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剛
【摘 要】眾所周知,實驗是生物科學的基礎,也是獲取生物知識的基本途徑。在生物教學中落實實驗教學不僅可以有效培養(yǎng)學生科學的學習態(tài)度,提高學習效果,還可以提高學生綜合素養(yǎng)。本文根據(jù)生物學習的特點,從進行實驗演示、開展學生實驗、引導學生設計實驗、拓展實驗平臺四方面談有效進行生物實驗教學的一點體會。
【關鍵詞】高中生物 有效 實驗教學
實驗教學是指教師引導學生根據(jù)實際問題,運用一定的實驗工具,使實驗對象發(fā)生相對的變化,從而通過觀察這些變化取得生物知識和生物規(guī)律的教學方法。有效開展實驗教學不僅可以深化學生對生物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的學習方法,還可以促使學生追根求源,引導學生養(yǎng)成科學的學習態(tài)度,提高教學效果。實際教學中,很多老師認為實驗教學耗時久,實驗準備工作繁瑣,對實驗教學能免則免,并不多加重視,致使很多學生只是簡單地掌握了一些理論知識,學習方法也是死記硬背,學習效果并不理想。為了改變這種現(xiàn)象,教師應積極改變落后的教學觀念,落實實驗教學,提高教學效果。
一、要做好實驗演示,激發(fā)學生興趣
演示實驗具有生動、直觀的特點,它是一種最基本的實驗教學法,也是輔助學生更好理解課本文字敘述的重要渠道,對提高學生學習效果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實驗教學的初級階段,教師可以適當?shù)剡M行實驗演示,以生動形象的直觀動作,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例如:教學《細胞膜的作用》時,為了更好地讓學生理解細胞膜主要作用,教師可以做一個“給小麥胚乳染色”的演示實驗,教師可以把小麥切開漏出白色的胚乳并用紅色墨水進行染色。這時,學生會發(fā)現(xiàn),經(jīng)過一段時間之后,有的胚乳的顏色會由白變紅,有的胚乳還是白色的等。這樣,再讓學生討論為什么有的可以被染上紅色而有些不能,學生就會從演示實驗中理解到:細胞膜具有選擇透過性,對于那些有活性的細胞來說,紅色墨水是進不去的,所以還保留原來的白色。抓住學生好奇心理,向?qū)W生演示“給小麥胚乳染色”的趣味實驗,可以在激發(fā)學生探索細胞膜作用知識興趣的同時,深化學生對書本知識的理解,有效提高教學效果。
二、要走進實驗室,提高學生動手能力
學生實驗是學生學習生物知識的重要途徑,也是培養(yǎng)學生實驗意識,提高學生探究能力的重要方法。通過學生實驗,不僅可以培養(yǎng)學生觀察力,還可以提高學生合作探究、動手操作的學習能力,對奠定學生生物學基礎,提高學生學習效果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師應組織落實實驗教學,讓學生具體動手實驗,在引導學生動手操作的同時,鍛煉學生各方面的學習能力。例如:教學“制作植物表皮細胞臨時裝片”實驗時,簡單地觀看書本步驟和實驗演示并不能讓學生真正了解和掌握制作臨時裝片的步驟和所需注意的事項。這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親自動手制作裝片,引導學生在不斷的操作和改正中逐步掌握制作臨時裝片的實驗技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通過這種方法,不僅可以促使學生更好地掌握制作植物細胞臨時裝片的一般步驟以及注意事項,鞏固學生課堂知識,還可以有效培養(yǎng)學生科學實驗的學習意識,在實際操作中鍛煉學生,提高學生綜合學習能力。
三、引導學生設計實驗,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
傳統(tǒng)實驗教學中,很多教師認為學生初步接觸生物實驗,實驗能力并不強,在教學時會特意強調(diào)促使學生嚴格按照課本內(nèi)容進行實驗,不能顛倒、改變實驗工具和材料,這種教學方法嚴重束縛了學生的思維發(fā)展,致使教學活動僵化在固定模式中,教學效果并不顯著。因此,教師應打破僵化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拋開課本,自主設計實驗,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例如:教學“植物對水分和無機鹽的吸收“時,為更好地讓學生觀察溶液濃度的大小對植物吸水情況的影響,教師可以讓學生猜測一下水濃度的大小對植物吸水有無影響,然后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猜想和理解,設計可以明確水溶液和植物吸水情況之間關系的實驗。這時,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生活經(jīng)歷,設計出使用濃糖水、濃鹽水、濃化肥水等不同形式水溶液,然后與清水做實驗比較,從而得出“水溶液濃度大于植物體內(nèi)的液體濃度時會導致植物水分流失,水溶液濃度小于植物體內(nèi)時,植物會吸收水分”的實驗結(jié)論。通過這種方法,讓學生自主設計問題,解決問題,既可以深化學生對生物基礎知識的理解,又可以有效促使學生脫離課本固定的實驗步驟,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提高教學效果
四、拓展延伸家庭實驗,深化學生形象理解
由于學校實驗室條件的限制,很多教師會把高中生物教材中耗時久、操作復雜的實驗一筆帶過,并不在學生面前展現(xiàn)出來,致使學生對所學知識只有一個籠統(tǒng)的概念,不能深刻了解。為了改變這種現(xiàn)象,教師應積極拓展實驗平臺,引導學生進行家庭實驗,深化學生理解。例如:教學“植物的光和作用”時,我們會涉及一個綠色植物會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實驗。這個實驗需要把綠色植物放在黑暗處一晝夜以確保綠色植物體內(nèi)沒有多余殘留的淀粉,因為實驗時間太長,不好直接在課堂中表現(xiàn)出來,為了既能深化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又不消耗有限的課堂時間,這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按照書本的講解,在家選擇一株綠色植物進行家庭實驗。根據(jù)老師要求,可以然學生精心選擇一株生長比較旺盛的綠色植物:仙人掌、龜背竹、天竺葵等,根據(jù)教材要求把這些植物放在黑暗處一個晝夜,然后再在一片葉子上貼上黑色的紙片放在太陽下曬一天,然后剪下貼有黑色紙片的葉子進行實驗,最終得出綠色植物照射到陽光后會產(chǎn)生淀粉的結(jié)論。引導開展家庭實驗,可以有效拓展學生實驗平臺,增加學生實驗學習的機會,會深化學生理解,提高教學效果有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
總之,實驗教學是高中生物重要的教學方法,對打破“滿堂灌”教學模式,激活學生思維,提高學生學習能力都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實際教學中,很多教師認為開展實驗教學會分散學生聽課的注意力且耗時長久,不利于提高課堂效果,致使實驗教學只是一句空談,學生學習積極性無法調(diào)動,教學效果并不理想。為了激發(fā)學生興趣,提高學生能力,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深化學生理解,探究型實驗是學生學習和研究生物學科的重要途徑之一,在學生搜集大量有關素材的基礎上,對生物實驗進行討論,研究,發(fā)散思維,發(fā)現(xiàn)新問題,解決疑難問題,提高對生物實驗重要性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