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芳芳
[摘要]“卓越計劃”在高校的實施和發展對高職教育具有重要價值和借鑒意義,以“卓越計劃”背景下高職體驗式教學為導向,用行業企業的標準和要求改革內在教學體系,將“教學過程”“行業企業標準”“職業生涯”融為一體,設計適應“學中做”和“做中學”的職業教學方法,構建高職體驗式教學新模式。在此基礎上分析在高職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并提出合理的建議,希望對高職教育水平的進一步提高有所幫助。
[關鍵詞]卓越計劃;高職;體驗式教學
[中圖分類號]G712??????????? ?? ??????? [文獻標志碼]? A????????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36-0056-01
隨著高職教育的迅猛發展,學校的教育觀念、課程體系落后于行業時代發展,教育模式上是以學科理論為中心構建,出現學生就業認知能力偏差、就業不容樂觀等現象。隨著“卓越計劃”在高等院校的實施和發展,對高職同樣具有重要價值和借鑒意義,按照教育部的通用標準和各行業的標準培養工程人才,構建“以市場需求為出發點,以行業企業標準為要求,以崗位能力要求為依據,以職業能力培養為核心,以工作任務為載體,以項目為課程導向,以校企合作為平臺”的體驗式教學模式,逐漸成為高職院校發展的新方向。
一、高職院校對學生的教育現狀
高職的現行教學模式不能滿足高職的教學目標。高職所培養的學生應該適應市場的需求,在工作中具有很強的動手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但是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導致學生在工作中能力并不強。首先,由于教師教學中的重點在理論知識上,導致學生在學習中不能將所學習的知識應用在實踐中,進而學生也不知在實際中如何應用所學習的知識。其次,學校在與企業的合作中還存在很大的進步空間。想要培養出適應企業需求的學生,學校就必須與企業結合,根據企業的需要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讓學生所學習的知識能夠有機會應用在企業生產中。在高職教學中一般是只重視學生在技術方面的培養,對學生的職業素養會被忽略。而現代教育對高職學生的要求不僅僅是擁有良好的技術,綜合職業素養的提升才是高職教學的最終目標。
二、卓越計劃下高職院校體驗式教學的實現路徑
(一)確立全方位體驗式教學目標
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當按照“卓越計劃”的要求,制定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教學目標,分別從認知目標、技能目標和創新目標提出教學要求。認知目標要求學生將感性的知識上升為理性知識,并引導學生了解行業相關的術語及相關規定,有助于學生加深對知識的認識。同時注重學生的實際操作技能的培養,進而全面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要求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體現“做中學”的教學理念,將具體的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基礎知識轉變為學生的具體操作技能。最后培養創新型人才,注重學生的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并在教學的過程中,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與空間提升實際操作技能。
(二)構建體驗式教學內容體系
在“卓越計劃”的背景下,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當把握高職教學中的重點內容與學生核心素養之間的聯系,然后有效地圍繞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相關知識點選擇合適的體驗式教學材料,為學生創設教學情境,最大限度地還原企業工作崗位的內容,并在實際的場景中提出相關的技術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思考,讓學生親自體驗,并進行探究,進而全面促進學生實際操作技能的培養。有利于學生將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際工作中,真正實現理論與實踐相統一,教師為學生構建體驗式教學內容體系,讓學生在實際場景中體驗知識形成的過程,有助于提升教師的課堂教學效率。
(三)運用體驗式教學方法
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運用體驗式教學方法,圍繞崗位工作內容,設計情境模擬、角色扮演、實戰實訓、案例研討等多種課堂教學形式,同時教師還可以組織課外教學,充分地利用課外的教學資源,通過專題講座、實踐操作、企業實習等,讓學生在實際工作場景中真實地感受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基礎知識,同時建立有效的總結反饋制度。教師在進行體驗式教學方式的同時,應當努力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有效地保證環境藝術設計專業課堂教學效率在體驗式教學情境下得以提升。
(四)實施體驗式教學手段
教師在進行教學的時候,有效地利用傳統和現代信息技術,借助多媒體、網絡平臺等,為學生構建情境教學課堂,并有效地組織學生到企業中參加實訓,讓學生在實際演練的過程中,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進而有效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以及實際操作技能。教師應當轉變教學觀念,注重學生實際操作技能的培養,應用體驗式教學手段,更新教學內容,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綜上所述,隨著對高職學生要求的提升,在卓越計劃的引導下,教師應該不斷地改革教學模式,與企業增強合作,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以崗位為導向,讓學生能力、學校培養、企業需求都能不斷地提高,讓高職教育更加符合現代要求。
參考文獻:
[1]白玲,王一定.卓越計劃在高職院校實踐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江西科技學院學報,2014(3).
[2]孔德中,陳志祥.高職院校校企協同育人機制的研究與實踐[J].成人教育,2017,37(3):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