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會平
【摘要】在思想品德教學中采取生活化的教學策略,目的就是讓現實生活走進思想品德課堂,讓學生參與社會生活,改變過去那種與社會生活相脫節的德育灌輸,從而提高思想品德課教學的效益。本文就此探討了新課程背景下初中思想品德課堂教學生活化的策略。
【關鍵詞】思想品德;教學;生活化
陶行知說:“生活即教育”。只有通過生活,教育才能成為真正的教育。思想品德這門學科和現實生活有緊密的聯系,對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有積極重要的影響,是提高學生道德水平的主要途徑。因此,在思品課教學中,教師應將課本理論知識與學生的實際相結合起來,將思想品德課打造成具有生活化的課堂模式,讓學生在輕松的環境中學習到知識,內化成為自身的品質,進而身心得到全面的發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該如何去實施,才能做到讓思想品德課教學生活化呢?本人結合自己近年來新課程的教學實踐,來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和體會。
一、生活化教學的內涵
所謂的生活化教學就是指將社會生活始終貫穿于課堂教學的每一個環節,將社會生活融入到教學當中,運用生活實例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充分地運用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想做到這些,就要求教師結合當前的教學實際,立足于課堂,充分了解學生,將課堂教學與學生的生活和學習實際結合起來,全面促進學生的發展。
二、思想品德教學生活化存在的問題
教師們對于考試的關注或多或少的影響到了思想品學生活化的教學,重點都是依據考試的要求來進行的,不能夠真正的實現學生能力的培養。教師們會為了升學壓力而體現考試重點,對知識點進行標記,讓學生進行反復的練習,這樣的教學課堂是缺乏活力的,同時也是沒有學習效率的,對于學生自身能力的培養不能體現出價值。這些是由于思想品德教材內容的局限,偏重傳統教學方式,缺乏生活化教學方式的體現。學生們也迫于中考的壓力,將知識點更多的是死記硬背而不是進行融會貫通,將其與實際生活中的問題聯系起來,實現思想品德學習的生活化。
三、初中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學策略
(一)課堂教學組織生活化
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依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個性差異特征采用生活化的課堂教學組織形式,不但能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深受學生的喜愛,而且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學效果。以繽紛情感一課為例,當師生共同進入新課學習后,師生之間就開始以聊家常的形式展開教學活動,圍繞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為什么要培養高尚情感,如何去培養高尚情感”這一主題,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談談各自在現實生活中是如何在做的,從中體會培養高尚情感的重要意義。在學生談的過程中,我也從中穿插講述鄧稼先、見義勇為的故事,讓學生從內心真正體驗到自己和他人對祖國的各種感受和情感。整堂課師生始終是在一種民主、寬松、和諧的教學環境中進行的,學生都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教學情境設置生活化
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教師應注意:創設情境所選用的材料必須是與課堂教學內容有著內在聯系的、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真實的、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材料。例如,我在科教版七年級上冊禮貌的力量教學中,設置了兩個直觀的生活情景,一是在公共汽車上,一位中學生坐在“老弱殘疾專座”上,旁邊站著一位老人。二是一學生拿著一份調查問卷表向一位老人做調查:老頭,填個調查表好嗎?老人頭也不回地走了。通過學生討論交流感受,得出了禮貌待人就能得到他人的接納,對人不禮貌,就會得到他人的厭惡,就會傷害他人,禮貌能幫助我們成功,使學生體驗到了禮儀的重要性。這樣,巧用教材內容設置情境,設置出人性化的教育氛圍,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了學生,達到了“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三)教學活動生活化
在課堂上,教師可以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活用教材,引導學生參與教學活動。在校園風景線教學中,為了幫助新生全面了解學校,我組織了參觀校園活動,課前準備好學校簡介,課上讓課代表做導游,教師當顧問,帶領全班同學興致勃勃地參觀了學校。通過參觀活動使思想品德課堂變得寬松、愉快,不僅讓學生學到了知識,而且激發了熱愛學校之情。在跨越陌生一課的教學中,組織了學生自制名片活動,讓每位同學準備一張稍硬、漂亮的紙張,在規定時間內設計自己的名片,名片設計完后,每位同學當面雙手送給自己最想相識的同學,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在這樣的活動中,學生認知有展現的過程,情感有渲染的過程,行為實踐有親自體驗的過程,這些過程都有利于促進學生的主動發展。學生通過自己活動獲得的感受是有血有肉的,是自己總結出來的認識,特別可信。
現實生活是動態的,復雜多變的,往往不能簡單套用書上的事例來解決現實問題。所以只停留在分析別人的水平上是不夠的,教學,須讓學生用心去經歷,用心去體驗,體驗生活的酸甜苦辣,體驗人生的美好艱辛,體驗他人的奮斗與幸福。從而真正豐富他們的內心世界,豐富他們的情感世界,從而在生活中真正樹立自己正確的是非觀念、善惡觀念。我們的教學必須向生活開放,向現實開放,讓學生到生活中去實踐思想品德課上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