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彥虹
【摘要】對辯證邏輯存在論與本質論的介紹,展現了歷史、哲學自我否定的發展,是辯證邏輯與人類歷史、人文不可分的典范。
【關鍵詞】存在;本質;變易
辯證邏輯主要分為存在論、本質論、概念論、自然辯證法、主觀精神、客觀精神幾個部分。存在論作為邏輯學的開端。
黑格爾邏輯學是一整套范疇邏輯,但并不是一種形式上的關系,而是事物的邏輯和認識的邏輯。事物的邏輯,開始于事物的存在。“存在”之所以可以稱作開端,原因在于他是一種“純知”,純知就是一種認識的直接性,并且知道自己的界限。它必須是絕對的(無條件的),是抽象的,它“不以任何東西為前提,不以任何東西為中介、也沒有根據”。“必須采取完全可觀的態度”
一、存在論的開端
黑格爾認為“有”適合于作為邏輯學開端的唯一范疇。有的地方也翻譯成“是”。
“是”本身什么都不是,“是”里一無所有,也沒有任何東西對他規定,只是“是起來”這個活動。真正的開端是一個過程,沒有任何規定性這已經是一種規定,實際上是“無”的規定,就是無本身。這就是從“是”當中引申出來的第二個范疇“無”、“非存在”。這個范疇并不是從外面添加上去的,“非存在”就是“存在”本身,所以西方哲學從一開始就是作為有的哲學。“有”和“無”抽象水平相同,但是邏輯次序卻不同,規定的價值并不相同。對“有”與“無”的這種反思,就是“變易”。
“變”是第三個更高級的范疇出現,這個范疇可以把前兩個范疇包含在一起,是否定之否定的結果,是自我內在否定。“變”是第一個具體的思想,也是真正意義上的第一個概念。也是真正的開端。變不是一種循環,而是一種向前進展的動力。
二、存在論中的定性
變可分為量變和質變。最除是一種數量的變化,然后是一種質的變化,但是在我們沒有做精細的研究時,我們很容易認識的是事物的質變。
產生和消滅屬于一種性質的變化,屬于質的范疇,從產生逐漸過渡到消滅,是定性的過程,因此也是“定在”。也就是其他翻譯中的“有限存在”、“限有”等。“限有”的存在確定了一個事物的界限,在于別的事物把其他地方都占了,其他事物把地方占了,一個事物的存在就是看與其他事物的區別。用他物來規定、區別其物,但是他物也需要其他事物來規定,如此導致了無窮,這是一種壞的無限。壞的無限是一種知性思維,真正的無限跟有限是統一的。
真正的無限是回歸到自身,對自身加以規定,稱為“自為的一”。自己為自己,無限可被規定者,不管有多少他物,最后也是回歸到對自己的規定。我成為了一個“一”,而所有的他物都被規定為“多”。“一”與“多”是一個量的關系。
質和量的重視,也體現了中西文化的區別,中國文化中往往重視的事物的質變,為事物的性質作一結論,西方則是對數的研究,更加的精細。
量在漸進的過程中中斷,到了某個臨界點就會發生質的變化。并且在新的質的基礎上,繼續進行另外一種量的積累。這個臨界點就是“度”。
三、本質論
所謂的“本質”就是對“存在”的過去的了解。只有了解了“存在”的過去,才真正了解存在本身。因此,本質是真正的存在。對存在本質的追溯就追溯到了實體,實體才是存在的存在的真正原因。實體有兩個最為基礎的原因,形式和質料,形式因是最根本的。而真正的存在并不能直接把握,而必須“反映”。“反映”就是顛倒,顛倒即否定,本質性的范疇就是互相否定的范疇,在相互否定中看到自己。
本質有幾個環節:同一、差異、對立和矛盾。本質自身當然是同一的,同一性是本質自身的一個起碼的基礎,就是自然界的規律。同一性并非無差異的同一,而是所有的差異都同一個東西本身的差別。所有的事物之所以是同一的,就在于他們都有差異,在“相互有差別”上是同一的。這就是萊布尼茨的差異律。差異律才是真正的同一律。差異律體現同一個東西的自我否定,自我分化和自我綜合。差異才能形成判斷,判斷才有意義。差異畢竟是雜多,并不能體現出本質,真正體現出本質的差異就是對立。要形成對立,就必須是同樣的前提下才形成對立,同樣的前提意味著他們的關聯、他們的統一。統一并不是同一,而同一性限于一個事物自身內部,對立統一是外部的兩個事物之間的轉化。同一性指一個事物內部的矛盾即自相矛盾。對立與矛盾的區別就在于,對立允許有中間物,矛盾則沒有中間狀態。只有矛盾的同一性才是自己與自己對立。矛盾是事物的根據,萬物都是如此,都是自我否定,運動和發展,運動的動力來自自身的矛盾。
黑格爾《小邏輯》從存在論到本質論的過度,體現了哲學史巴門尼德到亞里士多德對“存在”的研究。巴門尼德對“存在”的解釋是一種否定矛盾的靜態觀點,通過智者學派對矛盾的允許,蘇格拉底對矛盾的解答,逐漸出現了辯證思維。而后,在蘇格拉底概念的基礎上,柏拉圖形成了他的理念論,理念就是以概念為最小單位的抽象思維世界。理念的靜止到范疇之間的運動變化,就是一種范疇的變易,并且是一種質量互變關系。如何認識事物的本質,就去追溯事物的實體,實體由形式和質量構成,實體本質在于他的形式,這就是亞里士多德的形式因和質料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