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柱
【內容摘要】在科學社團活動中靈活運用信息技術,會使很多難解的項目變得容易一些,如可以縮短觀察周期,可以變抽象為具體,可以很好的規避風險,給學生長上一雙千里眼,煉就火眼金睛,大幅度提高學習效率,激發孩子的探索熱情。
【關鍵詞】科學社團 靈活運用 信息技術 探索熱情
我們將信息技術手段靈活運用在科學社團活動中,通過有效的整合建構出一種理想的學習環境,這種環境可以支持真實的情境創設、快速靈活的信息獲取、豐富多樣的交互方式,培養學生進行創造性的自主發現和自主探索,在此基礎上實現一種能充分體現學生主體作用的全新學習方式——例如研究性學習與合作式學習,信息技術手段與該活動的整合,產生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一、合理利用信息技術
合理利用信息技術,使得一些用時多,周期長的觀察項目,在瞬間內完成,比如植物的生長過程,花開花落的過程,天空的云卷云舒,竹竿在陽光下的影子變化等,大多數時候,我們安置好實驗設備后就無所事事,會浪費很多時間;假如能利用信息技術快速播放視頻,關鍵處正常播放,特別難懂地方重復播放,或者慢速播放,這樣可以幫助我們始終保持較高的注意力,同時帶動我們積極快速的思考,通過節省時間提高我們的獲知效率。
二、抽象的知識形象化
由于有些探究點,沒有那么形象、生動、具體。傳統的教學手段似乎比較單調,黑板加粉筆,再加幾幅圖片,學習起來有點枯燥無味,從而直接影響學生探究的積極性。
電,是一種和生活息息相關的物質,然而,又是那么神秘莫測。人不小心會觸電身亡,但是一群群的燕子、麻雀駐足于高壓電線上,卻沒有發生觸電現象。這是為什么呢? 電流是怎樣產生的,它是怎樣流動的?假如只靠老師的講解,學生的肉眼觀察,是遠遠不夠的。我們利用率信息技術,一切都將迎刃而解。清晰地畫面,形象的模擬,巧妙地輔助線,詳盡的解說,讓一些抽象的、肉眼看不到的現象在孩子們面前原形畢露。同理,電磁現象也會由抽象變得直觀。
在制作橋梁一節,我們盡管口干舌燥地給學生描述橋梁的歷史和分類。但是苦于學生年紀小,想象力不豐富,收效甚微。我們可以利用互聯網,利用視頻、圖片快速地展示橋梁的發展史,橋的分類,向學生展示世界上比較有名的橋梁。隨著計算機輔助教學進入課堂,確實給教學帶來了生機和活力,多媒體計算機把語言、聲音、圖像、文字、動畫、音樂等經過處理后,形成一種全新的、圖文并茂的、豐富多彩的形式呈現教學信息,彌補了以往課堂教學中的某些不足,對教學中重點的講解、難點的突破有很大的輔助作用。
當然,對于一些很細小的物品,我們仍然會毫不遲疑的選擇信息技術,讓那些微小世界的居民變得足夠大,以滿足我們研究的需要。
三、巧妙地規避風險
一些易于操作,相對安全的實驗,我們一定要讓學生動手去做。即使實驗室沒有的儀器, 我也會動員學生自己動手廢物利用,自制實驗儀器來做實驗。但是一些危險性比較大,難度太高的實驗怎么辦呢?做吧,太危險;不做吧,又會出現知識空白,滿足不了學生的好奇心。怎么辦?比如氧氣的生成、氫氣的生成和燃燒,電解水等等……仿真實驗,一種不二的選擇,直觀,形象,生動、更重要的是安全。
科學社團是實驗性質的社團,很多發現無不依賴實驗。在目前的興趣活動中,由于沒有經費,而實驗儀器復雜、藥品昂貴,往往不能允許學生自行設計實驗參數、反復調整儀器,這對學生剖析儀器性能和結構、理解實驗的設計思想和方法是很不利的。仿真實驗通過計算機把實驗設備、教學內容、教師指導和學生的操作有機地融合為一體,通過對實驗環境的模擬,加強學生對實驗的物理思想和方法、儀器的結構及原理的理解,并加強對儀器功能和使用方法的訓練,培養設計思考能力和比較判斷能力,可以達到實際實驗難以實現的效果,實現了培養動手能力,學習實驗技能,深化科學知識的目的[1]。
四、給學生長上一雙千里眼,放眼廣袤的宇宙
仰望燦爛的星空,我們會肅然起敬,產生無窮無盡的聯想和想象。從古到今,人們對于宇宙的猜測和探索從來也沒有停止過。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越來越迫切地想了解宇宙的奧秘。孩子們對這些知識特別感興趣,但是,這些知識又是十分抽象的。小學生受認知水平發展的限制,宏觀的空間想象能力有限,在學習這部分內容時難度較大。
比如,我們探索銀河系前,可以先看看紀錄片,讓學生知道銀河系的外形,從地球上看,銀河系像一條帶子; 從宇宙中看,銀河系像一個大鐵餅; 從側面看,銀河系就像一只織布的梭子。知道銀河系的位置,地球屬于太陽系; 太陽系屬于銀河系; 銀河系屬于宇宙空間。
我們可以組織學生觀看“神舟”五號飛船成功發射的紀錄片,回顧中國載人航天史,在歷史與現實結合中,使現實事件有一種歷史縱深感,太空飛船的構造,登月視頻的播放,太空漫步神奇,科幻片的欣賞……無不深深激發學生關注社會,關注時事;激勵學生熱愛科學,追求科學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學習不畏困難,堅持不懈的航天精神。
五、給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適時地帶領學生參觀科普館,讓先進的科技走進學生的視野,并通過科技小組的培訓和豐富多彩的科普活動,使廣大學生在活動中擴展知識、鍛煉技能、增強和發展創造思維能力。培養學生從小愛祖國、愛科學、用科學的優秀品德。
比如,北京市西城區青少年科技館,設有科普活動廳、國防科技展廳、科普錄像廳以及天文觀測臺,進行展教活動。并設有二十多個專項活動教室,開設環境保護、生物、電子制作、計算機、科技英語、航空模型、艦船模型、車輛模型、天文等項科技培訓活動。積極培養青少年的科學意識和動手、創造能力。激發學生們對科學技術的興趣,發展他們的愛好特長,促進他們在德智體各方面全面發展[2]。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只要駕馭好信息技術,我們的科學社團必會碩果累累。
【參考文獻】
[1] 360百科,創建者:cobe1909,創建時間:2012-09-27,最近更新:2017-02-24.
[2] 北京市西城區青少年科技館,創建者:清風梳雨,創建時間:2013-07-23,最近更新:2015-12-13.
【本文系2016年度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依托科學教材高效開展社團活動的策略研究》研究成果。課題立項號:GS[2016]GHB1365】
(作者單位:敦煌市教育局電教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