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芋錦
【內容摘要】2011—2015年上海延續了多年的思辨作文命題思路,贏得了較好的聲譽,這種命題思路的多年強化,對一線教學產生了較大的影響。2015年和2017年全國I卷的作文命題都著意于設置情境,在情境中給定任務,對高考作文命題方向有指導意義。上海高考綜合改革實施之后,作文命題思路做了微調,引導學生關注生活,從近兩年的上海高考命題中我們能夠體會到更多的變化,思辨與生活的結合引起了大家的更多關注。
【關鍵詞】新高考 作文 思辨與生活
交際語境作文寫作中,立意是重中之重。寫作過程中往往議論的架子搭好了,但是論點之間邏輯性不強,論據與論點之間聯系較少,簡單的觀點加事例是通病,這都是立意不明確所導致的。
一、從命題者的角度考慮,題目立意的內涵和外延要體現思辨與生活的結合
2011年以來,上海作文題在思辨方面的確做出了積極地探索,形成了一定的風格。但也出現了重“玄思”的傾向,新高考實施之后,高考作文命題的方向在辯證思維的基礎上介入了生活的情境,呈現出向交際語境作文靠攏的趨勢。2016年的“評價他人的生活”,2017年春考的“關注”、秋考的“預測”,2018年春考的“世界自有其原則”,既調動了學生的思維主動性,又和實際生活有一定關聯度,讓學生有話可說,使得測量更集中于考查學生的思維品質和表達水平。
二、從學生的角度考慮,立意是指導,思辨是行文的根基
學生對題目的思考具體體現在觀點的確立上。很多學生將思辨簡單地理解為“一分為二”,形成一種模式——(**是好的),但……,所以……;(**是好的),但……,所以……;(二者適當結合,)則……。所有的事物都可以這樣討論,比如“小和大”“變與不變”等等,但這樣的討論既無有效的言語交際信息,又無啟迪人思考的實在意義,這是偽思辨。
作文材料中設置了特定的取舍兩難的情境,學生要針對具體的話題進行思考,要著力于解決思想上的困境。假設自己的觀點被別人否定之后,自己應該如何辯駁,在不斷地反駁中將文章推向問題的核心,不能為了思考而思考,落入形而上的套路中。
三、思辨與生活相結合,提升思維品質
1.確立主人翁心態,思考社會現象
高三的學生過了18歲之后就成人了,是一位正式的公民了,但是我們學生的公民意識還沒有完全確立,作文命題如果能從這個方面來引導學生無疑是一種鞭策。2016年的題目“評價他人的生活”,學生發表自己對評價的看法就體現了主人翁心態。學生如能嘗試著做正直、客觀、公正、溫暖的評判者,不人云亦云,不瞎起哄,對社會現象的認識會帶有自己的個性特點。
教師在寫作教學的過程中,要不斷引導學生思考社會現象,不斷強化獨立思考意識,確立主人翁心態,逐漸形成自己的觀點,提升思維品質。
2.培養理性精神,增強社會責任感
近兩年上海高考作文材料中雖然沒有明顯的對立的概念或者情境,但是這種現象本身就有多面性。剛剛結束的2018年春考,作文題目“人們往往為自己的行為找到充足的理由,然而,事情是怎樣,它還是怎樣,世界自有其原則”。學生結合社會中存在的很多現象進行深入思考。
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要體現在字里行間,“趨利避害是人生的一種常見形態,由于內容和方式等的差異,往往會有層次的區別”,學生對于“利和害”的定位就能夠體現他的社會責任感是否強烈。有些同學關注自己的學習、作業、手機等日常生活;有的同學則關注虐童事件、日本留學生江歌案等社會熱點,有的學生也會沉迷于各種八卦信息中。學生如何在這樣的利害亂象中撥開迷霧,看清本質,需要理性的精神,也需要青年的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正義感。
3.塑造健全人格,提升社會參與度
學生對于所給材料的思考能夠體現他的認知水平,學生也可以通過思考這些問題來提高自己的認知水平,以達到健全自身人格,提升社會參與度的目的。高中階段是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學生也在不斷地趨利避害,也在不斷地明白哪些利不能趨,哪些害不能避,這些害就是成長的代價。
2018春考剛剛結束,新高考的作文命題思路也比較明朗了,思辨與生活的結合更加緊密。“世界自有其原則”,透過現象認識本質,遵循“提現象——揭原因——析危害——明途徑——作結論”的思路,把哲學思辨和生活融合在一起,以主人翁的心態,思考社會現象,塑造健全人格,培養理性精神,提升社會參與度,這是高考寫作的應有之義。
【參考文獻】
[1]馮淵.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上海卷考試手冊·詳細解讀·語文[M].北京:中國原子能出版社,2015.
[2]李建生.高中作文:哲學思辨與議論文寫作20課[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6.
(作者單位:上海民辦常青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