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慧 彭穎
[摘要]在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的今天,交通高職院校承擔著未來交通領域“守護神”的重要作用。交通高職院校應充分利用思政課程平臺,有效培養交通院校“美麗中國”發展意識。
[關鍵詞]綠色發展;交通高職院校;生態情感
[中圖分類號]G712??????????? ?? ??????? [文獻標志碼]? A????????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36-0080-02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堅持綠色發展,建設美麗中國,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綠色發展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要求。
一、生態文明教育的必要性
人類經濟社會的發展帶來了生態環境的日益惡化。人以自然的“主人”姿態過分改造自然。空氣質量下降、土地沙化、水污染等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相繼產生。“有些事情不會自然地發生,只有我們努力去研究——如果我們決心關注那些漸進的或幾乎無法察覺的變化——我們的困境才會明了,凸顯出來而讓人震驚。”“它不是一個突發事件,而只是一個潛移默化的趨勢,一個必須通過深入分析才能讓人們理解其重要性的趨勢。”
(一)從倫理關系出發,人類是自然的一分子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保護自然,維護生態環境是人類義不容辭的責任。科技是解決生態問題的技術途徑。雖然當今社會科技成果顯著,但是生態倫理并未與之同步發展。“每樣東西都有工具性價值,但唯有感情是內在價值的居所。”因此,需要培養人的綠色發展意識,實現與生態文明相匹配的“價值觀念、行為模式、意志品質”。
(二)生態文明建設是國家發展戰略之一
大學生是未來國家建設和新技術開發、使用的主要群體。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搖籃,應當肩負起生態文明教育的責任。生態文明建設不僅是新時期的新任務,也是高校的重點工作之一。大學生在學習和實踐過程中樹立尊重自然、保護自然的意識,并將意識轉化為生態環境保護的行為,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新格局。因此,如何開展生態文明教育模式,提升大學生的生態認知,豐富生態情感,提高生態行為是高校面臨的重要課題。
(三)思想是行動的先導和動力
思想政治教育的培養目標是通過培養和塑造人的實踐活動,教育和養成人的和諧性人格。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和內容與生態文明建設對人提出的要求密切相關。由此可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生態文明教育工作的重要動力,生態文明教育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與時俱進的必然要求。
(四)高校進行生態文明教育是豐富民主法治教育內容的重要手段
培養民主參與能力是健全大學生人格、提升綜合素質的重要特色內容之一。馬爾庫塞認為,生態教育學不但是對傳統教育的補充,而且是一種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徹底改造教育并支持受壓迫者的生態學。在建設生態文明過程中,民主的實現更加全面。通過關注社會環境問題建設人類未來社會,公民素質普遍提升,提高了公民民主參與的能力。大學生作為國家未來的建設者和主力軍,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者和傳播者,大學生在學校的素質提升及民主參與能力關乎社會發展進步。因此,高校生態教育與民主政治教育的目標具有一致性。
(五)高校生態文明教育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重要內容
人類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形成了社會。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與自然的可持續發展息息相關。生態文明建設的提出是中國共產黨關心民生,最大限度地保護和維護人民的最根本權益。因此,生態文明的理念和要求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一致性。
人類對支持生命存在的地球造成了嚴重的、日益加深的負面影響。但是,生態問題是漸進累積的過程,與“我們很容易注意到并作出反應的事件相比較,也還是一個相當緩慢的變化”。因此,高校進行生態文明教育是必要的、緊迫的、意義重大的。
二、交通高職院校培育“綠色發展”意識的必要性
高等職業院校是高校的重要組成部分,交通職業院校是未來交通行業“人才培養的孵化器”。因此,交通高職院校應為社會大力培養優秀的“美麗中國”的建設者和執行者。為完成此任務,學校須遵循綠色發展建設的要求,完善教學、科研體系,全方面把“綠色發展”理念落實到教學、科研各個環節中。
(一)綠色發展意識的培育符合當今交通行業的需求
交通運輸部在2013年出臺的《加快推進綠色循環低碳交通運輸發展指導意見》中指出:“將生態文明建設融入交通運輸發展的各方面和全過程。”高職院校著重對學生進行職業技術培育,職業技術的培育與交通行業的政策和發展息息相關。因此,交通類職業院校的培養目標和教學計劃應與新時代交通行業的需求相吻合。通過具體的、針對性的教育方式,學生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在工作崗位中直接、有效地維護生態環境。除了專業技術的調整,還需要加強思想政治教育,使生態文明理念和行為貼切交通行業發展的需求。
(二)交通高職院校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較強
高職學生的實踐能力與理論知識學習相比具有較大優勢。根據這一特點,加強實踐能力一方面能具體地展示理論,強化理論。另一方面有利于高職生加深對理論學習的印象。交通職業院校對高職生的教育應注重實踐,通過實踐讓學生真切、直觀地體會到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并讓學生養成綠色的生活習慣。
(三)交通高職院校學生的自控能力較弱
綠色發展意識培育是一場“持久戰”。學生的意志力培養有助于綠色發展意識教育。交通行業是目前國家節能減排的重點領域,但絕非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同樣也需要長久的堅持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這就表示交通院校高職生的生態文明建設需要在提升學生的自控能力方面“下工夫”,有效促進綠色發展意識教育。
三、思政課實施綠色發展意識培養路徑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包括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和形勢與政策五門課程。課程旨在幫助大學生樹立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掌握馬克思主義的方法論,正確認識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綠色發展觀念是馬克思主義關于文明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與時俱進的集中體現,是對文明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學生是未來“美麗中國”“綠色交通”發展的落實者,也是“中國夢”的實現者。推進生態文明教育,在思政課程中研究“綠色發展”理念、德育模式及其規律,同時融入交通相關專業特點是十分必要的。
思想政治理論課覆蓋全校各個年級,覆蓋面積廣,因此綠色發展意識的培育目標群體具有普遍性。對廣泛的受眾群體,應結合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特點,從提高大學生的生態認知目標和落實綠色發展行為入手加強綠色發展意識教育。認知是綠色發展實踐的前提,綠色發展行為又是綠色發展認知目標的具體表現。
(一)重視課堂教學和課外拓展的作用
1.充分利用思政課堂對學生進行“綠色發展”理念教育。把生態文明的哲學觀、價值觀、倫理觀、消費觀、科技觀、法治觀納入思想政治課程的講授中,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科學的綠色發展意識。通過各門課程的講授重點進行專題研究探討,讓學生參與其中,普及學生的生態文明知識,增強學生的生態認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程中講道“人與自然”的辯證關系是解決生態文明的核心,解決哲學觀、價值觀和倫理觀的問題。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中著重講“中國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發揮的積極作用,科技、法治融入生態文明建設中,建立綠色生產和綠色生活方式。”中國近現代史綱要中講了生態文明的發展歷程。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則從實踐和法治觀入手,提升學生的參與度。
2.網絡是思政課堂的課下延伸。綠色發展意識教育不應僅僅停留在思政的課時中,交通高職院校可以積極利用新媒體加強網絡思政建設,利用新媒體技術加強對“綠色發展”理念的宣傳,進行生態問題探討,將實踐和調查報告結果及時公布上傳,提高宣傳力度。
3.實踐活動是理論轉化行為的重要載體。馬克思認為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在思政課堂中設置合理的活動,調動大學生對綠色發展學習的自覺性與積極性,提高大學生對生態問題的關注度,鞏固和深化大學生對綠色發展的認識程度,加強交通高職院校學生綠色生活習慣的養成,落實理論和實踐相統一。
(二)提升交通高職院校學生的生態情感
1.深刻體會生態系統對人類的重要性是大學生生態培育的關鍵。在思想政治教育課堂中通過信息化手段(如圖片、視頻、FLASH動畫等)展示生態環境惡化的事實及教訓,引發學生對生態問題的思考,結合現實中出現的生態環境問題,教師進行知識的引導和意識的強化。通過討論和講座形式邀請生態專家走進思政課堂,從理論的角度分析生態環境的現狀及發展趨勢,樹立學生“像山一樣思考”“敬畏自然”的生態情感。
2.生態情感的樹立是生態行為轉化的重要前提。在生態情感樹立的同時加強高職院校學生意識力的提升。在宣傳力度和實踐力度提升的同時加強監督機制,考查和鞏固高職院校學生生態行為意識的養成和實踐,力求達成生態情感和意識的持久養成。
(三)加強思政課教師綠色發展意識的培訓教育
學院管理部門應為思政教師搭建和提供綠色發展培訓平臺,為思政教師提供專業化、系統化的生態文明教育培訓平臺。當今高校思政課教師具有生態學、環境學背景的教師比例少,在課程講授過程中難免會遇到不熟悉的專業領域,因此,應加強生態相關專業背景教師的引進和培訓。培訓應以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從理論到實踐互動,切實提高教師在生態文明教育方面的專業性、權威性及課堂教學質量。良好的教育輸入有助于教師高效地將理論成果及時輸出給學生。
總之,在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的今天,交通高職院校承擔著未來交通領域“守護神”的重要作用。交通高職院校應充分利用思政課程平臺,有效培養交通院校“美麗中國”發展意識,并依該類課程特點,結合北京交通的特點和實際,整體設計教學內容,以課堂、校園小實踐、社會大實踐為依托,探索相應的運行機制,積極探索、總結普遍性的經驗,為北京交通輸送人才,為引領“綠色發展”理念做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美〕赫爾曼·E·戴利,肯尼斯·N·湯森.珍惜地球[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