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宏波 黃大志
摘 要:課程思政是通過課程承載思政,將思政寓于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是在新的歷史時期實施“立德樹人”的有效途徑和重要抓手,如何在高校各類課程中開展課程思政,是廣大教育工作者應關注的問題。本文以高校公共體育課為例,通過分析當前高校體育課在同向育人方面存在的不足和問題,構建體育課程思政建設新模式,探索公共體育課程同向育人新途徑,以期充分發揮高校公共體育課程的育人功能。
關鍵詞:高校 公共體育課 課程思政 育人
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8)06(b)-0071-03
在2016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道、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1]。這既是為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建設明確了重點,同時也給其他各類課程提出了同向同行,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的要求。高校體育課程是除思政課程外,所有大學生必須學習的一門公共課程,在體育課程中開展課程思政能充分發揮體育課課程的育人功能,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和實施“立德樹人”的有效途徑和重要抓手,也是構建安全穩定校園的思想保證。
本文以體育課程為例,力求探尋課程思政的基本規律和解決途徑,為高校公共體育課落實全面育人的教育目標提供參考。
1 公共體育課開展課程思政同向育人的優勢
公共體育課教學內容豐富,形式多樣,貼近生活,深受大學生喜愛,開展課程思政相較其他課程更有優勢。
1.1 在公共體育課中開展課程思政是落實體育教學目標的要求
體育課程是促進身心和諧發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學教育、生活與體育技能教育于身體活動并有機結合的教育過程,是實施素質教育和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徑[2]。體育課程目標包括運動參與、身體健康、運動技能、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5個領域目標。其中運動參與、運動技能和身體健康目標是對學生的體質健康、運動知識和運動技能的目標要求;心理健康目標和社會適應目標是對學生的心理健康、心理品質、社會意識、集體主義、愛國主義提出的目標要求,其與課程思政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培養學生愛國主義精神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是一致的。在體育課中開展課程思政,既體現了教育教學目標的一致性和育人的本質同一性,又體現了體育課程目標的要求。
1.2 體育蘊含著豐富的德育資源和思想政治素質含量
體育蘊含著豐富的德育資源和思想政治素質含量主要體現在:體育比賽中的禮儀、形式,有助于學生養成文明禮貌的習慣和長輩有序的規矩;在體育活動過程中需要承受生理和心理負荷,必須戰勝自我才能取得優異的成績,這對學生頑強意志品質的培養具有良好的作用;對規則的尊重可以培養學生自律自制信念;體育活動的集體性需要在活動中與他人進行合作、競爭,正確處理個人與集體的關系,可以培養集體主義精神;對比賽勝負采取勝不驕、敗不餒的態度,對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培養具有導向作用;更快、更高、更強的精神鼓勵學生挑戰自我,追求卓越,培養自強不息的品質;在比賽中不同位置的職責分配,不同戰術配合的協調配合,進行責任意識滲透,培養學生的責任擔當意識;就連在體育課程教學中的動作訓練,都包含有服從命令聽指揮的紀律要求和思想教育含量。
1.3 體育課開展課程思政具有學科優勢,有助于大學生理論與實踐“知行合一”
思想政治理論課可以對學生進行人生觀、價值觀進行理論教育,讓學生在思想上認識到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之所在,但理論教學缺乏生活性、實踐性,教學內容也與現代生活和現實的社會存在一定的脫節,難以讓學生在實踐中將理論轉化為行動。體育教學的最大特點是在開放的環境中進行身體活動,具有體育教學的開放性、實踐性、社會性的特點,讓學生在體育活動過程中實現價值的引領,養成正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實現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有助于將思想政治理論運用于實踐中,實現知行合一。比如在足球比賽時,遇到本方進攻,但對方有隊員受傷倒地,這時候是繼續進攻還是放棄進攻機會去救治對方隊員?教師可以利用這個機會進行生命教育和道德教育,激發學生的生命意識和道德意識,使學生產生共鳴并樂于接受,把體育道德內化為自身的主觀需要,在體育課這樣進行道德主義教育,比起空洞的說教,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當前公共體育課開展課程思政同向育人方面存在的不足
在以往的體育教學中也強調德育滲透,在通過體育教學提高學生的意志品質方面也取得一些成績,但離全面落實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面育人的教育理念,將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統一方面還存在一些距離。首先表現在教師對課程思政認識片面。在體育教學過程中,體育教師對課程5個領域目標的運動參與、運動技能、身體健康目標較為重視,對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領域的目標關注不足。教學以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運動技能為主,注重學生體質健康水平,運動技能的掌握程度,普遍認為思想政治工作是思想政治教師、輔導員和學生工作管理人員的事情,體育課只要提高了學生的身體素質,掌握運動技能,培養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就達到了教學目的,沒有充分認識到體育教師也擔負著育人的責任,沒有在工作中有意識、有目的地對學生進行人生觀、價值觀和愛國主義教育。其次是體育教師開展課程思政能力欠缺。體育教師具有一定的政治覺悟和敬業情懷,在教學中也偶爾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和價值觀教育,但大多數體育教師沒有受到過專門的思想政治教育培訓和指導,對如何發掘體育的德育元素,在教學過程中如何設計遞進式的德育目標和利用教學實施課程思政存在困難,這導致體育教師難以將德育目標融入教學計劃,在教學中也不知道如何把握機會對學生進行因勢利導,思政能力水平的不足導致體育課難以對學生開展課程思政。此外,教學考核和評價體系的育人導向性不強。在對教師的評價和課堂教學評價體系中,教學考核以專業技術水平高低、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運用的合理程度為主,缺乏育人效果的考核指標和內容;教學效果的評價以學生運動技能掌握程度和身體素質提高水平為主,心理健康水平、社會適應程度和價值觀的轉變沒有得到關注;考核和評價維度的不足,導致對課程思政的開展導向性不足,教師在教學中缺少了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驅動力。
3 構建體育課程思政建設新模式,開創體育課程思政同向育人新途徑
3.1 提升體育教師政治覺悟、課程思政意識和價值教育能力
體育教師的使命不僅在于傳授健康知識和運動技能,還肩負著先進思想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播重任。傳道者需先明道、信道,體育教師必須堅持教育者先受教育,自覺加強政治理論學習,了解黨的方針政策和國內外形勢,努力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播者和社會主義道路的堅定支持者。教師堅定的信念可以傳遞給學生,教師的言談舉止和行為示范也是課程育人的重要手段。此外,通過學習、培訓等多渠道提升體育教師發掘體育德育元素的能力,使其能根據不同體育項目的特點,確定不同的育人目標,在教學中選擇合適的教學手段,利用不同的教學情境將德育元素自然融入,潛移默化地教育學生。
3.2 課程設計突出價值引領
體育是以傳授健康知識、運動技能為主要內容的課程,在體育課堂開展課程思政,不能以說教和命令來進行,而是要在以體育知識和技能教學為核心,以價值為引領進行整體設計。
3.2.1 制定以育人為導向的教學目標
目標具有導向、激勵和凝聚功能,只有將育人目標體現在體育教學中,才能為體育課開展課程思政提供方向指引和評價依據。在教學大綱和教學目標的制定中,以學生為本,從學生的實際和課程的本質出發,堅持體育的健身性質不變,本位不改,挖掘體育文化、倫理、精神層面價值,把知識傳授、能力提升和價值引領綜合考慮。注重“述道”融合,在制定運動參與、身體健康、運動技能目標的同時,制定切合學生實際且具有可操作性的道德法制、愛國主義、心理品質等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目標。
3.2.2 優化教學內容,提升育人效果
從學生實際出發,根據學生的學習需求、心理特征、成長規律和價值取向,結合思想品德形成和發展規律,深入挖掘體育中的德育元素,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與體育教學內容自然融合,提高課程思政的針對性。比如將繡球、板鞋等項目納入教學內容,可以將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和愛國主義教育融入其中;將奧運精神納入體育知識和理論教學,因勢利導,引燃學生對體育學習的火花,激發學生的體育共鳴和價值共鳴。
3.2.3 創新教學方法,提高育人質量
將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于體育教學全過程,靈活運用問題導向、合作、探究等多種教學方法,結合體育話語感染、環境熏陶、示范典型、互動交流對學生進行意志品質和價值觀念的引導,倡導課前學習,強化課堂情境認知,加強課后道德實踐指導,在體育教學中利用教學方法、手段內含的德育元素全過程融入,巧妙處理,使體育與德育水乳交融,自然貼切,潤物細無聲。比如在足球教學中,采用分組學習和合作學習方法組織教學,讓學生在組內相互幫助、良性競爭,學會正確處理競爭與合作的關系。
3.3 制定重在立德樹人的教學實操評價體系
將教學實踐操作評價和學習效果評價從單一的體育維度向思想品質、責任意識、社會化道德等維度延伸。以學生的成長和發展需要為標準,制訂體育課程育人實操評價標準,注重過程實操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對教師教學的評價,重視教師的育人態度、育人水平、育人效果以及學生對教師的認可程度,促進教師努力發掘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知識點和教學設計,將育人要求和價值觀教育內容融入體育教學中。在對學生實操評價方面,將其在學習過程中體現的修養和道德水平作為其成績評定的組成部分,通過學生自評、互評、教師考評相結合,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德、勤、績等多維度進行評價,關注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修養、情感、心理維度的測量。把思想政治表現和學習表現納入考核成績,將教學實操評價和學習效果評價從體質健康水平、體育知識和技能的掌握,向人文素質、修養等方向延伸,學生知識內化和價值認同綜合評估,以實操評價為導向引導學生注重在體育學習過程中實現正確的價值觀。
4 結語
在公共體育課程開展課程思政是體育課程目標的要求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需要。體育教師應樹立課程思政意識,大力挖掘體育蘊含的德育元素,在體育教學中以價值為引領對體育課進行整體設計,將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機融入體育教學全過程,凸顯體育的育人功能,為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合格的接班人做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在2016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N].中國教育報,2016-12-10.
[2] 教育部.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Z].2002-08-06.
[3] 高德毅,宗愛東.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從戰略高度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J].中國高等教育,2017(1):43-46.
[4] 石書臣.同向同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協同創新的課程著力點[J].思想理論教育,2017(7):15-20.
[5] 彭蕾.學校體育德育功能的實現[J].教學與管理,2016(21):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