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香允
[摘 要] 《個人理財》課程教學中,針對部分內容,依托互聯網開展教學,收效較好。梳理互聯網在教學中的作用,對進一步挖掘使用互聯網資源有較大意義。
[關 鍵 詞] 互聯網;個人理財;教學效果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32-0058-01
一、互聯網在個人理財課程教學中的應用
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采用不同的教學方式,使用不同的教學資源,是提高教學效果的基本途徑。在個人理財課程教學中,結合學生特點,對部分內容依托互聯網資源開展教學,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這些內容主要包括對編制理財規劃使用的理財產品的認知、比較、篩選和(模擬)購買,借助各類理財產品網絡銷售平臺完成;將理財規劃進行量化分析并最終落實到數據的理財計算,借助各種類型網絡計算器完成;對于編制規劃需要了解的相關社會政策和法律法規,通過登錄相關政府職能部門官網查詢完成。
二、互聯網在個人理財課程教學中的作用
(一)契合了學生的行為習慣,順應了網絡時代潮流
現階段,計算機及網絡技術已全方位滲透進社會活動的方方面面,深刻影響和改變社會大眾生活、工作和學習的方式,網絡甚至成為年輕一代生活的必需品,上網成為學生的一種日常行為習慣。與其將“網絡”視為課堂上的“洪水猛獸”加以阻止,不如順勢借力為“課”所用。在教學中,恰當地運用互聯網,既契合了學生的日常行為習慣,又將時代特征和教學需要有機結合在一起,是一種必然,也是一種必需。
(二)提升了“教”的效率,增強了“學”的效果
實踐證明,依托互聯網開展教學,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從“教”的角度看:(1)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網絡技術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的產出,增加了單位時間內的教學內容;(2)有效彌補了教材普遍存在的內容滯后問題,豐富和完善了知識體系;(3)教學條件得以改善,一些原來不具備實踐教學條件的內容得以實施,課程的實踐性在一定程度上得以體現。
同時,互聯網的運用也在很大程度上增強了學生“學”的效果。包括互聯網在內的多種教學資源和手段的恰當、交叉運用,使課堂變得活躍而生動,學習變得積極且主動,提高了課堂的吸引力。借助網絡,輕松突破教學難點,通過簡單操作就可以跨越傳統教學中一些不易跨越的難關,增強了學習的成就感。借助網絡,學生可以開展相應內容的模擬操作,體現了課程內容的實踐性和實用性,提升了學習的獲得感。
(三)改變了課堂教學方式,拓展了課外求知渠道
傳統的教師負責講、學生負責聽的“滿堂灌”式教學,在一定程度上擠壓了學生主動學習的機會和熱情,也影響了教學效果,業界早已深刻認識到改變這種灌輸式教學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但“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因為缺乏改變的手段和依托的工具,所以一些關于改變教學方式的嘗試似乎更多的是為變而變,效果并不十分理想。依托互聯網這一“東風”,教學方式自然而然就由“滿堂灌”改變為在教師進行必要講解的基礎上,由學生借助網絡,按照教師事先設計的題目逐步展開對知識和技能的認知、探究、討論、求解、操作、總結等學習環節。可以說,依托互聯網,實現了“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落實了“做中學,做中教”,也貫徹了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以及合作學習。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知識和技能的傳授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使學生掌握自行解決問題的方法和路徑,這才是更好地支撐學生未來職業生涯的能力和素養。依托互聯網開展教學,培養學生借助網絡獲取知識和信息的習慣和能力,讓學生深刻認識到網絡不僅僅是社交和游戲工具,更是獲得專業知識的平臺,幫助學生拓展求知方式,構建起多元化的求知渠道。
三、保證教學效果的幾點注意事項
設計好訓練內容是保證教學效果的關鍵環節。與運用互聯網資源相結合,需要教師提前設計好訓練項目來引導學生對網絡資源的獲取和使用。結合教學內容和特點,設計從理論知識認知到技能操作訓練到實際生活應用最后再上升到理論認知層面的層層深入、循序漸進的訓練項目和內容,讓學生親自探索、梳理和體驗,實現不僅從理論上充分、深刻理解知識,也明了如何在實際生活和工作中運用知識。
思考總結式收尾是提升教學效果的點睛之筆。愛因斯坦說,未經思考的知識不是知識;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兩句話都是在強調學習與思考相結合的重要性。訓練的最后,以學生分享訓練收獲、撰寫訓練總結作為結束,促使學生思考和表達,達到鞏固知識、強化技能并能結合實際加以運用。
完善依托互聯網資源開展的訓練內容的考核方式,將考核落到實處、細節處,促使學生認真對待并完成訓練任務,保證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張笑言.網絡課堂管理工具在《個人理財》課程教學中的應用[J].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17(3):45-47.
[2]李琳.“互聯網+”背景下《個人理財》課程教學研究[J].中外企業家,2016(16):248-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