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倫柏
【內容摘要】閱讀教學是高中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有效的閱讀教學能夠提升學生的文字理解能力和語言運用能力,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新課改形勢下,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升,成為教師首要的教學任務,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應該積極進行教學效果的優化,采用有效的教學策略,促進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現階段的高中語文課堂閱讀教學質量還有較大的上升空間。基于此,筆者將在文章中針對高中語文閱讀課堂教學優化策略進行研究,以期能夠促進高中生語文閱讀能力的提升。
【關鍵詞】高中語文 閱讀教學 優化策略
引言
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促進了高中語文閱讀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逐步被教師運用于教學活動中。但是,在實際的教學環節中,仍然有較多高中語文教師不具備構建高效閱讀課堂教學的能力,學生在教學活動中表現出興趣缺失、學習積極性不高等問題[1],這些都給高中生學好語文帶來了阻礙。那么,如何才能構建高效的語文閱讀課堂教學呢?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
一、精心設計課堂導入,做好課前準備
課堂導入是重要的教學環節,好的課堂導入,能夠有效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從而達到優化課堂教學效果的目的。具體來說,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開始,應該注重課堂導入方法的靈活選擇和對學生積極性的調動。例如在朱自清《荷塘月色》和李清照《一剪梅》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采用音樂導入法,將同名流行歌曲通過多媒體設備進行播放,同時輔之以視頻、圖片,從而很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此外,教師也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讓學生就對話豐富或者故事性強的課文進行情景表演,從而加深學生的學習體驗,例如在曹禺《雷雨》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前自由結組,進行情景劇的編排,正式上課時,可以讓學生利用課前幾分鐘表演不同的場景,從而活躍課堂教學氣氛,讓學生更直觀地審視作品中的人物,加深對人物的理解,從而達到優化教學效果的目的。在《林教頭風雪山神廟》的課堂閱讀教學之前,可以播放和課文一致的電視劇劇集,讓學生對作品中的人物、情節和環境等有一個初步的感知,從而為高效完成教學目標打下堅實基礎。與此同時,在課堂閱讀教學之前,教師應該閱讀大量的相關資料,并去偽存真、去粗存精,同時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和特點,初步確定教學內容,為課堂閱讀教學做好充分的準備。俗話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對于語文課堂閱讀教學來說,也是非常適用的。
二、 明確教學目標,突出教學重難點
明確的教學目標有利于教學活動的有效開展,重點是否突出,難點是否突破,決定了教學目標達成質量的高低。對于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來說,教學目標的設定,既要兼顧知識教學,又要注重技能傳授,提升高中生的語文素養。此外,為了踐行新課標的教育理念,教師應該在教學活動中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和差異性,建立符合實際的語文課程結構體系和實施機制[2]。例如課文《祝福》,文章主要通過祥林嫂的悲劇故事,揭露封建社會對人性的殘害,深刻揭露了封建文化思想的流弊和余毒。因此,對于《祝福》的教學,我設定了如下的教學目標:(1)掌握運用肖像的描寫、環境描寫刻畫人物的方法以及倒敘手法;(2)掌握文章的基本結構,理解主題;(3)促進學生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的提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是:對不同時期祥林嫂的人物形象進行分析,分析祥林嫂的死因,理解封建禮教和封建迷信的罪惡本質。雖然魯迅的作品和學生之間有一定的隔閡,但在明確了教學目標之后,很好地完成了教學任務。對于李商隱《錦瑟》的教學,我的教學目標是:(1)把握詩歌內容,理解典故的內涵;(2)引導學生反復誦讀,通過把握意象等方式解讀典故;(3)理解李商隱的身世背景,體會詩歌的情感內涵。教學的重難點為:理解詩歌的典故,體會情感,解決詩歌謎題。《錦瑟》是李商隱詩歌中公認的最隱晦難懂的,但在明確了教學目標之后,指向性清晰明了,也很好地完成了對詩歌的解讀。通過對教學目標的明確,語文閱讀課堂教學更加有針對性,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從而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和高效性。
三、積極探索,注重對學生閱讀興趣的激發
興趣是學生達成主動學習行為的重要的內在驅動力,因此,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想要促進學生的主動學習,需要針對學生的興趣特點進行有效的教學策略的應用,使學生能夠在教學活動中主動參與,積極探討。這就需要教師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和閱讀環境,例如在《林黛玉進賈府》的課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將《天上掉下個林妹妹》作為背景音樂進行播放,或者將影視劇片段進行播放,讓學生對人物有了直觀、感性的認識,然后才讓學生進行閱讀,進而提升學生的閱讀代入感,從而更精準的把握人物特點,理解人物情感,提升閱讀的有效性。還可以用成語比賽的方式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如在《廉頗藺相如列傳》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我讓學生在自主閱讀的過程中,找出文中出現的成語,看誰找得又多又快,對優勝者給予一定的獎勵,學生的閱讀興趣被充分地調動了起來,從而高效地完成了課文的課堂閱讀教學。還可以采用讓學生來講授課文相關知識點的方式,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學生都有較強的表現欲望,為了展示出更好的自己,學生會在講授之前做大量的準備:包括對文本的深入解讀,以及如何將所準備的東西充分展現出來等,如在教授杜甫的《蜀相》時,我讓學生自己來講,學生們都躍躍欲試。我要他們都做好準備,將教案交給我評判,然后從中選取前三名來展示,學生的閱讀興趣被充分激發了出來,課堂效果很好。
四、加強閱讀訓練,強化閱讀教學效果
閱讀訓練應該以語言訓練為基本,遵循閱讀教學規律,實現對作品主旨的理解。閱讀訓練不等同于我們常說的題海戰術,教師在組織閱讀訓練活動的過程中,應該依據閱讀內容進行有針對性的閱讀訓練方案的設計[3]。例如,在《拿來主義》的閱讀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針對駁論文的寫作特點,讓學生圍繞教學內容,進行駁論文的寫作。主題可以是教師指定,也可以是學生依據文章內容,自己選取角度。在寫作過程中,學生能夠深切體會駁論文的特點和風格,在理解文章主旨內容的基礎上,還能夠促進自身寫作水平的提高。在《我有一個夢想》的教學過程中,可以讓學生運用比喻手法,仿寫一些排比句,更好地體會演說詞的特點,同時增加寫作的文采。在小說的課堂閱讀教學過程中,在解讀了教材中的課文,學生知道了小說的幾個要素之后,我要求學生在平時看小說時,也要注意聯系小說的要素來進行閱讀,同時建議學生讀整本的書,學生的閱讀能力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五、運用微課,實現對閱讀教學效果的優化
微課資源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的應用,起到了優化教學效果的重要作用。因此,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微課的技術優勢,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從而優化教學效果。以《荷塘月色》的課文教學為例,對于這類寫景特征明顯的文章,教師可以利用微課的優勢,實現對教學情境的營造,呈現出與文章內容有關的景象。教師可以結合“荷塘月色”的主題,進行教學圖片展示,可以輔以同名歌曲作為背景音樂。在初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之后,教師可以利用微課進行教學要點的展示,如作者 “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的原因,通感手法的理解和運用,還有荷葉、荷花、荷香、荷波、荷韻的景色描述等,都可以通過微課達成教學目標。又如《故都的秋》一文,也可以運用微課完成對“秋槐落蕊”“秋蟬殘鳴”等的感受,從而更好地體會故都的秋“清、靜、悲涼”的特點。再如對于辛棄疾《永遇樂·登建康賞心亭》中的五個歷史典故,也可以很好地通過微課來完成解讀。學生在課余時間可以反復觀看微課視頻,直至掌握為止。課堂上的閱讀時間畢竟是非常有限的,所以,通過微課,可以將課堂閱讀教學延伸到課外,給學生更多的時間去理解和體會,從而將閱讀的間接經驗轉變為自己的直接經驗,再將課外所取得的閱讀經驗運用于以后的課堂閱讀,從而實現高效閱讀。
六、巧妙設置懸念,激發學生的閱讀欲望
懸念設置是教師引導學生進行主動學習的主要途徑,符合新課改的教學理念,符合學生的學習能力培養要求。但是,高中語文教師在針對閱讀教學進行懸念設置的過程中,應該深入了解學生的興趣特點,準確把握課堂教學節奏,才能夠實現對教學懸念的合理、巧妙設置。例如在《燭之武退秦師》的課文閱讀教學中,我提了這樣一個問題:“同學們,你們知道‘三十六計嗎?誰知道文章中的故事運用了哪一計?”,學生們在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驅使下,進行了細致的閱讀,展開了激烈的討論,緩解了文言文教學的枯燥感,很好的完成教學目標。再如在教授《竇娥冤》時,我在課前提了這樣一個問題:“竇娥的三樁在現實生活中不可能實現的愿望為什么都應驗了?”并提示學生采用逆推的方式進行理解。通過閱讀教學,學生不但了解了竇娥的悲慘身世,而且對當時的社會也有了大致的印象,進而明白了這樣的安排,不僅寄寓了作者的同情,也符合讀者的審美心理。到達了預期的閱讀效果。
結束語
綜上所述,高中語文閱讀教學對于高中生綜合能力的提升,具有積極意義,但是,現階段的高中語文閱讀教學還沒有充分發揮其作用,高中語文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應該對有效的閱讀教學策略展開研究和應用,為高中語文閱讀教學質量的提升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王穎.試論高中語文個性化閱讀教學的有效策略[J].中國小學語文教學論壇,2014,23(6):53-54.
[2]李曉峰.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增強學生體驗的探索[J].成功教育,2012, 12 (7):25-26.
[3]左洪敏.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癥結與對策[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1,11,(6):12-13.
(作者單位:肇慶鼎湖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