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馨瑋
摘 要:眾所周知的是散打作為我國武術的經典項目,具有很強的實用性與技術性,并且歷史悠久、內涵豐富,但是目前的發(fā)展相比跆拳道及近年熱度漸增的泰拳在世界上的知名度卻是相去甚遠。本文通過結合武術中的民族文化內涵與傳承,對跆拳道、泰拳、散打的民族傳統(tǒng)特色進行分析,解讀其禮儀、規(guī)則、技術等文化差異的特征,通過對比找出散打運動作為我國的民族傳統(tǒng)武術的代表項目,在現階段對于展現我國民族傳統(tǒng)武術的發(fā)揚傳承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跆拳道 泰拳 散打 民族特色
中圖分類號:G85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8)05(a)-0248-02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以跆拳道、泰拳、散打的民族傳統(tǒng)特色為研究對象,對體現散打的民族特色進行研究分析。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獻資料法
本文在進行分析研究之前,通過查閱圖書館資料、網絡資源及走訪目前西安武術散打專家及相關民間流傳的資料,為本文的研究在理論上提供了一定的指導,以作為本論文研究的信息來源。
1.2.2 比較分析法
對研究對象進行比較分析,總結分析民族傳統(tǒng)特色在三者中的區(qū)別。
1.2.3 邏輯分析法
通過對問題的認識整理分析,對怎樣體現散打的民族傳統(tǒng)特色進行推理判斷。
2 研究結果與分析
2.1 跆拳道體現的民族特色
跆拳道是目前發(fā)展的比較成功、直接知名度較高的民族文化運動的代表之一,它不僅發(fā)展成為了現代奧運會正式比賽項目之一,還在世界各地都有廣泛的影響力與傳播度。目前在廣泛的世界印象中,跆拳道起源韓國,但是鮮少有人知道跆拳道的形成是在中國技擊術的影響下形成的。
2.1.1 “以禮始,以禮終”的心理學基礎
跆拳道在發(fā)展中不僅收到中國技擊術的影響,也吸收了一些東南亞國家的技擊術,即是經過東亞文化發(fā)展的一項韓國武術,最后形成了以“始于禮,終于禮”武道精神為基礎的韓國運動。而在跆拳道的發(fā)展與發(fā)揚過程中,這種武道精神可以說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2.1.2 跆拳道練習對人的意志品質的培養(yǎng)
跆拳道之所以能夠快速并且非常深入的滲透到世界各地,不僅是跆拳道中“以禮始,以禮終”的心理學基礎,要讓人們認識它以后并接收它的,是跆拳道練習對于練習這項運動的人帶來的對于自身身心培養(yǎng)帶來的良好影響。在跆拳道練習中,往往伴隨著練習者對于自身吃苦耐勞精神的要求、對于磨練自己面對挫折迎面而上的勇氣與毅力的培養(yǎng),在練習的進展與運動段位的進展中,也伴隨著對自身性格與態(tài)度的進步。
2.2 泰拳體現的民族特色
泰拳,在泰語中稱為“摩易泰”,是泰國的一種傳統(tǒng)拳術,因為在格斗中能將拳、肘、膝、腳人體上的各個部位靈活運用,所以也叫“八臂拳術”。雖然不像中國武術有上千年的深厚積淀,但泰拳從其誕生到現在也有500多年的歷史,可以說是泰國的傳統(tǒng)武術。
2.2.1 泰拳的歷史發(fā)展
16世紀末,為了提高泰國軍隊在戰(zhàn)斗中的徒手格斗能力,“藩藍”被列入泰國軍事訓練項目。到了泰拳鼻祖乃克儂東時代,他將流傳泰國的古拳術整合并且發(fā)揮獨特的近身內圍纏斗技術,確定了泰拳的體系,古泰拳的發(fā)展到了鼎盛時期,形成了泰拳基本的戰(zhàn)斗體系,并沿用至今。
我們可以從20世紀20年代的錄像中看到,當時的泰拳手沒有戴拳套,在拳擊擂臺上用古典的泰拳樁步法(馬形)試探靠近,然后快速的沖擊,手部交叉撞擊后又分開。看得出當時拳手很不適應這樣的規(guī)則和擂臺形制,場面也很難看,但不難看出泰拳的職業(yè)化、規(guī)范化之路正在展開。
2.2.2 泰拳的宗教色彩
泰國拳風鼎盛,俗話說:“十個男人,九個打拳。”可見泰拳在泰國普遍流行的程度。在鄉(xiāng)野地區(qū),尚武之風古今不渝。每當有寺廟盛會或重大慶典,拳賽不僅為必備的節(jié)目,而且常被列為大會的戲軸。古時候王侯供養(yǎng)武士,讓他們角斗為戲,這和如今泰國拳迷熱愛拳賽是發(fā)自同一種追求刺激心理。
2.3 目前散打具有的民族特色
在散打發(fā)展初期階段,體系還沒能“規(guī)范化”的時候,雖然風格略顯雜亂,但各地選手的格斗體系都各有特色,顯出了師承流派的不同,讓人不禁會聯想到民國時期國術國考四項里的散手部分。官方對散打的定義性解釋是:中國武術有兩種表現形式,一種是套路演練形式,一種是格斗對抗形式。散打名稱的前身為散手,從先輩的生存斗爭緣起,是格斗對抗形式的一種。是一項互以對方技擊動作為轉移的斗智、較技的對抗性競賽項目,是中華武術的精華,具有獨特民族風格。
2.4 跆拳道、泰拳、散打三項目的民族特色的比較
中國散打以踢、打、摔、拿為主,動作變化較多,注重技術的綜合性;以靈活多變的腿法、實用的拳法和獨特的摔法著稱。散打由于受到點數獲勝規(guī)則的限制,更加注重強調戰(zhàn)術組合的運用,多以靈活的變化為主,缺乏激烈的對攻場面,動作相對復雜,簡練性和實效性相對不足。
泰拳主要以拳打、腳踢、膝撞和肘擊為主。它強調動作的殺傷力度,以重創(chuàng)對手為目標,只求實用,不拘泥于形式。尤其以鞭腿、肘法和膝法著稱;泰拳純對抗性,沒有套路運動;強攻硬取、勇往直前是泰拳的主要技術風格。泰拳以其技術風格的強硬,喚醒和激發(fā)人類的本能,使人們長期壓抑的情感得以宣泄,深受大眾的喜愛,較散打和跆拳道更具觀賞性。
跆拳道主要以腿法為主,拳腳并用;動作追求速度、力量和效果;強調呼吸,發(fā)聲揚威。以剛制剛,方法簡練。受跆拳道精神影響,運動員在比賽當中多是直擊直打,進攻大多采用直線連續(xù)進攻,以連貫快速的腳法組合擊打對手。防守多采用格擋技術,或采取以攻對攻,以攻代防的技術。
通過對散打、跆拳道與泰拳的主要技術特點進行比較,可看出跆拳道與泰拳的技術特點相似,但跆拳道和泰拳更加注重動作的簡練、戰(zhàn)術意圖的明顯以及擊打的實效性等,這大大增強了其對抗的激烈程度,具有較高的觀賞性。
3 結論與建議
3.1 結論
(1)目前我國武術散打的發(fā)展與發(fā)揚狀況相比跆拳道與泰拳的發(fā)展存在明顯的差距。
(2)散打動作雖然動作簡練,但是缺乏利于傳播的戰(zhàn)術特色及觀賞性。
(3)我國的散打對于我國武術精神與文化特色的傳承與發(fā)揚不足,相比其他傳播性更廣的競技來說缺乏特色的禮儀規(guī)范。
3.2 建議
(1)為了促進武術散打的推廣特性,應該在散打比賽中適度提高拳技及腿技在比賽中的得分比例以提高比賽的觀賞性。
(2)武術散打作為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在規(guī)則方向應該傳承我國武術文化的內涵與特色,同時借鑒世界上發(fā)展較好的其他項目的規(guī)則制定方式方法,不斷的對自身的規(guī)則進行改進。
(3)在散打比賽的禮儀與形式方面,要對所有運動員全面進行改善,提高散打禮儀儀式的規(guī)范性與民族性。
參考文獻
[1] 張山.中國武術百科全書[M].北京:中國武術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8.
[2] 蘇學良.中國式摔跤課程[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4.
[3] 魏方貴,耿寧.對散打改革的探討[J].河北體育學院學報,2003(3):159.
[4] 匯百龍.散手道[M].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