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道廣
[摘要]新時期,職業院校學生自治組織存在著諸多問題和不足,學生會功能、定位不明確;學生會決策存在以情感為行為導向的問題,針對此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改進措施,進而帶動學生對學校公共事務的投入及關心。
[關鍵詞]學生自治組織;學生會;公共事務
[中圖分類號]? G717??????????? ??????? [文獻標志碼]? A????????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36-0108-01
一、充滿使命感的學生會自治組織
職業院校學生自治組織是學生行使自身權力的機構,也是學生進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一個載體。他們所認定的職業學校學習生活絕不只是讀好書、練好技能,或找份好工作而已,他們意識到自己走入校園,目的不只是學習技能和知識,還有更多的促進自我成長。
二、職業院校學生自治組織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一)利己主義問題
事實上,學生會在公共事務參與中所遭遇的困惑與職業院校學生對自治及學校公共事務參與的冷漠有很大關系,部分學生認為可以選擇更感興趣的社團、更有效的利用時間,而不愿投入學生會工作中,以此觀點看待投入學生會之成員,用這種思想解釋每個人的行為,然后又對自己的冷漠不參與給予理性的包裝,可說是心理上的利己主義。
(二)學生會功能、定位不明確
目前,職業院校學生會自身定位不明確,無系統的工作計劃和目標,表現在工作被動和滯后,大多停留在學校活動的組織、參與及策劃,對學生會自身功能和定位不明確,體現不出學生會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功能,不能及時有效地解決廣大學生的訴求,很難代表學生的根本利益。
(三)學生會決策以情感為行為導向
職業院校學生自治組織重視非正式情感的交流,他們在做決定的時候,容易受到情感的影響,較少基于校園的公共利益、學生自治理想等意義的考慮,因而學生會選舉時,出現許多以人脈動員為主的拉票策略,并促使學生會骨干風格轉向以“人和”為要求,情感因素也顯現在學生對其他學生組織的態度當中。
三、影響學生自治組織運作的因素分析
(一)學生的角色沖突影響學生會運作
學生必須兼顧學業,又要參加學校公共事務,造成學生會成員常常面臨公共事務與個人學業成績之間的沖突。
(二)組織成員的認知差距導致對學生會定位認知不同
學校與學生會對學生會的權力定位不同。學校認為學生會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以參與學生會本身直接相關的學生事務為主軸,超過這個范圍,學校就會采取比較保留的態度。學生會則主張學生應與教師、行政人員共同成為參與學校事務的一分子,關心所有學校發生的事情,而不限于與學生直接相關的事務。
四、對學校行政單位、學生會及學生之建議
(一)對學校行政單位之建議
學校賦予學生會一定的決策權力,使學生會有權亦有責。為了避免學生會有責卻無權,而達到有權亦有責的理想狀態,解決學生會在定位上的矛盾,應增加學生會參與學校公共事務的機會,制定學生會章程,明確學生會的職責和權力,使學生會能學生代表所做出的決策負責,明確的將保障學生權益的對權力與責任歸屬于學生會。
(二)對學生會之建議
1.學生會內部應厘清學生會定位,再逐步采取行動
由于學生會現有的組織設定功能多元,被賦予了諸多的公共義務與責任,導致學生會核心價值與未來發展路線的不穩定。在現行狀況中,學生會本身必須先厘清對自己的定位,對學生會的工作重點考慮,并設置短期、中期、長期的工作目標,再逐步采取行動。
2.健全書面文件傳承制度
學生會運作過程所需的人才,一方面可以由與其他學生組織的交流而獲得,另一方面可以通過自己組織中的傳承而取得。雖然校內其他學生團體(如社團)的運作經驗可以轉移至學生會,但學生會運作仍有其獨特的知識與技能存在,因此,學生會要健全文檔管理制度,系統地整理書面文件,有利于學生會的精神傳承。
(三)對學生之建議
主動參與校園公共事務。學生是職業學校內的主要群體,也是學生組織的重要利益相關者,理應參與校園公共事務,因此,在學生遇到權益受損問題、主動申訴的同時,也應主動關懷校園公共事務,或推選各系、各社團的具代表性人士參選學生代表,增加校內其他學生團體與學生會之間的交流。
參考文獻:
[1]吳慶,史銳.以學生自我實現為目標 加強高校學生組織建設[J].經濟研究導刊,2012(35).
[2]周漢忠.關于新時期高校大學生自治組織重建及其功能重構的思考[J].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2011(6).
[3]賈波,黃暢.自治組織理論下高校學生事務自我治理的路徑選擇[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