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帥



[摘要]采取系統觀察法和計步器法,通過對學生在體育課堂中on-task的行為、運動參與的成功率以及運用計步器測量學生MVPA運動時間與步頻三個量性指標的調查研究,來評價正德職業技術學院體育課程的實施效果。數據表明,正德職業技術學院體育課程的指標達到了國際認可的標準,實施效果較好。
[關鍵詞]運動參與成功率;計步器測量;實施效果
[中圖分類號] G712??? ??????? [文獻標志碼]? A????????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36-0017-05
目前,高職院校體育公共基礎課程從職業教育出發,根據學情和現有的教學環境,在教學目標、內容、方法、考核評價等內容上都做了深入細致的改變。但從量性指標來衡量體育課程改革的成敗得失研究很少,這也是本研究的意義所在。本研究主要以我院體育課不同專項的學生為研究對象,通過量表測定、現場測定等方法,從客觀的實證中對體育課程進行評價,了解目前我院體育課程改革的實施水平、推進情況;診斷改革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幫助分析體育課程改革的方向。同時,對傳統的體育課程與教學理論進行反思和改進,不斷豐富和發展學校體育的有關理論,為學校體育思想寶庫增添新的內容。
一、運用on-task行為觀測對課程實施效果的調查研究
觀察方法:(1)觀察者在教師上課期間主要觀察“off-task”的學生;(2)掃描對象是全班學生,掃描過程10~15秒,記錄時間15秒;(3)掃描過的學生不要再回頭掃描;(4)5分鐘掃描一次;(5)秒表記錄時間。數據統計:課堂時間/5=掃描次數;學生總數×掃描次數=學生“on-task”次數;(學生“on-task”次數/學生“off-task”總數)/學生“on-task”次數=學生“on-task”比率。評定標準:學生“on-task”比率≥95%,證明體育教師教學安排效果較好。
(一)研究方法
1.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為正德職業技術學院2017級學生的體育課,有效數據54節。計入統計學生為1872人/次。基本情況見表1。
2.研究工具
PS-533A多功能記憶秒表10個;2臺日本生產的DCR-TRV80;提示器30個;記錄學生“on-task”行為的觀察表。
3.測試過程
首先對測試者進行on-task現場觀察法的理論學習,熟悉測試表格、工具,學會數據的收集和處理,培訓者為正德學院16級體育部學生7人。測試分為7組,測量由每組一人獨立完成,對他們測試的數據與DCR記錄比較,準確率達96.1%~98.4%,符合內部人員操作標準。要求學生上課五分鐘之前測量人員到達現場準備,觀察地點要便于觀察全體學生,要能聽到體育教師的指令。
(二)研究分析
研究結果顯示,正德學院體育課學生on-task率為95.22%,從散點圖可以看出學生on-task率相對集中在93.26%~96.24%之間(見圖1)。
男、女生off-task率無顯著性差別,分別為95.2%和95.4%,女生上課關注度情況略好于男生(見圖2)。
在參加測試的六個系中,汽車工程(96.24%),電子信息(96.13%)、經濟管理(95.87%)的學生on-task率較高(見圖3)。
不同專項課程中籃球(96.25%)、瑜伽(96.38%)、健美操(96.48%)學生on-task率較高。
(三)結論
數據表明,正德學院體育課學生on-task率為95.22%,略高于國際標準,證明教師體育課堂管控科學合理,組織井然有序,體育課程實施果顯著。女生on-task略好于男生,室內課程好于室外,健美操專項on-task最高,教學效果較好。
(四)策略與建議
1.對相關off-task的學生給予監控或及時反饋,及時糾正其行為。
2.保證課程計劃的流暢性和教學的嚴密性,不要讓學生的等待時間太長和產生off-task的機會。
3.提高技戰術要求,讓“吃不飽”的學生產生更高的興趣去挑戰,給“消化不了”的學生調整課程任務,完成教學目標。
二、運用學生運動參與成功率測試法對課程實施效果的調查研究
目標設置是體育課程教學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合理的目標設置可以增加學生運動參與的成功率。標準規定學生運動參與成功率≥80%,才能說明體育教師的目標設置是合理的。
測試方法:選擇三名不同運動水平的學生(備用三名),跟蹤記錄調查者運動成功情況。對不同水平學生標準界定:(1)初學者(水平1),學生不能完成一個完整運動技術;(2)中間技術水平(水平2),學生能較為熟練地完成技術,但是不能完全應對與此項技術有關的突如其來的變化;(3)高水平(水平3),技術運動自動化階段,能自如的對待與技術有關的意料之外的變化。數據分析:(低技術水平學生成功次數+中技術水平學生成功次數+高技術水平學生成功次數)/(低、中、高技術學生練習的次數)=學生運動參與的成功率。
(一)研究方法
1.研究對象
調查對象是正德職業技術學院體育課上水平1和水平3的學生。課程內容設計為籃球、健美操、羽毛球等七個項目,有效課堂數據是54節,基本分布情況(見表2)。
2.研究工具(同上)
3.測試過程
首先對測試者進行相關知識、數據采集處理的培訓,測試的數據與DCR記錄比較,準確率達到了95.1%~97.2%,符合內部人員操作標準。測試分為兩組,每組三人獨立完成,一人備用。數據收集要在正常的體育課中,學生上課五分鐘之前測量的人員到場準備,觀察地點要便于觀察全體學生,要能聽到體育教師的指令。
(二)研究分析
研究結果顯示,學生運動參與成功率是80.96%,水平1學生運動參與成功率是80.18%,水平3學生運動參與成功率是81.05%(見圖5)。
從不同專項學生運動參與成功率調查來看,學生運動參與成功率都超過80%,健美操(82.28%)、籃球(81.77%)、羽毛球(81.14%)三個項目學生運動參與成功率最高(見圖6)。
從不同水平來看各專項運動參與成功率,水平3的學生運動參與成功率都高于水平1的學生。瑜伽專業水平1(81.55%)和水平3(81.88%)學生運動參與成功率相差最小,健美操專項水平1(79.52%)和水平3(80.57%)學生運動參與成功率相差最大(見圖7)。
(三)結論
1.學生運動參與成功率測試結果表明,正德職業技術學院體育課學生運動參與成功率為80.96%,略高于BTPS規定的80%,說明體育教師在體育教學中,目標設置合理,注重關注學生的運動興趣和個體差異,體育教師的課堂教學水平較高。
2.學生運動參與成功率較好的專業是健美操、籃球、羽毛球。
3.水平3的學生運動參與成功率要高于水平1的學生,體育課堂教學效果要好。同一專項水平1和水平3之間學生運動參與度健美操差距最大,瑜伽最小。
(四)提高學生運動參與成功率的建議與策略
1.課前對學生身體素質和技能水平做出預測,便于在今后的課程中準確的進行分類教學,做到測評有彈性。
2.給予學生更多的運動參與機會,養成循序漸進的學習習慣。
3.總結反思每堂課的學生運動參與成功率,及時調整教學課程,提高下次課的教學效果。
三、運用計步器測試學生體育課MVPA運動時間和步頻的調查研究
計步器測量是量化那些不明顯涉及身體移動(如騎自行車)肌肉等長收縮或以上肢運動為主的運動(如游泳)有效方法。我們根據實驗數據標準,學生完成課堂50%的MVPA的運動時間達到的步數為81.28步/分鐘,進行對比,并做出分析。
(一)研究方法
1.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為正德學院體育課中籃球、足球、健美操三個專業的學生。
2.研究器材
31臺Yamax計步器;兩臺索尼DCR-TRV80;身高、體重測試儀,能夠顯示這兩項數值并能傳輸至電腦。
3.測試過程
(1)測試和收集學生身高、體重基本信息,處理BMI(身體質量指數)的基本參數(如表3)。
(2)課前安排兩名經過測試培訓后的學生,1名負責記錄數據,1名負責測試工作。
(3)上課前,學生佩戴與所穿號碼背心一致的計步器,計步器用加固帶綁好置于腰間,經檢查正確并安全后方可進入測試。
(4)上課時計步器開始工作,下課時摘除計步器,計步器停止工作,計步器保存的數據包括學生總的運動步數、總的時間、學生運動的時間以及學生的平均步數。兩臺攝像機全程對體育課學生進行攝像記錄,覆蓋全部范圍,確保不出現死角。
(二)研究分析
研究結果顯示學生在體育課運動的MVPA步數是M=7323.3、SD=197.72,步數/分鐘是M=81.37、SD=5.42。研究還顯示,男生在體育課運動的MVPA平均步數是M=7364.7、SD=172.61;稍高于女生M=7053.3、SD=182.47,男生的步數/分鐘是M=81.83、SD=3.52,稍高于女生的M=78.37、SD=5.37(詳見表4)。研究結果表明,在目前的體育課堂中,學生的運動步頻81.37步數/分鐘,略高于計步器預測的81.28步數/分鐘的標準。從性別分類來看,男生81.83步數/分鐘的步頻稍高于預測標準;女生78.37步數/分鐘略低于計步器預測標準(見圖8)。
從項目分類比較結果來看,足球學生步頻(82.12步數/分鐘)最高,籃球學生步頻(82.05步數/分鐘)其次,最低為健美操學生步頻(80.28步數/分鐘)(見表5)。
從BMI值與學生MVPA運動步頻數據來看,BMI指數大于或等于28的學生(肥胖),計步器的平均值68.25步數/分鐘;指數在24.0~27.9之間的學生(超重),計步器的平均值80.05步數/分鐘;指數在17.2~23.9之間的學生(標準),計步器的平均值是82.27步數分鐘;BMI指數在17.2以下的學生(低體重),計步器的平均步數是80.14步數/分鐘(見表6)。研究結果表明,BMI指數在17.9~23.9之間的學生,體育課中運動步頻是超過計步器預測的81.28步數/分鐘,其次是低體重和超重的學生,最后是肥胖的學生(見圖9)。
(三)結論
正德學院體育課三個項目的MVPA運動步頻平均為81.37步/分鐘,略高于標準水平,教學質量較好。從不同運動項目與學生的步頻之間的關系可以看出,學生的運動步頻最高的是足球,這暗示了三個運動項目中,足球項目教學課更有利于學生達到計步器的預測標準。BMI在(17.2≤BMI<24)的學生,MVPA運動步頻最高,并且高于預測標準。
(四)建議
1.采取任務驅動等有效教學手段,提高運動強度。
2.幫助“非標準”的學生建立健身計劃,樹立健身意識。
3.課堂設計需有預見性,并能嚴謹地執行教學活動。
4.選擇運動手環等多種檢測儀器,綜合檢測不同運動項目,可提高指標采集的科學性和嚴謹性。
四、研究展望
通過系統觀測和計步器測量,采用量性指標的方法評價體育課程實施效果的優劣,避免了暗箱操作。從數據上看,我院體育課程實施效果較好,不論從學生表現還是教師課程設計、課堂控制都能反映出教學改革的成功,為進一步深化和細化體育課程發展提供理論支持。
本研究取得一定的研究結果,但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1)目前的評價指標依賴于美國制定的BTPS標準,我們可以根據我國高職院校實際情況更加合理地 制定標準;(2)課程實施效果評價的特殊性與量化指標之間的切合度不夠,可以采用“教師關注為本采納模式”“學生關注為本采納模式”“體育校本課程關注采納模式”、SOFIT觀測法等,制定特定的測試方法和量表,完善實施效果的評價。
參考文獻:
[1]王坤,季瀏.對體育科學研究中多元混合方法的探索[J],中國體育科技,2010(3):123-127.
[2]湯利君.我國基礎教育新體育課程實施效果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2.
[3]姜榮華.課程實施程度的評價[D].東北師范大學,2008.
[4]張善陪.課程實施程度的測量[J].教育學報,1998,26(1):149-170.
[5]王曉春.《體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評價問題的調查與分析[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5,22(5):94-97.
[6]季瀏,汪曉贊.體育的校本課程對學生學習效果影響的實驗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0(4):46.
[7]季曉靜,王健.對體育校本課程的思考[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0,33(6):81-83.
[8]戴劍松,李靖,顧忠科,等.運用計步器測量步行之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8(2).
[9]熊建萍.大學生身體質量指數(BMI)與健商關系的比較研究[J].江西青年職業學院學報,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