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靖
[摘 要] 在診改背景下,通過對黃河水利職業技術學院近5年狀態數據生成的基本辦學條件、師資隊伍建設、專業建設等案例數據對比分析,根據自身特點查找不足,思考解決問題的路徑方法,科學決策并取得一定成效,從而提升高職院校辦學質量,并針對狀態數據在采集、管理、使用及專業診改中的應用提出設想。
[關 鍵 詞] 診改;狀態數據;質量;思考;實踐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33-0126-02
2015年,教育部發布了《關于建立職業院校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制度的通知》(教職成廳〔2015〕2號)、《關于印發〈高等職業院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診斷與改進指導方案〉(試行)啟動相關工作的通知》(教職成司函〔2015〕168號)等兩個文件,引導和支持高等職業院校開展教學診改工作。對高職院校來說,就是根據自身辦學理念、辦學定位、人才培養目標,聚焦專業設置與條件、教師隊伍、校企合作、質量監控等人才培養工作要素,查找不足與完善提高的工作過程。
一、診改質量源于真實有效的基礎辦學數據
開展內部質量保證體系診改工作是提升院校競爭力的內在需要,它強調過程性數據的開發、采集和利用,更注重教育教學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能及時反饋以提供解決問題的依據,換言之就是要把相關診改工作變成數據分析功能,再用大數據分析反饋教育教學,為教育教學改革提供支撐。各高職院校都可以結合自身實際情況設定診改的標準,并隨時進行補充、修正、完善。
2015年10月,教育部發布的《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15—2018年)》(教職成〔2015〕9號),進一步要求建立診斷改進機制,提出要穩步推進高等職業院校人才培養工作狀態數據管理系統的建設、部署與應用,逐步加強狀態數據在宏觀管理、行政決策、院校治理、教學改革、年度報告中的基礎性作用。以高等職業院校人才培養工作狀態數據為基礎,開展教學診斷和改進工作。
自2008年高職院校首次進行人才培養工作狀態數據采集平臺運行來,10年間,數據采集平臺從單機采集走向了網絡采集,從最初只注重數據采集統計功能,逐步發揮其管理監控功能、比較分析功能,不但反映院校當前的辦學狀態,更在規范院校管理、提升管理水平、為院校的管理提供決策依據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筆者根據黃河水利職業技術學院近5年數據平臺采集產生的綜合數據進行了分析,并在運用數據為學校管理提供決策依據、提升學校質量實踐方面進行了思考與總結。
二、狀態數據分析指導學校發展決策
要實現學校的各項發展目標,就必須進行科學的決策,而科學決策的前提就是對學校現有狀態有準確的了解,對社會需求有正確的認識,所以對狀態數據進行深入挖掘與分析尤為重要。學校專業調整、師資隊伍建設等學校發展決策的核心問題,都可以通過分析狀態數據為學校科學決策提供支持服務。
(一)基本辦學條件
基本辦學條件指標是衡量學校基本辦學條件和核定年度招生規模的重要依據。其中4項指標都是生均值,即學校每年的招生人數關系到學校的辦學規模、財政投入、教學資源投入等核心問題,直接影響到學校辦學條件是否達標、是否被限制招生甚至暫停招生。學校根據校舍面積、教學設備等資源情況,結合狀態數據分析,將在校生規模從2008年的1.3萬人擴大至2015年的1.8萬人,并連續三年保持穩定,保證各項指標達到標準。同時,學校也注意到“生均圖書”一項指標始終沒有達到標準,但在在校生規模不斷增長的前提下數據也依然呈逐年上升趨勢。學校近年來不斷加大圖書購置資金安排,生均年進書值從2013年的2冊/生增加到2017年的5冊/生,即使這樣也還不能達到圖書60冊/生的標準,所以學校積極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在“互聯網+教育”背景下,學校2013年出臺政策,要求教師開發教學資源、建設教學空間,彌補了紙質圖書資源不足的同時,夯實了學校信息化建設基礎,在2018年發布的全國高等職業院校教學資源50強中,學校也榮登榜單。
(二)師資隊伍建設
學校經過示范建設,師資隊伍高學歷化趨勢進一步凸顯,但師資隊伍建設滯后于學校發展,師資隊伍規模增長緩慢、師資結構不夠合理,專業帶頭人、骨干教師、“雙師”素質教師培養仍存在較大差距,兼職教師隊伍數量偏少、質量不齊,缺少教科研領軍人才及高水平創新團隊。針對這些問題,2016年學校在制定“十三五”發展規劃時,明確了要“建設一支以專業領軍人才和高級人才為支柱,以‘雙師型教師為主體,以專業團隊建設為依托,業務精湛、專兼結合、結構合理、師德高尚的‘雙師型師資隊伍。到2020年高級職稱教師要占專任教師的34%,博士達到50人,培養、引進專業領軍人才10名,‘雙師型教師占專業教師總數的80%”的師資隊伍建設總體目標。確定了高層次專業領軍人才引培、國際化人才培養、加強專業教學團隊建設等人才隊伍提升工程,并按規劃目標分年度開展實施。
(三)專業建設
2005—2010年,學校規模急速擴大,專業(含方向)數量一度達到73個。通過狀態數據年度對比,學校已意識到專業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如:專業設置涉及門類較廣,聚集度不夠高,沒有形成系統建設的特色專業體系。專業動態調整相對較緩,新專業開發與老專業的改造力度不大。近年來,國家不斷擴大高等學校專業設置的自主權,學校結合“中國制造2025”“互聯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和精準扶貧等國家戰略,圍繞中原經濟區經濟發展需求,重點打造現代水利、工程測量、裝備制造、交通運輸、電子信息、環境保護、旅游管理等對接行業和地方主導產業的專業群,構建以服務現代水利為特色,以服務現代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為重點的專業體系。以招生計劃完成率、報到率、就業率、轉專業率、辦學情況評價結果等數據為參考,建立專業設置預警和動態調整機制,專業規模穩定在65個左右,省級以上重點專業數量逐漸增加。
(四)校企合作
從表中可以發現,合作企業主要是接收學生頂崗實習,且錄用頂崗實習畢業生比例較高,而訂單培養人數比例低。如何進一步增加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廣度一直是學校思考的問題。近年來,學校部分專業積極探索、試點培養,現已有現代學徒制國家級試點專業5個、校級試點專業8個。現代學徒制培養模式有利于企業在人才培養中發揮主體作用,人才培養的知識、能力結構將更趨合理,培養質量必將會更高。
三、診改工作中狀態數據更多應用的設想
1.加強數據的采集、審核環節管理,強化分析、使用功能,充分利用狀態數據的分析結果,為學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建設提供數據支撐。
2.依據狀態數據加強專業診改。狀態數據中填報了開設專業、師資隊伍、課程設置、校內外實訓基地、職業資格證書與社會培訓、頂崗實習、產學合作、招生就業情況等單表,采集了專業在校生、生源類型、不同類型教師信息、課程信息、合作企業、招生就業情況等信息,深入分析這些數據,可以掌握專業建設基本情況、教學過程、社會服務能力、社會評價等專業建設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與專業建設目標間的差距,從而思考解決問題和差距的路徑,助力專業診改。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關于印發《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15—2018年)》的通知(教職成廳〔2015〕9號)[Z].2015-10-19.
[2]林霖琳.診改背景下高職院校教育質量文化建設的思考[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7(10):143-144.
[3]王成方.用人才培養狀態大數據診斷和改進教學[N].中國教育報,2016-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