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開珍
摘 要:本文基于全民健身的視角,運用文獻資料法、訪談法等對全民健身內涵、全民健身與高校體育的關系以及當下高校公共體育選項課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發現當下高校體育選項課教學存在教學項目競技化、教學手段方式單一、場地設施及器材不足、重技能輕理論、課堂教學與課外體育活動相脫節等問題。針對以上這些問題,本研究提出了為促進全民健身發展的高校公共體育選項課改革策略,希望為全國高校的公共體育教學改革提供參考建議,以促進我國高校體育教學質量進一步提高。
關鍵詞:全民健身 健康中國 公共體育 選項課
中圖分類號:G80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8)05(b)-0064-02
2017年10月,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實施健康中國戰略。習近平在會上提出“要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對“健康中國”建設做出全面部署。全民健身計劃是實施健康中國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全民健康的重要途徑和手段,大學生是祖國未來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是全民健身的重要參與人員,大學生的健康與否關系到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因此如何提高大學體育教學質量,促進學生體質健康發展,養成體育鍛煉習慣,形成終身體育能力成為擺在眾多學者面前的難題。
1 全民健身與高校體育關系
1.1 全民健身運動的內涵
全民健身是指全國人民,不分男女老少,增強力量和柔韌性,增加耐力,提高協調、控制身體各部分的能力,從而使人民身體強健。為了促進全民健身體育事業的發展,1995年6月國務院公布了《全民健身計劃綱要》,提出了到2010年的總體發展目標;2009年國務院批準設立“全民健身日”并頒布施行《全民健身條例》;2011年2月,國務院印發了《全民健身計劃(2011—2015年)》的通知;2016年6月國務院又印發了《全民健身計劃(2016—2020年)》的通知。以上這些政策文件的頒布與實施,充分展現了國家對全民健身運動的高度重視,為我國的全民健身體育事業指明了方向,促進了我國群眾體育的快速發展。
1.2 全民健身與高校公共體育的關系
首先,高校體育是全民健身的重要組成部分,《全民健身條例》明確指出,學校應當根據學生的年齡、性別和體質狀況,組織實施體育課教學,開展體育活動,指導學生體育鍛煉,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并保證學生在校期間每天參加1h的體育活動。其次,高校體育對全民健身計劃的實施起到巨大的促進作用,高校體育是學校體育的最后階段也是最高層次,學生在這一階段能否形成穩定的體育鍛煉意識,直接影響到走向社會之后的體育發展,從而間接地對全民健身的持久性產生重要的影響。因此在大學期間,培養學生的終身體育思想與合理運動觀念顯得至關重要,這有利于促進全民健身計劃的實施[1]。
2 高校公共體育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高校公共體育課程的開展形式大多采用選項課教學模式,在打破原有的院系行政教學班的基礎上,由學生根據自身不同的興趣愛好選擇任課教師、體育項目以及上課時間。這樣的體育選項課教學模式很大程度上彌補了高校體育課程項目單調、乏味的缺點,提高了大學生參加體育課程的積極性。但是多年以來我們不得不面對現實,這樣的公共體育選項了依然存在不少的問題,出現了運動技能難掌握、鍛煉習慣沒養成、身體素質多年持續下滑的尷尬局面。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總體來說有以下幾個方面。
2.1 體育運動競技化,教學方式單一化
目前,我國眾多的高校公共體育開設的選項課內容多為競技類體育運動項目,如籃球、排球、足球、網球、跆拳道、健美操、武術等,這些項目在技術學習上對學生都提出了比較高的要求,在最初的學習過程中由于難以掌握運動技術從而影響學生上課積極性甚至喪失對該項目繼續學習的欲望。在教學方式上,大多數體育教師依然采用的是教師講解示范學生模仿練習的傳統方法,整個課堂的學習缺乏生機與活力,長時間模仿練習必然會導致學生產生一定的厭煩情緒。
2.2 體育場地資源及器材匱乏
體育場地、器材是完成教學任務的前提。近年來國內很多高校都相繼興建了新校區并加大了對體育場地設施建設的力度,但是這些場地設施建設大都局限于田徑、三大球項目上,對于一些趣味性的運動項目場地的建設很少或幾乎沒有。這限制了體育選項課程的設置以及學生的選擇范圍。此外,在體育器材的配備上許多高校依然存在不足的現象,尤其是球類項目,在課堂的教學中不能滿足學生對器材的正常需求,導致教學質量不高的現象[2]。段兆義等人的研究指出認為目前的設施不能滿足需要的教師和學生均為25%,只有21%的教師和23%的學生認為本學校的場館和器材基本能滿足需要[3]。
2.3 體育選項課教學重技術輕理論
目前我國高校的公共體育選項課教學的重點主要是傳授運動技術,雖然說有些高校在課程設置方面要求了一定的體育理論課時,但在實際執行過程中卻大打折扣甚至直接忽視體育理論課程的教學。老師只把把重點放在動作技術的培養上,而忽略對該項目的發展概況、比賽戰術、規則、組織與裁判知識等的傳授,導致學生無法正常地欣賞和參與項目比賽,這對培養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是不利的。
2.4 課堂教學和課外體育活動脫節
課外體育活動是學校體育教學必不可少的部分,是體育課堂教學的延伸,是運動技術學習到應用的重要環節。但是從目前來看,我國大多數高校的公共體育選項課教學僅僅局限于課堂之上,學生在課堂上學會運動技術之后缺乏有效的實戰演練,運動技術的掌握程度也無法得到正常檢驗。這就導致了學生在課堂之上學會運動技術之后就棄置一邊,不利于技術的鞏固與提高,終身體育能力得不到保障。
3 高校公共體育選項課改革的建議
3.1 優化體育師資結構
體育教師是體育課程教學的前提,若要開設更多項目的體育選修課程,首先要保證充足的師資配備。作為教師自身來說,要不斷完善體育知識和體育技能結構,掌握不同的體育運動項目,成為復合型的體育人才以面對學生日益多樣化的要求。對于學校來說,為了保障體育課程設置的多樣性,要適當引進新興運動項目和緊缺運動項目的教師。只有這樣才能增加體育項目以滿足學生的選擇需求。
3.2 多種途徑加強對高校體育場館設施及器材的投入
在資金有限的情況下作為學校和體育教師來說應當加大對已有場地設施的開發力度,并自制體育器材,滿足課堂需求。其次通過多方籌措,如企業贊助、校友捐贈等方式獲得體育建設專項資金,用以加強學校體育課程建設。
3.3 保證一定的體育理論課程教學
高校體育理論課是實踐課的前導和補充,集中地進行體育基本知識教學是體育教育的重要形式。體育理論課程的教學不僅僅應當只局限于運動項目本身,對于運動損傷與康復、營養與保健、健身與處方等都應當有所涉及,確保體育理論課程的實用性。
3.4 加強高校公共體育選項課“課內外一體化”建設
高校應當加強對課外體育活動的建設力度,通過專人負責、專人指導的形式組織學生鍛煉、訓練和比賽,使學生在課堂之中掌握的運動技能在比賽和運動中得到應用,體驗到運動技能提高帶來的樂趣,從而促使學生養成鍛煉的習慣,形成終身體育意識。
參考文獻
[1] 田應娟.高校體育教育與全民健身關系探析[J].當代體育科技,2017,7(11):251.
[2] 申蕾.全民健身運動視閾下高校體育課程教學改革的探究[J].運動,2016(141):71-72.
[3] 段兆義,亢晉勇.四川省高校公共體育選項課的教學現狀與對策[J].內蒙古電大學刊,2015(151):103-105.
[4] 張勤.高校體育課程課內外一體化改革探討[J].體育文化導刊,2013(1):104-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