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善計
備課包含“顯性備課”和“隱性備課”2部分,教師除了需要備好教學過程、方法之外,還需要考慮許多隱性因素,如,教師自身準備、安全問題及應急措施等,而這些因素卻又常常被許多教師所忽視,給課堂教學帶來了諸多尷尬與麻煩。因此,為了確保體育課堂安全、高效地開展,教師在進行體育備課時,需要樹立“四種意識”。
一、樹立教材意識,實現高效課堂
筆者對泗洪縣54所中小學體育課堂教學調查發現,95%以上的體育教師對教材內容缺乏深度研究,安排教學內容普遍存在隨意性。有的教師為了方便自己教學,有意選擇一些簡單而又容易組織的教學內容,如,跑類教材、前后滾翻等,幾乎一年四季如此。而對于一些稍有難度或容易發生意外的內容,如,單杠、雙杠、足球、山羊、跳箱、跳馬等項目,體育教師都選擇避而遠之。其實,不同的運動項目因活動形式、動作要求各有不同,對學生身體素質、心理素質的影響都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教材中的每一學段內容的設置,包括內容安排的順序等,都是經過專家組根據不同年齡段學生身體發展的需要,嚴格論證、篩選而來,他們對課程、教材的理解,以及課程教材意識理應成為教師確定教學內容的一個不可或缺的因素。
縱觀體育學科的教學內容,有些內容雖然在實際教學中安全隱患系數較高,但體育教師不能因此而逃避。教師應加強對不同學段教材的研究,針對不同的教材設置不同的教學方法、策略,或者根據實際需要對教材內容進行刪減或拓展、延伸、重組等,靈活搭配教材。如,把傳統的單杠動作“跳上支撐-前翻下”“屈身上”、雙杠的“肩倒立”“躍杠下”等動作,降低難度改編為“吊黃瓜”“雙手吊杠交替前行”“騎撐接力”等游戲融入教學,既豐富了教學內容,又能對學生的協調性和上肢力量的訓練起到較好的輔助作用。
當然,在教學中教師除了要注意教材內容的安排外,還要注意教材的安排順序問題,調查發現不少教師存在教學內容安排無計劃現象,教師想上什么內容就上什么內容,教學目標沒有梯度,教學內容失去銜接性。為了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教師應該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認真研究教材安排的內容,關注每一學段中教學單元之間的聯系以及教學內容的順序,根據需要適時合理調配,真正做到用足教材。可以選擇同一教材分課時集中在同一階段完成,增強學生動作技術練習的銜接性;也可以把2個不同類內容交替設置進行教學,注重調節學生的學習興趣,防止因同一內容學習時間過長而產生厭倦的心理。
二、樹立目標意識,追尋有效教學
教學目標是指在教學活動中期待學生學習所達到的預期境地或結果。目標制訂是否合理將直接影響著教學活動的有效開展,它對教學起著支配、指導的作用,是教與學的出發點和歸宿。它既關乎到教師要教什么、為什么教、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也關乎到學生要學什么、為什么學、學到什么程度、學得怎么樣。教學目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在日常教學中許多教師的備課中目標卻往往只是一種形式,多數只是停留在理論層面,有的僅僅是教師自己的想法,能不能實現無法估計;有的只是照著教案抄一抄,并沒有根據本校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其目的就只是應付上級檢查,教案的可見性、可操作性幾乎為零。
追尋有效教學,教師樹立目標意識已刻不容緩。筆者認為教師在備課中要想制訂出合理、有效的教學目標,需要打破以往的“從始至終”的意識,即開始制訂目標,然后根據目標確定教學方法及策略。不妨采取“以終為始”的設計形式,從學習結果入手進行逆向思考。從通過某些活動,讓學生掌握什么樣的技術、達到什么樣的能力,轉變為先反問自己:本節課或本單元學生應該掌握什么?學生已經掌握了什么?那些地方需要引導?如何確定學生已經達到了預期結果?哪些證據能夠證明(教師要做評估員,設計適合本節課學習內容的評估指標,以便收集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各種證據,用實證的方式來判斷學生是否達到了預期的學習目標)?并思考,如何組織學生開展學習?通過逆向思考,制訂出的教學目標才算是源于教學內容、貼近于學生,這樣的預設目標才是有效的。
如,筆者在執教(水平三)五年級《蹲踞式跳遠》第1課時,特別注重“如何確定學生已經達到了預期結果”這一細節,依此制訂了本節課的技能目標:讓學生參與活動體驗發現問題,開展合作交流自主解決問題,95%以上學生可以掌握踏板的動作要領。上課伊始,通過游戲“障礙跑”(其中用墊子模擬沙坑,給學生活動形成障礙,要求可以踏板跳過墊子,也可以繞過,由于2種情況導致時間上的不同,制造矛盾沖突,引發思考、爭論……)。為達到檢驗效果,在課中還設置了重玩“障礙跑”游戲環節(增加踏板技術要求),把之前純游戲化的教學內容上升到有技術含量的活動體驗,以達到增強趣味性和目標檢測的雙重效果。
三、樹立學生意識,回歸學生本位
課程標準中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要善于引導他們自己學會以自己的經驗去體驗學習,學會自己發現、分析、思考、解決學習中的問題。基于這種新的學生觀,教師應該從新的視角去重新發現學生,努力促使自己的教學行為適應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切不可刻意地把自己的思考強加給學生,更不應該把教學視為學生一味的模仿練習。教師不妨引導學生先做、先會,讓學生在建立理性的認識前,使他們建立更多的感性認識,從而便于促進學生更快地掌握動作的技術。
如,筆者執教(水平二)四年級《前滾翻》一課時,筆者就先讓學生分組去嘗試完成(你認為“前滾翻”該怎么翻,你就怎么做),學生一邊做一邊互相討論動作的方法和要領,然后各組將自己總結的方法和要領說出來并進行匯報表演。有的學生認為完成前滾翻動作的關鍵是“低頭、團身”,也有的學生認為“蹬地”才是最重要的環節……大家各抒己見,眾說紛紜。有的為了說服別人還不時地做動作證明自己的觀點,但最終還是無法統一。最后,學生把“皮球”踢給了筆者,并要求筆者做一個示范。筆者不禁暗喜,因為此時學生正在一步步走進筆者的“圈套”。于是,筆者爽快地答應,并在學生的鼓勵聲中呈現了一個較為規范的示范,贏得了學生們熱烈的掌聲。此時,筆者抓住時機適時地分享了自己完成動作的感受。對“前滾翻”動作要領——“低頭、團身、撐墊、蹬地”4個細節也進行了詳細講解。學生聽了如獲至寶,不少學生似乎有些迫不及待,躍躍欲試。學生帶著疑惑和期待投入到再練習中,體會將更深刻,動作掌握更快。與傳統的教師先示范、講解,再讓學生練習,最后小結的教學模式相比,顯然這種先做后學、先會后學、合作交流的教學方式,更適合小學生的認知規律,學生學起來更有激情、更有情趣、更容易接納和掌握動作要領。
實踐證明,教師在日常備課中除了需要考慮教材的組合外,更應該用大量時間去進行教學準備。思考如何從不同角度講解、示范同一個動作,好比讓學生從不同的門進入一個房間,這時會發現有兩件重要的事情發生:一是教師可以從不同方面更多地理解學生,二是教師可以幫助學生真正了解動作技術,讓學生自己提出不同的看法,從而實現培養學生探究學習的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幫助學生逐步形成學會體育學習和鍛煉的習慣。
四、樹立自省意識,提升教學效果
談起備課許多教師一直錯誤地認為備課就是備教材、備教學方法。其實不然,教師備好自己也是備課中不可或缺的環節。基于體育學科的特殊性,教師示范教學占有一定比例。但由于教師的專業能力不盡相同,有的來自體校或體育教育專業學校,他們專業能力強;有的本身并不是科班出身,他們許多是現學現賣;還有的因年齡增長、傷病等因素,身體素質、運動技能、示范能力都在不斷下降。這些因素都決定了教師本身水平的差距,所以教學中并不能保證每個人的所有示范都能得心應手。因此,根據教學內容在課前備自己就顯得較為必要。
如,筆者在執教《技巧——頭手倒立》一課時,由于這個動作以前經常做,對動作要領早已爛熟于心(先蹲撐,然后頭手撐墊成近似等邊三角形,同時肘關節內收;接著一腿上舉,一腿蹬地,并將兩腿并攏伸直,束腰、夾臀;最后成頭手支撐倒立)。因此,在課前筆者并沒有做太多準備,結果第1次示范就發生了“意外”,由于自己大意,在舉腿時髖關節過于松散,還沒等身體打開就直接翻了過去。筆者尷尬至極,真后悔自己課前沒有提前練習。但此時后悔已晚,筆者硬著頭皮敷衍了幾句,小心翼翼地開始第2次示范準備。筆者開始緊張起來,為了保險起見,暗自地把動作要領重新揣摩了幾遍。第2次示范,雖然雙腿在空中搖晃了幾下,但幸運的是筆者控制住了……
現實教學中,體育教師對教學內容的自身技能準備不足,這一點往往被多數教師所忽視,認為自己是科班出身,完成這些動作簡直就是小菜一碟。案例中筆者課前也有同感。殊不知,隨著教師年齡的增長,體能逐漸退化,運動技能水平已今非昔比,有時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其次,即使是年輕教師也不例外,由于長時間不練習,動作技能也同樣會退化……加之,隨著課程改革的逐步推進,教材內容越來越具有新穎性、要求較以前也明顯提高。如,以往只要求學生了解的運動技能或運動項目——武術、五禽戲、踩高蹺、攀巖、街舞等,現在已被列入必修教材的范圍。面對這些教材中所涉及的動作,明顯具有一定難度,有的動作甚至對廣大體育教師來說都是陌生的。試想,如果不做好課前準備,“眼高手低”現象就會較難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