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江濤
【摘要】本文通過梳理海綿城市的時代背景,探討了我國海綿城市發展的理念及實施的可行性。對我國城市建設具有積極的意義。
【關鍵詞】海綿;城市
最近幾年,全國很多城市陸續發生內澇現象,表面上看,內澇是由于城市排水系統落后于城市建設,但本質卻是城市建筑和建設改變了地表徑流量,增加了地下管網的負擔。海綿城市(Sponge City)是我國城市發展過程中建設生態城市和智慧城市的客觀要求,其本質是回歸自然,改變傳統城市建設與發展理念,遵循順應自然、與自然和諧共處的低影響發展模式,從而實現人、城市與其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實現人與自然、土地利用、水環境、水循環的和諧共處。海綿城市明確了生態型城市雨洪綜合管理思想和途徑,側重于城市建設與水文生態系統的關系,強調城市應對水文自然災害的彈性和低影響開發的城市雨洪綜合管理思路。
一、海綿城市的特征
到目前為止,中國城鎮化率已超過50%,傳統的城市建設模式打破了城市發展與自然生態進程的均衡態勢。由于路面等設施的下墊面硬化,70%—80%的降雨形成徑流,僅有20%—30%的雨水能夠入滲地下,破壞了自然生態。目前我國城市都面臨著水資源短缺、城市雨洪、城市內澇等一系列生態問題。《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市建設司2014年工作要點》中明確提出海綿型城市設想。海綿城市是緩解城市內澇、恢復城市人工消納雨水能力的關鍵。
海綿城市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城市建設模式,其內涵是:現代城市應該具有吸納、凈化和利用雨水的功能,以應對氣候變化、極端降雨的防災減災、維持生態功能的能力。將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內澇防治、良性水循環以及水污染防治等作為綜合目標。海綿城市的理念突破了傳統的城市雨水“以排為主”的理念,通過滲、滯、蓄、凈、用、排等技術,構建具有自然循環的“綠色海綿”雨水系統,使城市的適應性更強,并且不影響城市中長期發展。海綿城市建設“六字訣”分別包含以下試點項目:滲——包括新建、改造小區綠色屋頂、可滲透路面及自然地面等,強化城市滲水能力;滯——建設下凹式綠地和植草溝,強化城市雨水滯留能力;蓄——保護、恢復和改造城市建成區內河湖水域、濕地等,并加以利用,增強城市蓄水能力;凈——包括建設污水處理設施和管網,綜合整治河道,建設沿岸生態緩坡等,開展海灣清淤,凈化城市水資源;用——包括建設污水再生利用設施等;排——包括改造村莊雨污分流管網和低洼積水點的排水設施等,增強城市排水能力。由此可見,海綿城市的建設主要包括三方面內容:一是保護原有生態系統;二是修復受損的水體及其他生態系統;三是運用低影響開發措施建設城市生態環境。
海綿城市的提出改變了我國城市排水系統的理念;使雨水通過綠地,人工溝渠等,讓其下滲、滯留;用天然水體的生態濾池,過濾雨水和污水,凈化水體。收集、凈化后的雨水,可以用于綠地澆灌、洗車、道路清洗、水景供水等。
海綿城市建設有三個方面的內涵:第一,保障雨水在城市中的循環,使得城市降雨能夠被有組織地收集、存儲、凈化與利用;第二,從城市防澇減災的角度分析,較好地預防、響應城市洪澇,降低災害損失;第三,城市建設與自然和諧發展。
海綿城市建設是我國城市建設發展戰略的趨勢和實現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的必經之路。
二、我國海綿城市建設的趨勢
相比發達國家的城市雨洪系統建設,中國在“海綿城市”的研究及實踐方面起步較晚,因此,借鑒國際上成功的建設經驗的同時,結合我國的國情,研究我國“海綿城市”的實施策略,對我國海綿城市的構建具有積極的意義。
(一)海綿城市建設顛覆了傳統城市建設的理念
在傳統模式下,城市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設施進行集中排水,此種方式往往容易造成逢雨必澇,旱澇急轉的情況發生。傳統的市政排水模式,忽略了雨水的循環利用。海綿城市可以通過“滲、滯、蓄、凈、用、排”,統籌解決雨水資源化利用以及城市內澇等問題。國內外經驗表明,建設“海綿城市”的根本是要恢復水的正常循環,實現雨水多留少排。這需要保護好城市內原有的自然水系,同時使城市硬化地面中采用透水鋪裝材料,同時增加城市綠地等可透水地面的面積。以此來提高水生態系統的自然修復能力,保證良好的城市生態功能,從而增加城市綠地,減少城市熱島效應,調節城市小氣候,改善城市人居環境。住建部發布的《海綿城市建設績效評價與考核辦法(試行)》規定了海綿城市建設績效評價與考核指標。
(二)海綿城市建設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海綿城市的建設是我國解決雨水出路和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必由之路。根據財政部、住建部、水利部《關于開展中央財政支持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工作的通知》(財建[2014]838號)和《關于組織申報2015年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的通知》(財辦建[2015]4號),2015年3月底,全國16個城市進入2015年海綿城市首批建設城市,要求每個試點城市3年內建成并運行不少于15km 2的海綿城市示范區,中央財政支持資金總額超過200億元。
三、結論
目前社會各界都已經認識到海綿城市建設已經是城市雨水系統建設模式的必然。海綿城市的建設還需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海綿城市的建設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系統工程,需建立系統的理論和技術體系,培養專業的人才隊伍,以使海綿城市建設得到持續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