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家銀
[摘 要] 技工教育以“職業性、崗位性、實踐性和實用性”為宗旨,技工院校的體育課程應樹立“就業為導向”、為專業和未來崗位服務的理念,大力推動課程改革工作。為全面實現“增進健康,增強體質,培養學生體育素養”的體育課程目標,使課堂教學與課外體育活動有機結合,把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課外體育鍛煉、運動訓練等納入體育課程,形成課內外“一體化”的課程結構。
[關 鍵 詞] 職業實用性體育選項;必修課;課內外一體化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33-0213-01
技工院校體育課程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進行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以身體鍛煉為主要手段,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將學校體育教育與職業崗位的特殊體育素質、健康生活操守需求緊密結合,促進學生身心全面發展的教學課程。體育課堂教學是無法完成這一目標的,必然要求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有機結合,因此,將傳統體育課授課形式改為體育課內外一體化教學模式是大勢所趨。
一、我校體育課程現狀
1.我校是一所私立省重高級技工學校,采用“2+1”培養模式,為節省教學資源,我校一年級學生開設體育課,一、二年級部分學生加入體育社團活動,尚未納入課程管理。
2.體育課程的教學改革僅限在課堂教學中,忽視了課外體育鍛煉主陣地,課內與課外嚴重脫節。
3.體育課程評價單一。僅限是課堂評價,沒能將課外體育鍛煉,運動競賽、《達標》等內容納入評價體系。
二、教學模式創新策略
根據《全日制普通高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的精神與要求,為全面實現“增進健康,增強體質,培養學生體育素養”的體育課程目標,使課堂教學與課外體育活動有機結合,把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課外體育鍛煉、運動訓練等納入體育課程,形成課內外一體化的課程結構。
(一)體育課堂教學模式的構建
一年級開設體育必修課,二年級根據需要與可能開設體育選修課。一年級體育課根據專業職業崗位的勞動特點進行興趣選項,可稱之為職業實用性體育選項,實行專業或類似專業的“職業實用性體育選項+職業素質+理論知識窗口”的課程設置模式;對傷、病、殘弱勢群體的學生進行特殊體育教育,把他們編排成班,采取“班級授課制”與“體育鍛煉處方”相結合的教學模式。
(二)開展豐富多彩的體育課外活動
體育課外活動是體育課堂的延伸,課堂學得的知識和培養的職業核心能力通過課外活動得到內化和提高。我校開展了與職業興趣選項相對應的7個體育項目社團,每周活動2次,每學期開展1次比賽活動;每學年學校舉辦1次學校運動會、1次體育技能節、1次“體質健康檢查標準”乓球運動隊;以系為單位,每月學生必須參加“晨會”1次。每次活動由組織部門嚴格考勤,作為參加體育活動的依據,并計入體育綜合測評成績。
(三)推行課內外一體化評價體系,完成學生體育綜合測評
為了增進學生健康,增強體質,培養學生良好的體育素養,鼓勵學生積極參加鍛煉,營造良好的校園體育文化氛圍,積極推動體育課內外一體化建設,在校學生實行體育綜合測評的辦法(見下表)。
體育課外活動考勤包括:社團考勤、競賽考勤和晨會考勤等。
一年級體育綜合測評分=[(第一學期體育課成績+第二學期體育課成績)/2×40%+體質健康標準成績×20%+12分鐘跑成績×20%+體育課外活動考勤×20%]。
二年級體育綜合測評分=體質健康標準成績×40%+12分鐘跑成績×30%+體育課外活動考勤×30%。
我校體育課程改革經歷了課堂教學模式改革、體育課外活動的建設和評價體系的構建三部曲,構建了我校體育課內外一體化教學新模式。其意義在于:課堂教學和課外體育活動圍繞某一運動項目統籌安排,使學生無序的體育活動變得更加科學合理有效;以課堂教學為基礎,課外體育活動、競賽為補充,拓展了體育教學空間,有利于體育鍛煉習慣的養成,使學生終身受益;調動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填補了傷、病、殘特殊體育教育的空白,彌補了二年級學生因沒有體育課,造成體質下降的不足;體育課內外一體化教學模式的設置,為打造我校“活力城建,特色城建”的特色體育課程建設書寫新的篇章。
參考文獻:
[1]何有平.技工院校體育一體化教學模式的探索與思考[J].職業,2013(33).
[2]張勇.普通高校體育課程課內外一體化的研究[J].安徽體育科技,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