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文利
[摘要]新課程標準指出:“要面向全體學生,注意全面打好基礎,因材施教,促進學生個性的健康發展。”新課程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的同時,也要求教師對原有的教學方式有所改進。學生學習的趣向、方式和進程是個性和獨立展現,應允許其多樣性地存在。將側重于學生個性的發展,從提高體育課魅力和學生參與動力入手進行探討,力求使學生真正參與、喜愛上體育。
[關鍵詞]個性教學;民主平等;課堂組織
[中圖分類號]? G712??????????? ??????? [文獻標志碼]? A????????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36-0244-01
一、激發和保持學生的運動興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激發并保持學生行為的根本動力源泉。部分學生把個性因素帶到體育課中,他們只憑個人興趣有選擇地進行活動。而以往的體育教學,教學科目過于競技化,教學方法缺少創新,導致學生對體育課失去興趣。那么,如何讓喜歡運動、個性鮮明的學生真正喜歡體育課呢?(1)教師要努力和學生建立積極的協作互動關系,真誠、平等、和諧地對待學生,尊重其個性和愛好,滿足共性的需求,消除消極抵觸情緒;(2)教學內容應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特征,深挖“多點趣味性、少點競技化”的運動項目和多科目結合的運動項目,避免學生產生疲勞感,進而積極參與,激發興趣愛好;(3)教學手段和方法要多樣化。實踐中,幾點行之有效的做法:①本人在這幾年高中體育教學中進行有限選項的教改實驗,即學生在完成第一教學任務之外,可在教師提供的項目中自主選擇一至兩項自己喜歡的項目進行學習鍛煉。②提倡技術好的學生和技術差的學生結對練習。在練習中技術好的學生體會做老師的感覺,要想教別人,自己技術必須要提高,而技術差的學生也有自己的私人教練來糾正細節問題,從而激發學生之間相互學習的積極性。③學生的獨立示范。在練習中要去發現每個學生的優點,讓學生有展現自己的機會,尤其是體育素養較差的學生,讓其覺得他們也能行,從而重新建立學習興趣。
二、設計和創新教學組織形式
根據學生的個性差異進行分組教學,將個性相似或迥異的學生編排在一起。
(一)興趣分組
按照學生的喜好、興趣、特長進行分組,又被稱為學習小組。學習小組有利于學生個性的展現和特長的發揮,有利于選用教材、傳統項目的教學,活躍課堂氣氛。學習小組是因為喜愛某一項運動而主動參與學習的,一般學習積極性是高漲的。因而不但教學順暢,而且學生也能夠盡情地享受運動帶來的喜悅和成就感。
(二)體能分組
體能分組法就是根據學生不同的體能進行分組的方法。按照體能分組針對性強,具有一定的靈活性,可以是固定的,也可以是臨時的,可根據具體情況隨時進行分組。在采用“體能分組”的教學過程中,可采用課前預先分組與課中臨時分組的兩種方法。比如,在進行投擲科目教學時,按投擲能力不同將學生分成優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組,學生在各自小組中進行練習,教師可著重對各組能力較差學生進行糾正輔導。若學生的運動水平有了明顯的提高時,則允許其加入較高程度的小組進行練習。
(三)性格分組
一般外向型學生較活潑,運動能力強,身體素質好,同時可能存在馬虎、成績忽上忽下等問題;內向型學生則正好相反,喜歡安靜,不喜歡較激烈的運動,但喜歡觀察,行事穩重。根據性格分組法,確定運動負荷、強度及要求等,教師可較容易地對授課密度和運動量進行有效控制,避免突發事件的發生。
三、培養和發展學生個性優勢
體育教學應面向全體學生,關注每個學生的心理和身體素質的發展。學生在體能條件、興趣愛好、運動技能等諸多方面存在差異,能過“一刀切”“一鍋煮”的方法來培養學生,強調統一多,考慮個性少的體育教學不再是新時期的優秀體育教學。(1)在教學中,教師應強調其教學過程,允許學生間交談、議論、提示和鼓勵,創造一個生動活潑的教學氛圍。在完成教學基本任務的大前提下,應想方設法創造有利條件給學生自主練習的空間,讓學生發揮自己的特長優勢,鼓勵對教師的教學方法和技術動作進行質疑的提問精神,提倡自主意識和積極建議,使學生充分展現個性,在學習中發展個性。(2)提倡“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進步”,使每個學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提高,各層次的目標應是相應層次的學生通過努力可以達到的,在進步空間可期的條件下,學生會有極大的動力去努力,最終使所有的學生經過自身努力在原有基礎上都有所進步和提高。(3)利用小團隊學習,使學生不同的個性得以體現。小團隊是一種自控式的教學形式,在教學中,學生自行組成小團隊進行練習以滿足學生自主學習需要,以團隊的力量激勵學習。個人無論從生理成長、心理成長、個性特征的形式,小集團都有著深刻的影響,讓學生在輕松、愉悅中學動作做到寓教于樂。
總之,加強學生個性引導,鼓勵積極健康的、具有創造建設性意義的個性發展,可以幫助克服學生消極落后的、不健康的心理影響,使學生真正成為一名新時代的合格人才。
參考文獻:
樊臨虎.體育教學論[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