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香
【摘要】隨著我國教育教學改革的開展與深入,提倡高職院校實行雙證書制度,不僅要取得學歷證書,還應該通過參加等級考試獲取職業資格證書,將兩者放于同等重要的位置。在本文中,以機械CAD技能等級考試為對象,分析了其中存在的問題,并且探究了高職機械CAD技能等級考試對教學的影響。
【關鍵詞】高職院校;機械CAD技能等級考試;教學
一、高職機械CAD技能等級考試特征
CAD技能等級考試有多種類型,并且獨具特色。而職業技能考核仍舊是考試關鍵,應該充分應用設計軟件及計算機繪圖技術等,熟練繪圖。與專業要求緊密結合,豐富繪圖知識,提高實際繪圖能力與空間想象力。
二、高職機械CAD技能等級考試存在的問題
全面、詳細探析學生考試成績,從中發現在軟件基本操作、繪制圖形方面,學生普遍取得較好成績,不過在繪制裝配圖方面,大多學生成績較差。另外,繪制圖形質量標準、軟件應用能力仍舊有所缺陷,對學生的CAD技能等級考試成績產生嚴重影響,導致學生獲證率大大降低。通過整合參加考試學生的成績能夠發現,學生丟分的地方往往比較固定。所以,要確保學生CAD技能等級考試成績達標,應該強化學生運用CAD軟件的能力,提高掌握相關繪圖標準的熟練程度。與此同時,根據學生能力特征,創新課程教學內容與方法,尤其要提高學生的薄弱能力,從而降低問題發生率。
三、高職機械CAD技能等級考試對教學的影響
(一)提高教學效果
在計算機輔助設計實訓室中開展CAD技能等級考試課程教學,科學合理應用多媒體,應用最為典型的題目,由教師操作并講解,將所有解題步驟直觀、形象的呈現在學生面前,進而加強他們的實訓以及應用專業技術的能力。每一名學生都可以通過個人機反復觀看教師操作技巧與解題步驟等,不受時間與地點限制,確保學生在觀看教師規范操作的同時掌握操作CAD軟件的基本方法。該教學方法可以避免傳統教學的弊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與熱情,使其從根本上掌握操作技巧,縮短繪圖時間,摒棄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法,充分應用講授知識、技能與素質培養并重的教學法。
(二)調動學生積極性,培養自主學習能力
通過調查高職院校歷屆畢業生就業情況發現,所有參加機械CAD技能等級考試的學生,因為他們經過了強化訓練,具有較強自學能力、動手能力以及心理素質,并且獲取了豐富的新知識和技能,相較于未參加CAD技能等級考試的學生,他們的知識結構更為完善,技能水平更高,心理素質更強。在面臨畢業分配時,企業更愿意這部分學生成為他們的員工,在正式上崗之后,因為他們辛勤工作,所以被企業認可的概率更高。以上種種狀況,對于高職在校生,都是非常大的誘惑,所以絕大部分學生都盡全力獲取參加CAD技能等級考試的機會,在課程教學以及技能訓練過程中,始終保持認真謹慎的態度,潛移默化地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與此同時,CAD技能等級考試對學生提出相應要求,不僅要獨立完成任務,還需要具有刻苦鉆研的精神。那么,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重點培養學生獨立鉆研的能力和精神,鼓勵他們自主學習,充分應用小組合作學習這一方式,小組成員互相競爭,首先完成任務的小組教師會給予一定獎勵,同樣任務完成度不高的小組也要給予一定懲罰,由此防止學生產生懶惰思想,提高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
(三)提高學生綜合繪圖技能
在高職機械CAD技能等級考試中,主要測試學生觀察、識別及繪制圖形的能力,而綜合繪圖便可集中測試三者。通過分析多次考證試卷發現,學生之所以在這類題目上丟分,主要是因為學生在繪制圖形時無法嚴格遵守制圖標準。在抄畫方面,學生掌握的比較好,可以確保圖紙閱讀、尺寸識別及計算機中圖形輸入的正確性。不過,學生應用制圖標準的能力較弱,字體大小及線型等不規范的問題在圖面的出現率較高。對此,在開展CAD課程教學時,必須反復學習與掌握制圖標準,并且將其落實于教學全過程。通過加大上機訓練強度,制圖標準在學生腦海中更加深刻,既可以降低考試犯錯率,還可以有機結合良好繪圖習慣和工程實踐。
(四)強化學生實操能力
實踐是提高CAD繪圖技能的最佳手段。因此,學生必須反復上機實訓,提高掌握CAD繪圖軟件的熟練度,并且在實踐中全面整合繪圖的最佳方法。將實操課時設定為授課課時的兩倍,加強實訓指導,并且一名教師隨機指導二十名學生,利用這一方式使教師在第一時間發現學生操作錯誤,為其答疑解惑,進一步提高學生實操能力。
四、結語
綜上所述,針對高職機械CAD技能等級考試課程教學來講,以企業對人才的需求為出發點,按照考試較強實踐性與現代性特征,創新教學內容與方法,最終提高學生計算機繪圖技能。CAD技術、考試內容及形式等不斷發展更新,新問題將隨之出現,人們仍需進行探究與實踐。
參考文獻
[1]張總.機械CAD職業技能考試課程探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5(44):209~210.
[2]李英.結合山東省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探討高職《機械CAD/CAM》課程教學改革[J].科技信息,2012(26):221.
[3]周蘭美.機械CAD教學淺析[J].內江科技,2011,32(04):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