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瑞
[摘要]作為中職教師如何讓學生精準把握會計科目,是教師應關注的一個重要問題。探討會計科目的教學策略,旨在研究如何有效地幫助學生掌握并能準確運用會計科目,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關鍵詞]會計科目;認知;領悟;拓展
[中圖分類號]? G712???? ??????? [文獻標志碼]? A?????????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36-0240-02
基礎會計是會計學的基礎課程,會計科目是其核心內容。熟練運用會計科目是每個會計人員必須具備的能力。對于中職學生來說,熟悉掌握各類會計科目的性質和用途,能靈活運用是最基本要求。中職學生大多學習基礎差,理解能力差,對于剛接觸的會計學科有新鮮感,隨著專業術語的增加,他們的興趣會慢慢消退。如何才能讓中職生把握好會計科目,我采用的策略是認知、領悟、拓展三位一體模式,由淺入深,循序漸進,下面就談談我的一些做法。
一、多渠道認知會計科目
(一)精講
教師在課堂講授時應體現精,即講解須扼要,將基礎知識講精講透。首先,教師在講授前應先吃透教材,才能達到教學目的,否則會增加學生的理解難度。教師講解時應注重詞義的解釋,比如講授出納員保管的現金是庫存現金、存在銀行的錢是銀行存款等內容,讓學生盡可能理解記憶。其次,對于中職學生切忌照本宣科,講解時盡量避免使用枯燥乏味的專業術語,語言盡量做到深入淺出、通俗易懂,讓學生樂于接受。比如可以從學生打暑假工入手,師生討論工資、花費等問題。當發生經濟業務時,能根據會計科目核算內容來選擇使用合適的會計科目。再次,教師在教學中不能只注重教“是什么”,而忽略了“為什么”。教師應將“為什么”講深講透。比如可結合信息質量要求中的可比性原則分析說明總賬科目為何不能自創。讓前后知識融會貫通,學生能感受到會計科目的重要性,會更關注會計科目。
(二)創設情境
中職學生不愛學習,所幸愛表現的學生還有不少。情境教學能使教學更直觀,更易被學生接受,讓學生參與表演比教師唱獨角戲效果要好很多。參加演出的學生印象深刻,觀看演出的學生也能對表演者進行各種吐槽,表演后是討論與總結環節,全員參與,提高學生的參與度。教學時可創設一個商品交易的場景,挑選部分學生作為表演者,提供必要的公司背景資料。將他們分為兩組,一組站在買方立場,一組站在賣方立場。教師設定付款方式、產品是否發出、材料是否收到等問題。站在買方立場,會面臨“應付賬款”“預付賬款”“原材料”“在途物資”“應付票據”等;站在賣方立場,會涉及“應收賬款”“預收賬款”“主營業務收入”“應收票據”等。之后學生進行討論、總結。若時間允許還可進行買賣雙方角色互換,讓學生深切體驗到不同會計主體對于相同的經濟業務,業務內容是不同的,用到的會計科目也不同。通過此次教學,可以增加學生的學習樂趣,達到舉一反三的目的,讓學生能夠比較直觀準確地理解和區分上述會計科目,同時對于會計主體有更深層次的認識。
(三)聯系生活實際
會計源于社會實踐,同時服務社會實踐。在進行會計科目教學時,教師可以結合生活實際,使教學內容更接近學生,更接近生活。引用學生較為熟悉的或更易理解的生活實例,讓學生感知會計離自己并不遙遠,就在自己身邊。比如:對“庫存現金”科目的理解,可以讓學生掏出自己口袋的鈔票;用學生自己的銀行卡感知“銀行存款”;也可以通過學生的網購活動,幫助學生學習“在途物資”“原材料”及“庫存商品”;學生在校外小店偶爾賒賬行為,可以讓學生明白應付賬款。對于明細科目還可以讓學生自行設定。
(四)及時復習鞏固
“學得快,忘得更快”是當前中職學生在學習會計科目過程中存在的通病,主要是未及時復習整理所致。系統的復習,能鞏固記憶,還能加深對所記憶會計科目的理解。課后可以利用連線題、填空題等學生比較容易接受的方式對所學的會計科目加以鞏固,在課堂上可以采用小組競賽、個人競猜、游戲等方式鞏固所學的會計科目。
二、多實訓領悟會計科目
教師孤立地教會計科目,學生機械地背誦會計科目,這種脫離了經濟業務環境的會計科目教學模式,教師教起來輕松,學生學起來卻費時費力,且容易混淆,教學效果極差。教師應把會計科目的教學與經濟業務的處理相結合,不提倡學生一次性將所有科目記住,這樣做只會導致學生生搬硬套,而且容易讓中職生產生厭學情緒。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學生剛接觸會計科目時只要求他們對科目有個大體認知,先讓學生入門。接著才是考慮熟記會計科目,精準地運用會計科目。會計科目在基礎會計后面章節的學習時不可或缺,教學時應循序漸進,由學生慢慢感悟。
(一)在賬戶的學習中感知會計科目
賬戶是根據會計科目開設的,根據總賬科目開設總分類賬,根據明細科目開設明細分類賬。教學中,可以對學生進行賬戶設置的模擬操作訓練,讓學生開設總分類賬和部分明細分類賬,在開設賬戶時強調規范性,讓學生對會計科目有一個系統的認知。
(二)在經濟業務的處理中領悟會計科目
會計分錄是基礎會計學的重要內容,對會計經濟業務正確處理要求編制準確的會計分錄,而會計科目是會計分錄的三要素之一。只有熟練掌握了每個會計科目的名稱及其核算內容,才能在編制會計分錄時,確定出會計分錄的第一要素——會計科目。因此可以通過會計分錄編制的實訓教學來強化學生對會計科目的理解與掌握。在教學時多進行模擬實訓,學生多接觸經濟業務處理,進一步加深對會計科目的掌握。
(三)在仿真模擬操作中熟用會計科目
記賬憑證、賬簿、會計報表三大模塊的模擬訓練中涉及大量的會計科目,可以幫助學生再次熟悉會計科目,修正原來的不足。當然,在所有章節學習完可對學生進行仿真模擬實訓,可再次沖擊會計科目,檢驗學生對會計科目的掌握程度。
(四)在第二課堂活動中巧用會計科目
組織學生進行手工模擬實訓、會計電算化等興趣小組活動,組織學生參加各級比賽。在這些活動中會碰到許多以前沒接觸到的會計科目,學生可以拓寬知識,同時對前面學過的會計科目鞏固加深。
三、多引導拓展會計科目
為了讓會計科目更統一、規范、客觀、全面地反映它所核算的經濟業務的內容,會對會計科目名稱進行適當調整。現行的企業會計準則就對個別會計科目名稱進行了調整,如,為了明確“現金”資產的存放地,將其更名為“庫存現金”;為了明確“所得稅”賬戶是一個費用類賬戶而非稅收賬戶,則將其更名為“所得稅費用”等。這就啟發我們思考現在所使用的會計科目名稱是否都合理。還會出現調整、或出現新的會計科目嗎?這就要求學生有創新思維。
(一)引導學生樹立創新的意識
抓住學生的好奇心,積極培養學生勤于思考問題,敢于提出問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樹立創新意識。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根據教學內容設計問題,多為學生創設質疑的機會,對于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看法。教師多引導學生參與教學活動,多進行交流討論,帶著問題學習,多問幾個為什么。在對經濟業務進行分析時能多探討、多思考、選用最恰當的會計科目,讓學生樹立創新意識,以便學生能夠跟上經濟環境和會計環境的要求,具備一定的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能終生學習。
(二)引導學生多接觸前沿的會計資料
當今社會飛速發展,新的業務不斷涌現,國際、國家新規定層出不窮,會計處理不斷翻新,會計科目變更快,這些都要求學生不能墨守成規,應當與時俱進,不斷更新知識。教師應當鼓勵學生通過網絡多接觸會計知識。同時教師應當以國家政策和法規為導向,不斷創新和改進教學內容,保持會計教學的與時俱進。
總之,采用認知、領悟、拓展三位一體的教學策略,讓學生能夠熟悉會計科目,能夠準確運用會計科目分析處理經濟業務,具有一定的創新思維,能在今后的學習工作中適應新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張玉森,陳偉清.基礎會計[M].4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徐誼.優化會計基礎課程教學提高教學成效[J].中學生導報:教學研究,2014(11).
[3]姜風燕.基礎會計的教學方式探析[J].新課程研究(中旬刊),2014(8):115-116.
[4]陳碧君.場景教學法在會計教學中的應用[J].廣東教育(職教版),20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