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汶豪 金睿
摘 要:當前高校學生個體差異性較大,而傳統的教學方法不能有效的解決這一難題,為了更好的促進學生網球技能的形成,本文采用文獻資料法、實驗測試法等研究方法,針對當前高校網球教學過程中學生個體差異過大等問題,提出動態水平分組教學實驗的研究方案,并通過教學實驗進行檢驗。結果表明:與傳統的教學組織方法相比,動態水平教學法,優化了教學的組織形式,深入貫徹了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提高了課堂效率,強化了學生的網球技能,促進學生鍛煉習慣的養成。
關鍵詞:動態水平分組 高校 網球教學 實驗
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8)05(c)-0122-02
在當前高校體育教學中,教學模式固化這一現狀相當嚴重。在教學過程當中時刻貫徹著“統一”的思想,統一的教學大綱、統一的教學內容、統一的教學組織形式。因此,時常忽略了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導致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容易出現“學不會”和“太簡單”這一難題。為了解決這一難題,使每位學生都學有所成,結合當前的實際情況,在教學中打破傳統教學組織形式,嘗試動態水平分組教學組織形式,爭取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盡可能多的提升學生的網球水平,幫助學生養成終身體育的意識。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隨機選取南開大學2017—2018學秋季學期年4個網球初級班的學生作為實驗研究對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獻資料法
大量查閱與本文相關的文獻資料,重點收集整理近幾年有關網球教學和動態水平分組實驗的相關文獻資料,為本文的研究提供理論依據。
1.2.2 實驗測試法
2017—2018學年秋季學期隨機選取2個網球初級班的64人作為教學實驗班;另外隨機確定2個網球初級班的62人作為對照班,根據專家建議選取ITN測試的正反手擊球深度、正反手擊球精準度和發球作為網球基本技術評定指標,選取對打回合與教學比賽作為網球綜合運用能力的評定指標。
1.2.3 數理統計法
收集實驗相關數據,運用SPSS數理統計軟件對實驗數據進行整理,計算出各項指標的均值、標準差等重要數據。并將對照班和實驗班的的基本技術指標與運用能力指標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對比兩者之間差異的顯著性,并通過數據對教學實驗進行分析。
1.2.4 專家訪談法
在2017年5月對南開大學、天津大學、天津醫科大學和天津師范大學的10專家進行訪談。訪談內容包括:實驗設置的合理性、評價指標的合理性等方面的內容。
1.3 教學實驗實施方案
(1)在學期開始時對實驗班和對照版的學生進行第一次測試,篩選出曾經有過網球運動學習經歷的同學,排除干擾因素。
(2)實驗班根據實驗設計,在第4教學周對學生進行網球專項技術的測試并按水平分為甲、乙、丙3個級別組,每組的教學內容各有側重:甲組強化移動中的正反手擊球技術并輔以以簡單的正、反手組合技術練習;乙組以簡單的正、反手組合技術練習為主,正、反手基本技術練習為輔;丙組以正、反手基本技術練習為主,球性球感練習和網球理論講授為輔。
(3)在第8、12教學周對學生進行階段性測驗,對網球技術進步較快的學生升級到上一組別,而網球技術進步較慢的學生進行降組或維持原組,而且整個教學實驗的過程中也需根據學生實際情況進行小幅度調整,保證的水平分組的動態性,避免將學生限定在某一固定的水平區間。分組后甲組以組合技術和簡單戰術練習并輔以基本理論講授;乙組以組合基本技術練習為主并輔以基本理論講授;丙組以基本練習為主并輔以基本理論講授。
(4)對照班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并按照我校網球教學大綱進行教學。所有學生按照教學大綱,統一進行球性球感、基本技術、基本戰術和專項理論的學習。
(5)在學期末按照之前設定好的測試項目對實驗班和對照班的學生進行終結性測試,確定學生最終成績。
2 實驗結果與分析
2.1 實驗結果
2.1.1 實驗前后對照班與實驗班網球基本技術比較結果
在學期開始時,按照ITN的測試標準對實驗班和對照班的學生進行擊球深度、精準度、發球等基本技術進行測試。由于實驗班和對照班都從未接觸過網球運動員,從表1中可以看出,在初始階段測試當中,實驗班和對照班在各個項目中得分很低且網球基本技術方面沒有表現出明顯的差異(P>0.05)。
經過一個學期學習,實驗班和對照班的基本技術成績得分在學期末的最終測試當中都有較大幅度提升,從表1中可以看出,實驗班的學生在擊球深度得分、精準度得分、發球得分上優于對照班,呈現出高度顯著差異(P<0.05)。
通過一個學期的實驗,說明動態水平分組教學組織形式相對于常規教學組織形式,在提升學生網球基本技術方面有更加顯著的效果。
2.1.2 實驗前后實驗班與對照班網球綜合能力比較結果
在表2中可以看出,在學期開始時對照班和實驗班的對打回合數量相差不大,未表現出顯著性差異(P>0.05)。經過一學期的學習,對照班和實驗班在對打回合上都有較大的提升,在最終階段的測試當中實驗班的對打回合數量優于對照班,最終測試階段對打回合呈現出顯著性差異(P<0.05),通過一個學期的動態水平分組教學,實驗班在對打回合的數量上優于對照班。
在學期末組織實驗班和對照班的學生進行教學比賽,教學比賽采用單敗淘汰制,先贏得7分的同學獲勝。通過學期末的比賽發現,獲得前八名的學生當中,實驗組的學生多余對照組的學生,9~16名的學生兩組持平,17~32、33~64名的學生中實驗組多余對照組,65~126名當中對照組學生多余實驗組,從學期末的比賽當中可以看出,經過一個學期的教學實驗,實驗班的比賽成績優于對照班。
通過一個學期的教學實驗,動態水平分組教學組織形式相對于常規教學組織形式而言,在提升學生網球綜合運用能力方面效果更好。
3 結論
3.1 結論
(1)經過教學實驗,最后測試發現:實驗班的學生網球基本技術和網球綜合運用能力方面優于對照組,且在擊球深度、精準度、發球對打回合的成績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實驗驗證動態水平分組教學法,更好的促進網球運動技能的掌握。
(2)水平分組實驗不僅提升了學生的網球課成績,同時也激發學生課外鍛煉的積極性,增強了學生體育鍛煉的意識,為學生樹立終身體育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3)動態水平分組教學法相較傳統教學法而言,更深入的貫徹因材施教和區別對待的教學原則,保證了教學的系統性和科學性,既提高了學生的體育成績又提高了教學質量,是一種“雙贏”的教學組織形式。
(4)動態水平分組教學實驗,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了學生對網球課的興趣,形成了良好的課堂氛圍,促進良好競爭意識的形成,使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勇于面對課堂中的任何挑戰,促進學生心智的成長。
3.2 建議
(1)在實驗開始前對學生的性別、技能和身體形態等客觀因素進行深入的了解,并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最初教學實驗各層次的教學目標、要求、教學計劃以及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當中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保證教學實驗有序的進行。
(2)在水平分組教學實驗實施的過程當中,制定的教學目標、任務、要求等方面,要結合各層次學生實情情況。課程難度略微超出學生的承受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在分組調整的過程當中,根據學生在課堂上的客觀表現進行調整,一般在3~4周進行一次調整,每次調整的人數不宜過多,調整后應時刻關注學生表現,并對本次調整進行總結。
(3)進行動態水平分組實驗時,應時刻注意學生的變化,合理開展教學活動,創造積極向上的課堂氛圍,主動幫助學生解決學習中遇見的各種問題,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必要時對學生進行心理調控,盡量避免因分組實驗而產生的消極影響。
參考文獻
[1] 張潔.高校網球課構建多樣化教學內容體系的探討[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5(39):119-121.
[2] 畢桂鳳.高校網球選項課“水平分組”教學的實驗研究[J].哈爾濱體育學院學報,2009(27):67-70.
[3] 張志榮.寧夏大學網球課程考核引入ITN等級測試的實驗研究[J].體育世界,2015(11):125-126.
[4] 孫亮亮,林宏.高校公體軟式排球教學動態水平分組實驗研究[J].內江師范學院學報,2011(27):109-112.
[5] 王國亮,詹建國.翻轉課堂引入體育教學的價值及實施策略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6,39(2):104-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