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騫
【摘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要戰略部署,是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服務好鄉村振興戰略,是金融支持供給側結構改革的重要內容,也是金融業拓展自身發展空間,提升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機遇。
【關鍵詞】鄉村振興;金融支持;戰略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在鄉村領域的具體落實,也是我國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堅持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金融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支撐,如何有效提升金融支持效率,不斷推進鄉村振興發展是當前迫切需要思考的問題。
一、縣域金融業支持鄉村振興戰略現狀
以湖北省某經濟相對發達縣級市為例,截止2017年12月底,該市國土面積1658平方公里,人口100多萬人,GDP突破了500億元大關,財政收入達35億多元,各項存款余額391億元,貸款余額227億元,對涉農貸款逐年加大投入力度,該市服務鄉村振興戰略具有良好的基礎,主要表現如下幾個方面:
(一)農村金融組織體系較完備
該市有27個鄉鎮(場)及開發區,632個村級單位,其中:村(大隊)587個。該市有金融機構達11家,延伸鄉鎮網點78個,村級取款點2200個。金融機構服務重心不斷下沉,為振興鄉村戰略提供了機構保證。
(二)農村金融支持力度逐年加大
截止2017年12月底,涉農貸款余額達到165.36億元,涉農貸款余額占各項貸款余額比重達到72.85%。縣域金融部門逐年加大了涉農貸款投入。
(三)農村金融創新有新突破
農村“兩權”抵押貸款模式創新有新突破,農村產業扶貧貸、個人扶貧貸(無抵押)、農戶電商貸等小額貸款穩步推進。
(四)農村信用體制建設不斷完善
積極推進縣域農村金融生態環境建設,開展“信用戶”、“信用村”“信用鄉鎮”和“貧困戶建檔”評級活動,為支持鄉村金融業務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二、存在的短板與困難
(一)農村金融服務配套政策不完善
一是農村金融風險分擔機制不完善。農業保險的廣度和深度不夠,農業風險轉移和保障能力欠佳。政策性擔保缺乏、商業性擔保門檻較高、民營融資性擔保公司和由財政注資的擔保公司不敢大膽涉入農村地區,對金融機構農村信貸風險難以有效分擔。二是農村交易市場和中介組織缺乏。目前農村土地、財產流轉所需的評估、登記、交易等配套中介服務尚不健全,農村土地、房屋、土地流轉、農田基礎設施等資產流轉交易較難。
(二)農村金融生態環境有待改善
一是承貸主體實力偏弱。由于一些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起步較晚、規模偏小,經營實力偏弱,且生產設施、設備多為農業生產專用型,變現能力較差,加之設備老化等原因,可選擇抵押物有限。二是農業保險保障能力不足。目前農業保險整體呈現覆蓋率低、承保險種少,保障能力弱、限制條件多的特點,保險機構缺乏積極性,農民參保意識不強,形成農戶保險保障與經營權抵押貸款無法匹配情況。三是農村地區信用體系建設滯后。目前我省農村地區的信用體系建設尚不完善,現有信用體系對農村人口覆蓋率低,金融部門難以對經營主體進行有效授信。
(三)金融支持效率仍有較大提升空間
一是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仍然比較突出。普通農戶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均面臨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即使能融到資,但存在貸款利率上浮的現象,從而加大了農業生產成本。二是信貸產品較為單一。大型涉農金融機構對農業經營主體的貸款期限短,品種少,額度低,難以滿足“三農”貸款資金需求。
(四)金融部門內部追責制度有待完善
由于中國的經濟“三期”疊加,經濟下行,加上企業盲目擴張和跨行業投資,導致一些企業資金鏈斷裂,企業經營出現了虧損,金融業不良資產大量暴露,金融部門為了化解不良資產,采取了一系列重組、打包轉讓、核銷等處置手段。同時對金融部門基層行客戶經理和經營主責任人進行了嚴肅追責,造成了大部分客戶經理和經營主責人營銷客戶積極性不高。因此,金融部門盡快出臺容錯糾錯機制,除信貸人員道德風險外,而形成的不良資產應盡量免責或從輕處罰。
三、對策與建議
(一)建立農村產權交易中心,提供合法的交易平臺
現在農村土地經營權、房產、林權、小型農具設備等都無法進行公開、公平、合法交易,造成農民手中的資產均無法體現價值,因此,必須加快建立以縣(鄉)為主體的農村交易產權中心,構建集信息發布、產權交易、法律咨詢、資產評估、抵押登記等為一體的農村產權交易體系。活躍農村產權交易市場,積極探索農村資產經營公司,打造農村各類資產評估,交易流轉中介服務組織,真正使農村產權流動起來,為農村提供更多的融資機會。
(二)推進機制建設,強化政策支持扶持
加快出臺《金融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的指導意見》《金融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的考核評估辦法》等規章制度,明確支持重點、考核獎懲和保障機制,進一步完善金融支持鄉村振興的制度體系。完善農村擔保體系,推動成立政策性擔保公司,探索政府、銀行、融資擔保機構共同參與、合理分擔風險的可持續合作模式,大幅提高用于農村和農業經濟資金的可獲得性。同時,完善創新貸款風險補償機制,提高風險防范和分散能力。
(三)創新涉農金融服務,設計適合的金融產品
探索完善農村土地經營權和農房抵押貸款,開展農業設施、設備抵押貸款和生產訂單融資,推出家庭農產及專業大戶貸款、農民專業合作社貸款、農業產業鏈貸款、農村電商數據貸款等新型融資模式。打造差異化金融產品體系,實施精細化、差異化定價,提供不同需求的金融服務。圍繞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充分發揮政策性金融作用,并與商業性金融相結合,研究水利設施、糧食倉儲、晾曬烘干設施和農田道路項目的融資模式,集中解決基礎設施建設資金短缺難題。同時,對基礎設施項目融資規劃作整體部署,加大鄉村重點項目金融支持力度。
(四)加快鄉村征信體系建設,健全風險處置機制
制定地區農村信用體系建設考核辦法,調整完善信用建設評價指標,通過優先授信、優惠利率,發放無抵押免擔保的貼息貸款和小額信用貸款;建立適合中小企業特點的信用征集系統、評級發布制度以及失信懲戒機制,提高企業信用透明度。建立農戶信用信息檔案管理系統,完善信用平臺建設和公共信息共享機制。推動“三農”征信數據庫建設,重點做好農村低收入群體、小微企業等基礎信息收集、加工和評價工作。同時加強農村地區金融風險監測和預警,有效的防范金融風險。
(五)強化金融支持涉農科技,加快科技成果轉換應用
重點支持農業科技化轉型升級、人工智能農業及“三農”電子商務,實現“三農”發展與科技進步有機結合。把資金向涉農產業創新驅動方面傾斜,重點支持涉農領域高新技術企業和高新技術產業,支持職業農民創業創新,科技產業扶貧脫貧,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應用。
(六)推動普惠金融發展,提升金融支持效率
制定“三農”普惠金融業務發展規劃,建立健全以激勵為導向的普惠金融政策體系,積極鼓勵國有銀行、地方銀行、股份制銀行、村鎮銀行、融資性擔保機構、小額貸款公司等支持新型農村發展。圍繞湖北省重點推動的扶貧項目,有效提高金融扶貧與精準脫貧的匹配度和適應度,提升金融扶貧效率和質量。加快推進現代支付體系和服務網絡建設及應用,積極推動金融知識和服務下鄉,培養農民現代金融素養和意識。探索普惠金融數字化發展模式,切實打通金融服務鄉村最后一公里。
(七)積極發展綠色金融,促進鄉村綠色振興
完善農村綠色金融相關標準規則和政策體系,建立健全與農村綠色金融發展相匹配的專業性中介服務體系和第三方評級評估機構。加大綠色信貸在農村及涉農領域投放,重點支持綠色農業技術開發及應用、節水灌溉工程、農田基礎設施、現代農業等領域。提升綠色債券對農村綠色發展貢獻力,充分發揮綠色債券融資額度大、期限長的優勢,探索綠色債券在生態農林業項目、農村污染防治項目、低碳產業項目的應用,提高綠色金融供給能力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