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師晨 董伏霖 朱倩
【摘要】近年,京津冀一體化戰略再次走上歷史的舞臺,成為炙手可熱的話題。隨著京津冀一體化發展戰略的提出,教育資源分配問題立即引發社會的廣泛討論,將北京高校遷入河北天津這一舉措既為國情需要也為更多人創造機遇。本文以北京“高校郊區化”為預演,引出京津冀一體化下高校遷移存在的大學文化傳承、師資隊伍建設、招生資源引進以及高校畢業就業等一系列問題,根據每一問題給出了相應對策,旨在突破京津冀一體化下高校遷移中遇到的瓶頸,推動京津冀地區長期有效地協同發展。
【關鍵詞】京津冀一體化;高校遷移;高校郊區化;存在問題;對策
一、前言
目前,為疏解“城市壓力”,大學郊區化已經成為了全國趨勢。多年來北京高校為首都培養了許多人才,也為國家做出了巨大貢獻,在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部署中,眾多高校率先遷移到北京郊區,實現了高校郊區化,北京市高校外遷是由于北京市城六區承載著60多所高校,是在京所有高校的三分之二,負荷明顯過重。北京高校的郊區化不僅有效分流了城六區人口,同時也為高校自身發展帶來了機會。有利必有弊,我們不僅要看到成績同時也要看到問題,可以說高校郊區化是一把“雙刃劍”。
(1)北京高校郊區化帶來的積極影響。第一,一定程度上稀釋了城市中心區人口過密狀況,緩解了宿舍住房壓力、交通壓力,同時改變了部分企業的發展方向,引導他們向新大學城轉移。第二,遠離城市喧囂,有利于教師學生安心治學。第三,新校區占地面積大,環境優良,學習氛圍濃厚。第四,帶動城郊經濟發展,改善周邊生活環境,同時隨著新大學城的建立,城市交通也會隨之跟進,促進軌道交通發展,進一步方便周圍居民。
(2)北京高校郊區化帶來的消極影響。第一,教師上下班不方便,交通困難,雖然有校車接送,但校車時間固定,機動性不強。第二,外出會耗費太多時間,一些講座、論壇會等都在城中六區進行,錯過了很多增長見識的機會。第三,學校周邊過于荒涼,存在許多安全隱患。
二、“高校遷移”簡介
北京高校外遷是“十三五”時期提出的教育改革,旨在促進京津冀三地教育協同發展和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于北京自身而言,這與北京市的定位和發展方向有關。而現在,北京大學數量過多,大學數量多了,人口會相應增加,進而產生許多問題。第一,大學猶如一個小社會,需要師生,需要工作人員,需要資源的消耗;第二,許多大學生在北京讀完大學,不愿意離開北京,成為北京新增人口;第三,大學往往有相關產學研問題,產學研究都需要人口。現在,北京提出“加快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其中部分教育也被納入其中,這意味著一些北京高校將要外移和疏解。于河北而言,北京高校外遷移加快了河北教育發展,實現了平衡教育資源均衡問題,在未來近10年內將帶動河北科研、經濟、醫療、交通等事業發展。有助于向河北引進新型企業和創新性人才,為河北今后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北京高校外迂和北京高校郊區化的區別
北京高校郊區化與京津冀一體化下高校遷移的區別主要有以下兩點:第一,高校郊區化能夠對北京城郊城市化起到推動作用,也能夠達到疏解北京的目的。與之前的高校郊區化不同,京津冀一體化背景下的高校遷移是對疏解非首都功能的可以更充分地釋放,同時帶動京津冀三地發展,所以更能減少北京在教育方面對外來人口的吸引。第二,高校郊區化對北京高校自身發展是有益的,首先實現了本地均衡化發展,在實施條件和可行性上較為容易。而高校遷移是北京高校遷移至外省,在可行性上存在極大的困難,因為高校搬遷涉及高校的歷史沉淀、基礎設施、招生等方面,需要充分論證。同時高端人才是否會向天津河北流動也是一個未知數。
四、“高校遷移”存在的問題
《北京市“十三五”時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2016—2020)》明確指出,北京將疏解部分高等教育功能,支持在京中央高校和市屬高校通過整體搬遷等方式向郊區或河北、天津轉移。由此可見,環繞北京,河北和天津的一些地區將承接一部分外遷北京高校,在這一問題上北京市和河北省已經達成共識。然而高校遷移是一個牽涉各個方面的復雜問題,實施起來難度相當大,必然產生一系列問題和矛盾,從而形成人們的不同態度。
根據調查,68.75%的人認為在京津冀一體化背景下實施高校遷移至河北天津這一戰略是可行的,31.25%則認為是不可行的。其中認為此次高校遷移對河北天津的影響具有積極意義的人占75%。但對于入學遷入河北的北京高校,大家的反饋并不理想,具體由地域、高校、交通、周遭環境等因素造成。
由編碼結果發現,大多數人在以上幾方面都存在困擾,高校因素尤為突出。因此,高校遷移整個過程中,需要著重注意以下問題:(1)外遷高校文化傳承工作。(2)高校搬遷對京津冀三地的影響。(3)保證外遷師資力量水平和師資隊伍的穩定。(4)如何保證招生生源和質量。(5)如何解決大學畢業生就業難問題。
五、解決“高校遷移”問題的具體措施
(一)做好外遷高校文化傳承工作
從大學文化損益的角度來看,高校遷移會造成一部分校園文化遺失和校園歷史斷裂,特別是一些不能夠遷走的標志性建筑和被師生視為精神象征的物體,即使是在新建校區進行復制也會由于缺乏歲月滄桑感而弱化人文情懷和歷史底蘊。高校遷移過程中應該保留老校區原貌,不要大興土木改造,更不要把老校區用在教育以外的地方,可以考慮將老校區作為研究生校區,使文化傳承繼續下去。
(二)處理好高校搬遷對京津冀三地的影響
高等院校搬遷至天津、河北兩地這一舉措能夠有效推動天津、河北高校等教育的飛躍,提供優質教育資源。與此同時,我們也要為高校遷移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做好思想準備,并做好預案。首先,大學是孕育思想和文化的地方,諸多一流大學的搬遷,將造成這些大學與北京地理上和心理上的疏離。其次,高校遷移勢必帶來很多附屬問題:如公共交通,環境,高校內以及高校周圍人員的配置。再次,大學是聚集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國家未來人才的地方,高校遷移會客觀上造成一部分尖端人才的流動,致使原本云集于北京的知識精英分散于京津冀三地,這對北京而言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
對上述問題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對于整體搬遷的院校,要完善相關配套設施,如公共交通、幼兒園、小學、初高中、超市、醫院、公園等,以及教職工住房,盡量解決教職工家屬的就業問題。第二,多種渠道使用智力資源。對于留在北京的高校依舊保持文化底蘊和文化影響力,對于遷移至河北和天津的高校要努力舉辦論壇、展會、國際學術會議,用以打造新的科技、教育、文化交流平臺;第三,在各個社區免費舉辦文化交流班,促進京津冀三地基層群眾的交流,提高各高校周邊的人文素質,為整體提高文化水平打好堅實基礎。
(三)保證外遷師資力量水平,師資隊伍穩定
師資質量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所大學的教學水平,師資力量是一所大學建立口碑的基礎。衡量一所大學外遷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外遷后骨干教師隊伍保留情況。目前來看,師資外遷存在以下幾個問題:(1)北京的基礎教育水平全國領先,外遷后擔心子女的教育不能得到保障。(2)北京的公共資源優于天津、河北,教師個人不愿意放棄已享有的北京優質公共資源。(3)大學外遷會造成教師與家庭兩地分居,由此帶來生活問題、教職工配偶工作問題和住房問題。
對上述問題我們需要未雨綢繆,做好預案,對此提出以下措施。
1.首先要解決住房問題
在河北、天津新建的“大學城”旁,政府部門和高校以成本價或者微薄利潤價向教師出售當地住房,甚至對一些有威望的骨干教師,可以免費贈予學區房作為福利,也可以配置“優房低價”的出租房。與此同時,在新建“大學城”時,要預先做好配套設施,為教師提供安逸舒適的工作環境。
2.其次要解決教師子女的基礎教育問題
或者保留教師的北京戶口,使其子女可以繼續在京就讀或者允許他們的子女在北京市、河北省、天津市三地任選一地參加中高考。
3.再次安置好教師的家人
要提前做好遷移教師的思想工作,并做好家人的思想工作。
4.最后也要留意對人才引進
招聘有才能的老師,要同時做好“請人”的準備,需要適時出臺政策,引進、培養一部分新教師,確保教學科研持續不斷地進行,教育質量不能打折扣。
(四)保證招生生源和質量
北京之所以能夠保持其對優質生源的巨大吸引力,除了它自身過硬的教育條件外,也與它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有關。一所大學要建立良好口碑,離不開優良的生源基礎。高校一旦遷移至河北、天津,便失去了北京首都這一“天然優勢”。那么在高校外遷的前提下怎樣做才能吸引更多、更好的學生?
應該在以下兩個方面著重開展工作。
(1)在宣傳方面,講清京津冀一體化協同發展的大趨勢,使京津冀經濟圈為個人發展提供了更多更廣的機會。這樣的時機千載難逢,作為高校外遷的先期參與者,有條件獲得更好的資源,得到更豐盛的回報。
(2)在招生方面,學校應從以前的坐等生源變為“主動出擊”。靈活應用招生說明會、推薦會、冬夏令營、平面媒體、網絡媒體、電視媒體、自媒體等多種形式加強招生;同時推行自主招生、實施獎學金、創建特色班、開展與國外優秀的高校聯合培養,以及直博直碩等多種方式吸引生源。在河北天津建立新的大學城后,要有意識地進行三地高校的合作以及大學城各高校之間的合作,營建新的學術生態圈,鼓勵學生跨校區聽課、聽講座,跨校區參加活動,跨校區輔修專業等。如此強強聯合,能夠有效提高各個學校的整體實力,更好展現名校協同,以欣欣向榮的嶄新姿態吸引全國學子。駐京名校在河北建分校或者整體遷移至河北,勢必會在學科建設、骨干教師流動、課程選擇對接、學生培養、學校管理等方面加大交流力度,帶動一批學校和學科的發展。協同發展是一個“藥方”,能夠為各個高校“補補鈣”。
(五)解決大學畢業生就業難問題
關于畢業生就業問題,大多京津冀大學畢業生會選擇在北京工作,極小一部分愿意留在河北發展。由此可知,高校外遷后,一定程度上會提升畢業生擇業就業成本增大擇業就業難度。查閱資料,現河北省高校畢業生首選工作地區為北京,這是由大學生就業最關注的地域、薪資和工作環境這三個要素所決定的。現在的大學生大多對國家政策的關注和理解不足,對自己的工作前景沒有一個充分仔細的規劃,對自己周邊信息不能正確篩選,對自己身邊資源不能合理利用。很多大學生在就業準備上很是薄弱,自主性缺乏,從眾心理強烈,人云亦云。高校外遷后,服務地方經濟,畢業生進入京津冀一體化人力資源配置鏈條,為大學生就業工作打好鋪墊是目前需要考慮的問題,并且要做好解決問題的準備工作。政府有關部門需要根據這一新形式做好畢業生就業預案。
六、結語
合理分配教育資源是促進京津冀三地協同發展的重要因素,“高校遷移”問題則是這一因素的關鍵,這需要落實針對高校遷移問題的對策,并在解決方案上有更多的創新,如此才能為京津冀三地協同發展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