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文蓉
摘 要:運動員學生由于其身份的特殊性,既要承擔學生角色義務又要承擔運動員的角色義務,面對相互競爭的時間、精力、情感等資源時,可能會發(fā)生角色沖突的現(xiàn)象。本文以訪談、問卷調查的方法來考察運動員學生的角色定位問題,豐富了體育院校的課程設置,通過探討賽事訓練與學生學習沖突作用機制,有利于正確引導大學生如何平衡學訓沖突,既能學習到專業(yè)知識,又能積極訓練參加各類比賽,完成雙重角色定位。
關鍵詞:運動員 學生 角色定位
中圖分類號:G4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8)07(b)-0143-02
運動員學生要承擔兩種角色義務,但每個人時間和精力的有限性,無法滿足這些角色所提出的期望時,角色沖突就會出現(xiàn)。如果角色沖突出現(xiàn),得不到調試的話,就可能出現(xiàn)角色中斷,影響學生角色定位的實現(xiàn)。如何來緩解學訓矛盾,幫助運動員學生角色認知、調試角色沖突、實現(xiàn)角色定位,完成學生角色的義務和期望。
1 相關概念界定
1.1 角色認同理論
角色認同理論是個體要實現(xiàn)自身的價值和活動目的,需要通過角色扮演來完成設定角色的態(tài)度和行為,以維持自身的穩(wěn)定和發(fā)展。本研究將角色認同界定為:個體在特定的情境中,與所扮演的角色相一致的態(tài)度和行為。運動員學生角色認同界定為:運動員學生接收高等教育在校應該是學生,扮演好學生的角色使之行為與態(tài)度符合大學生的行為準則;在各大賽事比賽中應為運動員,以運動員的標準,履行自己的角色義務、承擔角色責任,實現(xiàn)角色同一性。
1.2 角色沖突理論
角色沖突是指個體在同一時間段內扮演多個彼此不同的角色,而每個角色間的期望不同,或個體因時間、精力、情感等資源不足以平均分配來有效完成每個角色要求,而引發(fā)個體內在緊張、沖突以及無所適從的情緒反應。本研究將角色沖突界定為:運動員大學生因時間、精力、情感等資源的有限性,無法同時兼顧自己應當承擔的不同角色義務,實現(xiàn)社會公認的角色期望,無所適從而表現(xiàn)出的矛盾心態(tài)。
2 運動員學生角色定位中存在的問題
運動員學生對運動員應履行的角色期待、角色規(guī)范、角色義務都很熟悉,沒有賽事時,需要他們從運動員角色轉換為學生角色,完成學生的角色期望、角色義務,因為理想與現(xiàn)實的差距,可能會出現(xiàn)角色認知不清和角色認同兩種情況:對學生角色認同的運動員將直接實現(xiàn)角色定位,成功扮演好學生的角色;對于角色認知不清的學生,因為時間、精力、情感等資源的沖突容易出現(xiàn)角色沖突,通過角色調適,熟悉了角色義務、角色規(guī)范,實現(xiàn)了角色定位,成功扮演好學生的角色,實現(xiàn)了學生角色和運動員角色在不同的情境下的互換,履行了學生和運動員各自所應該履行的責任,成功的實現(xiàn)了運動員學生的角色定位。
2.1 學訓時間的不均衡
體育院校重視運動員學生的專業(yè)訓練,忽視學生的文化培養(yǎng),每天學生需要花至少6個小時的時間在訓練上,超負荷的訓練后想集中精力學習文化知識,已經顯得力不從心。另外,運動員學生不僅僅承擔學生角色,還要參加全國各類比賽,而比賽前需要花大量的時間訓練,體育項目都是在長期刻苦訓練下才能取得好的成績,加上需要參賽的時間,學生能充分利用起來學習文化知識的時間少之又少,部分學生為了以后就業(yè)還要參加各類職業(yè)技能證書考試,因此,運動員學生需要在學生角色和運動員角色之間不斷切換,他們無法兼顧學生角色義務和運動員的角色期望,易出現(xiàn)角色沖突的矛盾心態(tài)。
2.2 培養(yǎng)目標的不明晰
競技體育從產生之初就被賦予了政治使命,其目的在于獲得金牌,追求比賽成績,而學校招生運動員學生也是看中了該學生的體育成績,能否在各大賽事中獲取好的成績,這不僅影響了學校培養(yǎng)目標的順利實現(xiàn),也不利于運動員學生實現(xiàn)自身的角色定位。體育院校的課程設置更重視專業(yè)訓練,而文化課程比重過少,甚至有的文化課程在專業(yè)課之后,這樣的課程設置不得不讓人思考其課堂效果。這種違背教學規(guī)律的課程設置,不僅不能提高學生的文化水平,而且不利于學校培養(yǎng)目標的實現(xiàn)。
2.3 學生認識的不到位
體育院校的學生大多都是通過體育單招進來的,他們從小在運動隊或者業(yè)余體校只重視體育訓練,強調運動員的角色義務、角色期望,忽視文化學習,他們的文化基礎薄弱,學習積極性不高,主動性不強,學習方法過于簡單,學生角色經常被忽視,無法做到學生角色和運動員角色的兼顧,這種長期的重訓輕學教育使得學生的角色認識不到位,難以實現(xiàn)角色定位。
3 運動員的角色定位
3.1 合理安排課程,正視學生角色
高校根據教育部的教學大綱設置課程時,充分考慮運動員學生的文化基礎,改變教學方式,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及主動性。在課程設置上,合理安排學生的訓練時間,文化課置于專項課之前,學生能夠集中精力學習文化知識。因為運動員不僅有學生角色還有運動員角色,如若參加比賽,運動員學生需要集訓,可以賽后借閱學生的課堂筆記,遇到不懂的問題還可以向文化課老師請教,或者跟下一個年級的班級有同樣課的一起學習,這樣就可以彌補文化課的缺失,既不耽誤比賽也可以完成文化知識的學習。
高校要正視運動員學生的學生角色,不要給學生灌輸唯成績論,把運動員學生當成普通學生來培養(yǎng),在學生、生活、心理等方面多關心運動員學生,他們的情商很高,但長期處于比賽壓力之下,難免出現(xiàn)抗壓能力弱的情況,應該多關心他們的心理,同時學校還應指導他們學習文化知識,提高他們職業(yè)技能,開拓其他方面的能力,樹立正確的職業(yè)規(guī)劃,為以后就業(yè)做好準備。
3.2 明確培養(yǎng)目標,培育應用型人才
體育院校是培養(yǎng)掌握現(xiàn)代科學體育理論與方法,具備社會需要的專業(yè)技能,能夠勝任各類體育教練員、體育健身指導員、體育運動管理與體育企業(yè)管理工作,以及體育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型人才和其他具有較高社會適應能力的應用型體育專門人才。運動員學生不僅有運動員的角色還兼具學生角色,與普通高校的學生相比,一方面要培養(yǎng)他們運動技能和運動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知識,兩者不可偏廢其一,才能尋求二者的平衡,實現(xiàn)雙重身份的角色定位,實現(xiàn)培養(yǎng)目標。
3.3 發(fā)掘學生潛力,激發(fā)學習動機
運動員學生對自身的運動員角色義務、角色規(guī)范、角色期望很明晰,但是他們對自身的學生角色認識存在偏差,學生學習的動機不明確,很難達到預定的學習目標。運動員雖然長期在教練員的指導下訓練,但是他們對運動技能的掌握缺乏專業(yè)的技能知識,因此需要教師結合他們的興趣及潛力,激發(fā)他們學習的動機。同時,教師應該將教學按照從易到難,變幻教學方法來授課,讓他們逐步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實現(xiàn)學生角色的定位。
運動員學生要強化自己的學生角色,珍惜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端正學習態(tài)度,嚴格自律,遵守大學生行為準則。另外,要將運動員的頑強奮斗,不怕吃苦,迎難而上的體育人精神運用到學習中,實現(xiàn)角色之間的優(yōu)勢互補。
4 結語
運動員學生身份的二重性,從高校方面來說,課程設置的重訓輕學培養(yǎng)體制,容易產生時間分配不均,文化學習效果差等角色沖突;從學生方面來說,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學習動機缺失等原因,同樣不利于學生完成文化知識的學習,也不利于學生角色的準確定位。
參考文獻
[1] 胡惕,姚蕾,時海霞.學生運動員文化學習效果提升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6,50(7):85-88.
[2] 孫欣榮.試析普通高校“體教結合”模式中運動隊員的角色定位[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06,12(20):23-25.
[3] 張艷莉,李向花.關于角色沖突的研究概述[J].黑龍江史志,2009(2):98-99.
[4] 潘雪峰,劉欣,王平,等.淺析當代大學生角色定位[J].教育教學論壇,2012(52):137-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