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靜
【摘要】刑訊是我國古代司法實踐中一個重要方面,史料記載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時期,經過不斷的發展,到了唐代,已經漸趨完善,唐代在繼承前朝的基礎上形成了比較完備的刑訊制度,對刑訊的主體,條件,對象等都做了詳細規定。
【關鍵詞】唐律;刑訊
刑訊制度在我國歷史悠久,經學者研究推斷,我國刑訊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沈家本在《歷代刑法考》中提到:“考囚之事始于何時,書傳未詳,《月令》乃周末儒生所纂,疑周時即有之也。”在禮記中也有記載:
“仲春之月,命有司省囹圄,封桎梏,毋肆掠,止獄訟”。“掠”是指拷問捶打,也就是刑訊,可見西周時期已經出現刑訊,并且對于刑訊做出了具體的要求,即仲春之月不得肆意刑訊。
唐代由于司法程序的不斷完善,唐代的刑訊制度較之前代又有了很大發展。唐初統治者對前朝滅亡的原因做出分析,認為應該推行德政,提倡慎刑,在制定刑訊制度方面,唐代在總結前代經驗教訓后又做出了一定程度的創新,主要規定在《唐律疏議》及《獄官令》中,刑訊作為一種獲取口供的重要手段得到官府的認可,但是如果刑訊不當依然會帶來一些嚴重后果,因此唐律對刑訊的條件,對象,方法都作了詳細說明。
刑訊通過采取一種暴力手段來獲得相關口供,但如果濫施刑罰,很容易屈打成招,造成冤假錯案,甚至給被刑訊人身心帶來摧殘,因此為了防止刑訊不當,唐代通過法律條文的形式規定了適用刑訊的法定條件。《唐律疏議·斷獄律》規定:
“諸應訊囚者,必先以情,審察辭理,反復參驗;猶未能決,事須訊問者,立案同判,然后拷訊。違者,杖六十”。疏議對刑訊的條件進行了細化,要求司法官員實施刑訊之前,必須先以“五聽”之法審訊犯人,核實案件的各項證據,據此來確定犯罪事實。嫌疑人不肯坦白招認犯罪,因而不能對案件做出決斷的,司法官必須履行相關程序后才能進行刑訊。如果不依照法律規定擅自實施刑訊的,應以“故人人罪”處以杖刑,“諸鞫獄者,皆須依所告狀鞫之,若于本狀之外,別求他罪者,以故入人罪論”。
唐律對于刑訊的主體有身份上的要求,刑訊逼供的主體主要是指有司法權的官員。根據《獄官令》記載:“諸問囚,皆判官親問,辭定令自書款,若不解書,主典依口寫訖,對判官讀示”。因此,在司法審判中必須由判官親自進行審訊囚犯的工作;一般情形下,供詞由犯人自己親自書寫;犯人不具備書寫能力的,可以由主典官吏依據犯人的口述寫供詞,并對主持審訊的官員宣讀。此外,《唐律疏議·斷獄律》還明確規定:“雖是監臨主司,于法不合行罰及前人不合捶拷而捶拷者,以斗殺傷論,至死者加役流。”由此規定可看出,“監臨主司”是擁有行使刑罰、拷訊犯人職權的,其如果違法拷訊犯人則會以斗殺傷罪論處。除了地方行政官員兼職司法官員享有刑訊權外,還有專門負責司法的官員,如大理寺和刑部官員等,在辦案時也享有刑訊權。
刑訊的對象包括犯罪嫌疑人、原告,證人。古代由于受科技水平的限制,對于案件的偵破主要依靠簡單的實物證據和言辭證據,其中犯罪嫌疑人的言辭證據最為重要,并且取得方式簡單,因此司法官員往往用刑訊的手段來獲取犯罪嫌疑人的口供。由于唐代嚴禁誣告,實行誣告反坐的制度,因此原告也會成為刑訊的對象。《唐律疏議·斷獄律》規定:“諸拷囚限滿而不首者,反拷告人”。在司法實踐中,一般是先對被告、犯罪嫌疑人進行拷訊。依法拷訊達到法律規定的上限,受拷訊人依然沒有承認犯罪的,則反過來拷訊原告。反拷原告的方式依照拷訊被告、犯罪嫌疑人的方式,若經拷問證實原告乃是誣告,則司法官可以根據“誣告反坐”的相關規定對原告做出懲處的決斷。在斗訟律中,還規定了刑訊證人的情形。
為了防止刑訊混亂,唐初統治者對刑訊的工具及其用法進行了明文規定。《唐律疏議·斷獄律》規定:“拷囚于杖之外,或以繩懸縛,或用棒拷打,但應行杖外,悉為他法”。可見,唐代將杖訊規定為唯一合法的刑訊形式。雖然實施杖刑比起刀斧刑罰看起來輕緩,但是用杖拷打仍然屬于肉刑,行使過當就會和刀斧的刑罰一樣傷人性命。所以,唐律對拷囚的工具、次數、部位等方面都做了限制性規定。《獄官令》規定,刑訊的工具必須是杖,用竹子做成,且尺寸固定。司法官使用的刑杖規格不符合法律規定的,要被責罰笞刑三十。如果因刑杖規格違法導致受刑人死亡的,處以徒刑一年。司法官使用其他刑具刑訊當事人的,要被處以杖一百。《唐律疏議·斷獄律》還規定:“諸拷囚不得過三度,總數不得過二百,杖罪以下不得過所犯之數。拷滿不承,取保放之。”拷訊的總次數不能超過三次,兩次拷訊之間必須相隔二十日,案件尚未審結就須移交其他機關繼續審理的,如果還需拷訊,則移送后拷訊的次數與移交前已經拷訊的次數總和不得超過三次,拷訊次數超過三次的,處以一百杖的懲罰,因此致使當事人死亡的,則處以徒刑兩年。對于拷打的部位《唐律疏議·斷獄律》規定:“決杖者,背、腿、臀分受。須數等。拷訊者亦同。”刑訊時只能拷打受訊人背、腿、臀三個部位,且每個部位受刑數量必須相等。司法官不依照法律規定的部位進行拷打的,處以笞刑三十,因此導致受刑人死亡的,處以徒刑一年。
刑訊制度是中國司法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存在具有歷史合理性。唐代統治者通過制度設計對刑訊做了多方面的限制,但是唐代刑訊制度的運行并未在司法實踐中始終發揮良好的作用,唐代依然出現許多非法刑訊的案例及酷吏。武周時期,酷吏橫行,非法刑訊嚴重。武則天為了肅清反對勢力,縱容酷吏如來俊臣等誣陷良善,濫施刑訊。開元之后,非法刑訊繼續蔓延,唐玄宗天寶年間,李林甫掌權,又復興大獄,審訊時一味使用酷刑,致使朝臣無不懼怕,不訊而誣服,使司法陷入一片黑暗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