0.05)。
3 ?討論
現在社會的生活方式相較于以前發生了很大的改變,不太良好的飲食習慣和食品衛生狀況等許多因素容易導致牙齒缺損。牙齒缺損常見于牙周炎、齲齒等疾病,會導致病人的咀嚼功能、美觀等產生一定的影響[4]。而且牙齒對大部分生物來說具有特殊的意義,所以保持牙齒健康是非常重要的。因為牙齒位于口腔內部[5],通常保持著單純的機械摩擦的狀況,容易造成該部組織產生磨損,根據試驗研究發現[6],適度的而且均勻的磨損能夠積極地影響牙周組織,具有顯著的正面意義,例如減少縮短牙冠的長度,減小咀嚼時來自側方的壓力以及維持長度的協調等可以有效地減少由于杠桿作用造成的對牙齒的過重的負擔。采取種植修復的治療方法來給牙齒缺損的病人進行治療,不需要預先貯備鄰牙[7],而且利用這種方法也不存在會發生牙髓病、根尖周病或者齲病的風險[8],所以目前來說,種植修復在臨床上有著廣泛的應用。為了研究比較種植修復及殘根保存修復治療牙齒缺損患者的療效以及教學的效果,該文選取2018年1—5月期間在某醫院實習的實習生,分成兩組,分別采用不同的教學方式進行研究,結果得到對照組實習生平均得分為(71.38±6.37)分,而觀察組實習生的平均得分為(90.92±6.71)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8.42,P=0.029<0.05)。對照組患者接收治療的總有效率為71.21%,觀察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為92.42%(χ2=9.35,P=0.021<0.05)。綜上所述,比較種植修復及殘根保存修復治療牙齒缺損患者的教學,使用臨床指導的教學手段,更有利于實習生對知識技術的掌握,同時有利于患者的恢復,所以該法值得在進行教學時推廣應用。而且種植修復相較于牙齒殘根保存修復治療牙齒缺損的療效更好,可以更好地改善病患的咀嚼功能,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逄廷洲.比較種植修復及殘根保存修復治療牙齒缺損患者的臨床療效[J].影像研究與醫學應用,2017,1(18):469-448.
[2] ?韓人遠.應用微型種植體支抗治療92例口腔正畸患者的療效分析[J].武警后勤學院學報:醫學版,2016,25(12):1026-1028.
[3] ?楊寶貴.比較種植修復及殘根保存修復治療牙齒缺損患者的臨床療效[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7,25(1):160-161.
[4] ?傅隆生,黃少穎,鄧麗玲.前后牙永久性修復拆除后即刻種植牙與常規種植牙的療效比較[J].疾病監測與控制,2018, 12(4):275-278.
[5] ?盧明舉.牙齒殘根保存修復與拔除后種植修復的臨床效果對比[J].全科口腔醫學電子雜志,2016,3(14):62-63.
[6] ?何奎.不同材料樁核修復殘根殘冠及無樁修復牙體的臨床效果分析[J].醫藥前沿,2017,7(8):26-27.
[7] ?孫潔,鄧立蘭,凌燕,等.微型種植體支抗在青少年口腔正畸治療中的效果及安全性[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16, 16(9):1742-1744.
[8] ?王尚虎.常規修復與口腔種植修復應用于牙列缺損患者中的效果探析[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8,18(74):65,67.
(收稿日期:2018-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