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彥妍 桑明榮
[摘 要] 黑龍江省鶴崗衛生學校在2017年開設了中職美容美體專業,為社會培養和輸送美容保健護理等方面專業技術技能型人才。為了切實推進職業教育創新,深化教學改革,促進教學能力全面提升,優化教學質量,培養中職護生良好的職業素養,在美容化妝學課程中圍繞培養目標,對教學方法進行積極探索。
[關 鍵 詞] 美容化妝學;教學方法;中職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33-0310-01
目前,我國專業美容師人才資源不足,且缺乏系統的專業知識結構。社會從不淘汰有學習力且愿意改變的人,職業變動快,就業觀念轉變給職業教育帶來了機遇和挑戰。鶴崗衛生學校為中職示范類學校,搶抓機遇調整專業結構,在2017年開設了中職類美容美體專業,為社會培養和輸送美容保健護理專業技術技能型人才。筆者在我校開設的美容化妝學課程中緊緊圍繞崗位需求和人才培養目標,調整和改進了教學方法,并積極探索。
一、掌握課程內涵,培養思維能力
美容化妝學是美容美體專業的基礎課程,該課程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系統地掌握美容化妝的基本理論、方法和技能。培養學生美學思維能力,為其今后學習,就業及創業打下堅實基礎。
(一)正確認識美容化妝學課程特點
美容化妝學課程教學特點鮮明,既具科學性又具藝術性。其嚴謹和“美”學,決定教學過程中會有一定的難度;課程在一年級開設,學生對美學基礎認識較少,課堂教學要緊密結合課程和學生的特點,對教學方法不斷探索與總結。
(二)實踐為理論的基石,實踐與理論緊密結合
化妝學課程具有很強的科學性、理論性、實踐性。在教學中要避免將課時平均分配,要突出重點。以往“重理論,輕實踐”,對技能掌握缺乏專業性,導致學生的職業能力減弱。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從多角度探索美容行業需求,以實踐案例項目為主導,引領學生進行構思、設計、實踐等,提高學生的專業能力,全面提高學生崗位適應能力。
(三)以思維能力培養為本位,提高職業素養
美容化妝學是一門學科也是一種文化,化妝學專業實際應用性更重于純粹的理論研究,對美容專業學生的理性思維培養是提高其職業素養的重中之重。培養中職學校美容專業學生具有辯證性、相對性、實用性的美學思維能力是教學工作中的首要任務。
二、基于校企合作,改革教學方法
(一)對韓合作,工學結合
美容化妝學專業培養目標確定為適應社會市場經濟發展需要,培養美容專業技能型人才。為夯實學生美容化妝專業基礎,提高技能,學校引進韓國美容行業的先進技術和理念,形成“產教研”結合的專業對接,使學生在理論、技術水平上均有明顯提升。學校開展“以賽帶學、以賽帶訓”的活動,積極推進工學結合,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綜合技能。
(二)基于問題,面向實際
圍繞課堂教學問題,授課中重點體現“提出問題、自主研究、討論互動、評價反思”等教學環節,大力開展課堂教學改革。首先,是問題探究式學習。教師先布置問題,分小組進行任務分解、自主學習、展示交流、點評矯正。通過搜集信息和展示交流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表達能力和實踐能力等。其次,是案例討論式學習。開始案例分析導入課程,研究案例存在問題及矯正方案,通過分析、討論、改進等學習實踐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綜合思維能力。最后,是項目參與式學習。通過參與形象設計、妝面設計,學生運用已有知識,自主設計預案和任務方案,在教學過程中訓練學生獨立設計能力,明顯提高了職業綜合素質和能力。
(三)專業標準,考核評價
美容化妝學授課宗旨是以崗位職業資格為標準,以操作能力提升為主進行考試改革。考試方式采取考查式,考試結構分為單元總結性考核、平時成績考核和實訓考核。單元總結性考核是以案例考查學生綜合能力,對學生的解決方案、繪制草圖、實操效果等進行評價;平時成績考核是學習總評成績的重要部分,占總成績比例最大,對學生參與課堂學習活動進行精細化、系統化評價;實訓考核分為實訓過程、實訓結果、實訓操作態度三部分。
三、總結與思考
(一)教學方法改革對學生能力培養
通過課堂教學方法改進,把學生對課堂知識的獲取和占有,發展轉化為對理論知識的熟練運用、技能操作的熟練掌握、道德素養自我規范等職業素質培養。學生能力培養主要體現在提高創新能力、實際設計能力、職業綜合素質等。
(二)教學方法改革對教師能力提高
打鐵還需自身硬,為適應當代職業教育開展的一系列課程教學改革,促進教師學習和研究、提煉和總結、完善和升華教學方法,通過源源不斷的探索和創新,使教師煥發出新的職業活力,克服職業倦怠,明顯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和職業能力。
走在時尚前沿的美容行業學生需具備敏銳的信息獲取能力、知識更新、技能創造和終身學習能力等。新時代“師生共促”教學方法改革創新,使學生從“學會”走向“會學”,通過探索性學習活動樹立正確的職業化理念,激勵教師職業能力不斷實現突破,大力培養和提高學生全面職業素養。
參考文獻:
吳晨怡.以培養學生技能為目標的護理專業美容化妝學教學改革[J].衛生職業教育,20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