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偉
[摘要]以英語教師為例,探討高職院校教師的專業發展和能力建設問題,提出理念塑造、促進理念向行動的轉化、構建教師專業發展模式三種專業能力提升路徑,重點剖析如何建構具有高職特色的教師專業發展模式。
[關鍵詞]教師發展;理念塑造;專業發展模式
[中圖分類號]? G715??????????? ?? ??????? [文獻標志碼]? A????????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36-0258-02
一、引言
“教師是教育的第一資源。”作為中國高校英語教育的第一資源,英語教師無疑在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和教育質量的提升中發揮著主導性、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英語教師自身素質能否持續增強,專業能力能否不斷發展關乎高職教育全局。有學者一針見血地指出,目前外語教育質量不高的原因之一就是有效的教師教育和教師專業發展機制的缺失[1]。因此,加強對英語教師發展的研究勢在必行。
高職類英語課程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在職場環境下運用英語的基本能力,最終實現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和職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提升[2]。高職院校公共英語教師只有不斷發展自己的專業能力,提升自身的業務素質,才能完成培養學生過硬的職業能力的重要任務,才能勝任培養高技術技能型人才的特殊使命。
二、教師專業能力提升路徑
(一)塑造先進的高職教育理念
教師專業發展往往離不開教學信念或理念的改變。教師信念是教師在長期的生活和教學工作情境中逐漸形成的多種觀念的綜合[3]。高職院校公共英語教師應該具備什么樣的教師信念呢?從生態文化理論的角度看,教師信念根植于教師所處的即時社會環境,包括課堂、學校、家庭、國家、社會環境等。因此,國家對高等職業教育的定位必然會影響教師信念的形成。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決定了英語教學必須堅持職業導向。根據Vogt & Kantelinen,以職業為導向的語言學習(Vocation Oriented Language Learning〈VOLL〉最早由Council of Europe提出[4],旨在從語言層面幫助學習者完成從學校到工作的過渡,Egloff認為VOLL不僅能使學習者在將來的職場環境下實現順暢的語言交際,而且能幫助他們培養職業、語言和交際技能融為一體的綜合能力[5]。VOLL對我國高職院校公共英語教學具有深刻啟示,對從事高職院校公共英語教學的教師樹立正確的教學和專業發展理念具有較強的借鑒意義。在教學方法層面,VOLL要求教師更加注重“以學習者為中心”(learner centered),更多地采用以行業內容為導向的語言教學(Content-based Language Instruction)和“項目化”(project-based)教學。
(二)促進教師理念、意識向實踐、行動的轉化和飛躍
教師能力發展的相關研究證實:教師具備什么樣的教學理念、發展理念并不意味著就一定會有相應的課堂行為和專業實踐,二者并無必然聯系[6]。高職院校中熟悉先進教學理念的教師并不在少數,而在教學實踐中真正嘗試和實施這些理念的卻為數不多。那么,是什么因素阻礙了高職院公共英語教師這一群體觀念向現實的轉化呢?原因可能紛繁復雜,筆者認為至少有以下幾點原因:(1)教師的職業自我認同度不高。根據筆者前期的調查顯示,高職院公共英語教師的職業滿意度相對不高,他們的專業發展現狀也不理想;(2)教師的教學負擔過重。根據筆者前期調查,24.2%的教師周課時量在“17~20節”以及“20節以上”,41.8%的課時量為“13~16節”“8~12節”,余下的僅為34%。除了過多的課務,教師還要承擔作業批改、學生管理、課程建設等任務,有時還要為各類檢查和評估搜集資料、撰寫報告。過重的工作負擔導致教師無心也無力去關注教學的效果和專業發展中的實際成效;(3)教師對學生的“成見”。很多教師固執地認為“學生基礎差”是影響自己教學效果的最主要因素,還有部分教師把問題歸結為教材內容、學院重視程度和教學負擔重等客觀條件,而僅有少數教師承認“自身的教學方法和理念落后,教學方式單一”。高職院校的學生英語基礎普遍薄弱,英語學習能力和學習意識不強是不爭的事實,但是這絕不應該成為教師教學效果差的“擋箭牌”,絕不應該成為教學不作為的借口和理由,教師應該因為教學對象的不同而積極調整教學方法和策略,增強師生間的交流,耐心引導學生重塑英語學習理念,積極通過教學評價等手段,幫助學生完成從高中階段帶來的“應試”傾向到“應用”的理念轉向。擯棄對學生的固有“成見”,激發學生英語學習意識的革新,只有這樣教師理想化的教學方法和理念才能在現實的土壤中扎根生長,才能實現更好的教學效果;(4)教師個人努力不足。雖然多數教師意識到教學反思的重要性,但在教學過后卻不能真正做到反思,而教學反思只有落到實處才能成為理論知識與教育實踐相結合的平臺,成為教學質量提高的有效途徑。此外,很多教師認同“行業知識”的重要性,坦言自身“行業知識”欠缺,卻沒有自覺地去經常閱讀與行業內容相關的專業英文書籍,而僅僅將希望寄托在培訓上,這說明教師的自覺努力程度還不夠,專業發展自身投入不足;(5)政府和學校有效政策和機制的缺失。政府和學校雖然一直在推動和倡導“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等職業教育理念,也投入了巨額資金建設了不少的實驗實訓室等硬件設施,但卻在教師發展上投入嚴重不足,且重視程度嚴重低下。很多高職院校的領導仍把公共英語視為無足輕重的基礎性學科,卻沒有認識到英語對提升學生專業能力和就業前景的重要性,因此也忽視了對英語教師的培養。以下企業實踐為例,多數院校都規定教師利用假期時間到企業一線學習鍛煉,但卻未能為教師聯系較合適的企業和崗位,未能形成“專業實踐”與“個人發展”相互綁定的長效機制,最終導致下企業鍛煉流于形式。
基于以上分析,要想實現教師更好更快的專業發展,筆者認為要做到以下三點:(1)教師個人、教學團隊、學院、政府和企業多方聯動,形成合力,共同推動教師專業理念的更新、專業素養的培養和專業能力的提升;(2)政府和學校要致力于改善教師待遇,創造良好的工作環境和積極向上的工作氛圍,增強教師的工作幸福指數,提高教師的職業認同感;(3)教師個人和學校要大力加強反思性教學的實施和開展。除了常見的反思日志、專家聽課、學生反饋等形式外,教師還可以更多地嘗試微格教學、行動研究、合作研究和同伴觀察等形式,只有通過反思,教師才能找準理想與現實的差距,只有通過不斷審視自己,才能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三)構建具有高職特色的英語教師專業發展模式
高職教育有其特殊性,為了適應這種特殊性,教師應有先進的職教理念,先進的職教理念可以時刻為教師的發展指明方向。筆者把高職公共英語教師的培養和發展理念概括為“強語言,重應用,懂行業,善實踐”;要想使先進的理念產生實際成效,還需要實踐層面的強力支持,筆者從實踐創新層面提出以下構想:(1)課堂教學堅持行業導向。教師始終堅持英語教育貼近職業需要,教學過程體現工作過程,教學內容對接行業內容;(2)企業鍛煉形成制度導向。學校建立和完善教師下企業鍛煉的制度,明確實踐要求、實踐方式、實踐時間、實踐政策支持、實踐績效考核等內容;(3)教育研究樹立問題導向。教師要善于發現英語教學中和英語學習中的問題與困惑,并緊扣問題,深入思考,廣泛閱讀,展開研究,提供問題的解決方案;(4)教學反思堅持自覺導向。教師不斷嘗試開展不同類型的教師反思活動,堅持自省、自思,在反思中鞏固,在反思中改進,搭建教學理念轉化為課堂行為、發展意識轉化為發展行動的橋梁。除了“理念引導”和“實踐創新”,教師的發展還需要團隊的支撐,筆者提出打造四種類型的團隊:(1)校企結合,即英語教師和企業骨干組成的團隊;(2)專兼結合,即專職教師和跨系、跨專業的兼職教師組成的團隊;(3)英專結合,即英語教師與專業教師組成的團隊;四是老中青結合,即以師徒結對、傳幫帶等形式構成的團隊。
綜上所述,對高職院校公共英語教師發展而言,“理念引導”“實踐創新”和“團隊建設”三個層面形成了不可分割、有機統一和相互作用的整體,即“三位一體”的教師專業能力發展模式。
參考文獻:
[1]Vo,L.T.Nguyen,H.T.M.Critical Friends Group for EFL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J].ELT,2010,64(2):205-213.
[2]劉黛琳,盧麗虹.論高職高專公共英語教師發展[J].外語界,2012(4):23-29.
[3]朱旭東.教師專業發展理論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集團,2011.
[4]Vogt,K.,Kantelinen,R.Vocationally oriented language learning revisited [J].ELT,2013 67(1):62-9.
[5]周燕.高校英語教師發展需求調查與研究[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5(3):206-210.
[6]陳仕清.英語教師專業發展新路徑[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