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艷秋 柴媛 徐嫣含
【摘要】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創新能力越來越成為衡量一國綜合國力的重要標準,而高校作為向社會輸送人才的關鍵機構,如何使創新創業教育取得良好成效這一問題已經得到了社會各方關注。對照當前國家大力倡導發展“新工科”的要求,現階段中國高校的人才培養還存在諸多問題。本文以新工科背景為著手點,從新工科與創新創業能力的關系、創新創業教育長效機制構建意義及方法等方面進行分析,設計了創新創業能力培養機制并針對幾點問題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新工科;創新創業;長效機制
一、“新工科”的內涵及研究現狀
2017年2月18日,教育部在復旦大學組織召開高等工程教育發展戰略研討會,廣泛討論了在當前以新技術、新業態、新產業為特點的新經濟發展態勢下,高校如何培養具備更高創新創業能力和跨界整合能力的新型技術人才等問題,明確了“新工科”的發展道路。“新工科”是指針對新經濟、新產業如人工智能、機器人、智能制造、云計算等而設置和發展的一些新興工科專業,同時也包括了對傳統工科專業的升級和改造。目前,在國內外名校的經驗基礎上,國內專家針對“新工科”的內涵和外延及人才培養已取得一定的探索成果。
二、構建學生創新創業教育長效機制的重要意義
在世界經濟論壇2017年年會開幕式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到“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與以往歷次工業革命相比,第四次工業革命是以指數級而非線性速度展開。我們必須在創新中尋找出路”。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模式得到全社會各界普遍關注,各高校也紛紛研究創新創業教育的優化與改革。
高校學生創新創業長效機制一般包含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指創新創業教育是一項長期的教育任務,要貫穿大學教育全過程,從適應性教育、專業教育、專項教育、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畢業教育連續不間斷進行;另一方面是指具備創新創業能力對大學生影響深遠,為他們開啟了新的視野,指明了方向,受益終生。建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長效機制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創新創業的周期往往很長,例如創業效率最高的互聯網行業,其初創企業存活的關鍵時期就有三年之久,傳統行業的創業周期可能會更長,這其中還沒有包括培養創新創業意識、創新創業想法的形成、挑選與改進、投入實踐與融資等過程所需的時間,因此長效機制的構建,對于培養合乎社會需要的創新創業人才具有重要意義;二是在技術創新驅動下,市場環境的變化越來越難以預測,創新創業的一些知識和案例也在持續更新中,創業者想要在復雜的市場環境中取得成功,對新知識的學習和實踐是十分必要的,因此長效機制的構建,為大學生提供了即時學習的良好平臺,也有助于培養未來創新創業人才的綜合能力以應對動態環境變化。
三、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長效機制的構建路徑及優化
(一)落實創新創業教育中學生的主體地位
盡管各類創業創業比賽或項目都明確要求以學生為主,老師在項目中起指導作用,但現實情況往往是老師(尤其是工科老師)不自覺的完成了項目的核心部分而學生的參與度有限我們應該再次強調學生的實際主體地位,啟發學生們多維思考和實踐摸索,使得創新創業活動取得應有的效果,而且,學生們對創新創業學習的主觀愿望,是創新創業教育長效機制構建的軟保護。
(二)優化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的時間和空間維度
建立創新創業教育長效機制,我們首先要保證大學階段內創新創業教育的時間上的延續性,而且在新工科背景下,我們要注意將各門課程設置和學科之間的聯系結合起來,注意內容的綜合性和相近學科之間的相互滲透性。我們應該做到每年度都有創新創業相關活動的出現,以達到連續強化。
(三)創新創業教育制度不應限制價值取向的多樣性和自由度
新工科背景下的創新創業,要求我們所培養的學生有著發散思維、有著異于大眾的嗅覺和打破傳統的勇氣,這樣才能產出創新創業成果,于是高校能否保持真正開放、包容的氛圍則十分重要。但在實際教育過程中我們難以否認的是,我們仍然在極力追求自由度與專業性的平衡。
(四)注重朋輩引導,建立校友平臺
為保證創新創業教育在大學畢業后仍能有一定的正面影響效果,我們除了加強導師、專家教育之外,還應注重朋輩引導。具體說來,高校通過建立校友平臺,加強學校、學生們與優秀創新創業團隊的經驗交流,及時收集該領域的實踐反饋,通過向團隊輸送優秀人才達到人才整合,建立相關教學基地或實習基地,樹立典型,以點帶面,為現有的創新創業教育帶來活力,有利于創新創業教育長效機制的構建。另外,我們還可以依托校友資源設立創業基金、優化融資系統。
總之,高校的責任就是為社會培養其所需要的人才,新工科背景在向工科學生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時,也帶來了更多機遇。創新創業教育的長效機制的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在從全局視角分析問題的同時還要隨著環境的變化不斷加以完善,構建一套具有可操作性的創新創業教育范式,不僅有利于創新創業教育的理論研究,更加有利于推動整個社會的技術發展與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