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淳風

如果這個世界沒有酒,將會怎樣?
李白會說,月亮就是一個發光的圓盤,它不會從天上走下來,坐在花間和詩人對飲,當然,也就沒有好詩。
蘇軾會說,小舟就是小舟,即便搖到赤壁之下,看著萬頃茫然,也不能馮虛御風、遺世獨立,縱然飛櫓疾馳,亦無江海可寄余生。
古龍會說,飯館是待不下去的,那本應是飲酒的地方,天涯本在腳下,因為人就在天涯,但離開了酒,從此再無天涯。
酒通向人的靈魂,它讓頭腦的運轉得到一種意義和美感的支持,它讓渺小的身體獲得一種來自天地的力量,讓那些已經離開的親人愛人,還在同一個時空里和我們冥冥相應。
所以,一種稱得上好酒的酒,必須有能夠和社會倫理合拍的精神,以及和藝術創造一樣的美感。
習酒就是這樣一種好酒。
赤水河過川滇,入黔北,其勢漸滔滔。
歲入端陽,則水赤如血,正應了醬香美酒的一句口訣:水為酒之血。
黃金坪,習酒鎮,山高坡陡,籠絡住一個復雜萬端的微生物世界。赤水河行經此處,抬頭望一望群山,喃喃自語“真是個造物的勝境”,就留下來一部分水,參與一場造化的因緣。
糯小紅粱,被重陽節前后的秋意染得通體泛紅。它知道,一曲聽不見的交響樂就要在天地間奏響。
去年端午已經完成制作,在倉庫里安安靜靜地發酵了一年的曲塊,已經摩拳擦掌,要參與一場風云際會的交融。它似乎已經等不及,要讓世人盡快嘗到它一年來收集的味道。
但還必須忍耐,從原料到美酒,來日方長。
兩次投糧、九次蒸煮、八次發酵、七次取酒,“2987”的定律,在習酒鎮上,連個孩子都能倒背如流。
中國釀造醬香型白酒最頂尖的工匠,將會給高粱、麥曲、河水和微生物,安排一場最驚艷的相遇與纏綿。
整整一年中,純凈的酒液7次在高溫的洗禮和瘦身下,緩緩流出;再經過至少5年陳化,在天地間呼吸吐納;然后在調酒師神奇的指掌拿捏下,和不同年份的老酒、調味酒以精確的比例混合,時光的藝術創造過程才算完成。
習酒·窖藏1988,一杯入喉,就像聽到一個蒼勁的嗓音,對視著一雙深邃的眼眸,感受到一種時間和修為賜予的完人魅力,曠世蒼涼,卻又溫潤如玉。
最美的習酒,是古稀的圣人,從心所欲而不逾矩。
倫理從這里生發。
對于現代化大生產而言,一年的生產周期,五年的儲藏陳化,實在是效率有欠。能不能把它縮短,讓它產量更高,讓投資更輕易地獲得回報?可以的,只不過,那時你遇見的就不再是完人之魅力,而是個浪蕩、無禮、言行粗鄙的小潑皮,他能讓你眉頭緊皺,頭痛欲裂,癱軟不起。
歷史已經證明,在醬香白酒領域,所有的投機取巧者,最終都將遭到市場和社會無情的懲罰,化作隨赤水河輕漂而去的一灘浮沫。
酒中無濁念。幾乎在每一種文明里,酒都被理解為最純凈的液體,因此它被用來敬神。
中國人尊敬自然,追憶祖先,崇拜賢人,愛慕民族的文化英雄,皆以奉酒。酒是我們用來和這一切發生時空聯絡、產生情感共鳴、串連起人的本質力量的承載物,這條線索縱貫數千年,難道還不值得一年的勤勉和五年的等待么?
超過一甲子歷史里,風云跌宕,習酒人從中提煉出自身的品質倫理體系,其核心一言以蔽之,即人本主義。“天生萬物,唯人為貴。”
人的精神情感之升華,需要最好品質的酒。僅僅為了這一點,習酒人也可以等。
習酒人做的不僅僅是酒,而是一種讓人在忙碌的工業世界里,能夠超脫異化的環境,愜意地回歸到人本身的媒介。
他們常常會想,當賣出去一瓶酒,它最終的歸宿是怎樣的一種情境?三兩好友,四五親朋?金榜題名,洞房花燭?人逢喜事精神爽,還是問君能有幾多愁?
無論是哪一種,人們需要的都是品質值得信任的酒,惟其如此才能增進情感,強化倫理。
從這個意義上說,酒的品質之重要,在于它能在觥籌交錯之間,忠實地守護著種種情境下最寶貴的部分—人。一壺好酒,內蘊著人本精神。
好酒來之不易,是人與神之間的美妙合作。這種合作也許存在一種至善境界,但我們永遠無法抵達,只能無限趨近。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心向往之”,這是儒家文化對理想人格的追尋態度,某種程度上也反映著習酒人60余年篳路藍縷的精神歷程。
超過一甲子歷史里,風云跌宕,習酒人從中提煉出自身的品質倫理體系,其核心一言以蔽之,即人本主義。“天生萬物,唯人為貴。”
君子之品,自在無聲。
明朝萬歷年間,當意大利耶穌會士羅明堅把西方油畫帶進中國時,中國精英認為油畫并不美。
東西美學的一個重要差異在于,西方強調技法上的科學性,而中國則注重情感的表達和意境的塑造。
在中國人看來,畫不是對事物的還原,而是對現實的超越,它應該是意猶未盡、充滿想象、甚至應該帶點神秘主義的。
這種差異,不僅僅存在于藝術領域,事實上滲透在哲學、倫理、器物、工業等方方面面。
對于酒,道理也是一樣。
伏特加在中國善飲者的眼中,就是酒精;威士忌為什么要用來勾調雞尾酒,因為它“難喝”。或許這也是一種“東方偏見”,僅僅是審美價值之爭,而不是一個科學問題,但我們可以借此一窺酒身上所承載的東方美學。
怎樣的酒才是好酒?一位酒中高賢說,好酒入口是圓形的,不好的酒,形狀不規則,有很多刺。這就是東方審美,中國人不會說,好酒應該是酒精比例多少、水的比例多少、吡嗪類物質最大含量多少……
“圓形的”,充滿想象空間。
但這還不夠,因為它涉及的只是口感。
在習酒公司總經理鐘方達看來,他所致力于釀造的醬香習酒,品質之美不是孤立的,而是與整個社會文化和道德秩序相聯系。
釀造過程中當然會使用科學手段,比如對酒的成分進行越來越精密的分析,通過技術手段把對人體有害的物質最大限度地去除等。但醬香型白酒中的微量成分種類數以千計,儀器至今無法把握其復雜的香味來源。

因此,“始終還是人在主導,用味蕾來做最根本的評價。”
鐘方達說,這就是為什么習酒人始終有一種對傳統工藝的癡戀情結,因為傳統工藝中包含的經驗主義魅力,本身就有一種人文的美—這是人類動用最本能的心靈體驗和有限理性去認知自然的淳樸方式。
醬香型白酒作為中國白酒的重要流派,在幾千年發展、演進過程中,一切理性、感性的要素不斷沖突、妥協、融合,最后達致一種平衡。“我們認為這種平衡就是醬酒美學。”
事實上,不懂中國白酒的外國人,是無法理解中國的酒香的。
中國酒的香氣,既不是化學合成之香,也不是自然存在之香,而是一種半人為半自然的養成之香,這種香味之所以讓人沉醉,很大程度上來自于其和諧的融合。
深層一點說,這是一種“社會之香”,中庸,協調,寄托著中國人的社會愿景和對道德秩序的期待,它是養成的,天地人參合修煉而來,就像“浩然之氣”。
在中國古典文化里,有一個字可以極其貼切地描述茅臺、習酒所代表的經典醬香—“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這正是中國傳統美學的真正精髓所在,生活之美不在奢侈,而在于人的精神與自然秩序、道德秩序之間有多大的契合度。
放到藝術領域也是一樣,一幅中國畫,只有黑白二色,而且留白諸多,筆法寫意,甚至有一點極簡主義,但最重要的是畫里透出怎樣的精神意境。
所以鐘方達、曾凡君等“資深”的習酒人、中國白酒界的頂尖人物都旗幟鮮明地強調飲酒的情境:“我們主張飲酒要營造一種情調、一種浪漫、一種詩意,倡導一種文明、尊貴、典雅的飲酒文化,讓酒成為讓精神愉悅的良友。”
這句話里含義深刻。它指出,飲酒是一種人和社會、和宇宙的精神交流,而不是身體欲望的簡單放縱,這一點非常重要。如果飲酒僅僅是一種撒歡尋樂之道,那么對好酒其實是一種褻瀆,人必須能夠控制自身,酒才能起到催化情懷的作用。
而克己復禮,正是中國哲學追尋和諧之美的重要途徑,也是中國文明自我超越性的來源之一。
想到洋酒,就會想起燕尾服、晚禮服、圓舞曲,或者燈紅酒綠、醉倒街頭;而想起中國白酒,聯想對象往往是詩歌,是俠士;是奮筆疾書,是挑燈拭劍;是云生大海,是月上柳梢。
今天我們的生活中,激發詩性與本性的場景已經越來越少,但如果能清晰理解習酒這類傳統中國美酒所包含的人文美學,則閑暇之時小酌一杯,一切動人的情感都如在眼前。
東方習酒,真意在此。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這是劉備的一句話,早已成為人生格言,代代相傳。
不過對這句話,人們大多理解為小處行善,就可以有利天下,甚至把它教條化為“日行一善”這種形式主義雞湯。
如此理解,辜負前人。這句話后面還緊跟著八個字:“惟德惟賢,能服于人。”也就是說,拒絕小惡,擁抱小善,其格局在于德和賢,德是用來垂范天下、賢是用來服務天下的。
如果沒有胸懷天下的格局,那么小善能起的作用是非常有限,更大的作用可能集中在形成自我認可上。給一個街邊的乞丐丟幾個硬幣固然是義之體現,但如果把它理解為完整的善,則顯得太廉價了。
習酒的一代代領導者,很少對外談及他們的情懷擔當,但在企業內部,有格局的大善,是一直被不斷強調的。
習酒前輩、“美酒王子”陳星國一身白衣、風度翩翩,他親近員工,關愛周邊百姓,擁有強大的個人魅力。看到前來酒廠購買酒糟的農婦衣衫襤褸,他曾動情立誓:“總有一天,我要讓他們穿金戴銀。”
斯人已去,但精神永存。習酒后來的領導者們同樣要求習酒人要像君子一樣充滿濟世情懷,有“天下”擔當,崇仰真正的大善。

作為核心價值觀的表現和內化,習酒構筑起了以“仁愛”為中心的品質倫理體系,作為支撐這家櫛風沐雨的國有企業繼續行穩致遠的精神立柱。
一則要牢記造福一方的企業使命。沒有酒,就沒有這個地方的一切,把酒做好,是善之根本。對于黔北山區而言,一家成功的酒廠,就是周圍百里的人們的衣食之源,圍繞著酒所形成的從原料、包裝到物流、生活服務業的整個產業生態,供養著一方百姓,而酒廠創造的稅收,則讓當地政府有能力去為老百姓辦更多的實事。
二則要有“兼濟天下”的理想抱負。這就要求他們不但要以干好事業來間接輻射周邊生活,還要主動擴展善的邊界,去直接幫助更多的人。總投入已接近1億元的“習酒·我的大學”助學項目,就是這一抱負有代表性的實現途徑之一,至今已有超過20000名貧困學子得到資助進入大學。
品質信念、醬酒美學和企業責任融會貫通,習酒核心價值觀的表述形式就水到渠成了:“崇道務本,敬商愛人。”
其中的每一個概念,都浸透著傳統中國的倫理精華—“仁愛”。
作為核心價值觀的表現和內化,習酒構筑起了以“仁愛”為中心的品質倫理體系,作為支撐這家櫛風沐雨的國有企業繼續行穩致遠的精神立柱。
“德不孤,必有鄰。”習酒之鄰,就是那些熱愛著這一東方美酒中蘊含的理想、血性和責任味道的日益龐大的消費者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