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博
【摘 要】20世紀的藝術是 “多元化”的創新,充滿無限變革和對傳統音樂的對峙。標新立異、風格多變、個性突出成為20世紀藝術的代名詞。藝術家們的創作不僅僅只是其情感的沖動,而是與哲學、科學、經濟、戰爭、宗教等一起反映了這個時代的精神和認知方式。在西方音樂歷史中,宗教因素占據絕對主導地位,宗教與音樂始終緊密結合,在信仰最為深重的20世紀,仍有許多作曲家在創作時將宗教信仰作為精神支柱,表達出對人類命運的關切以及內心的信仰和虔誠,勛伯格正是其中一位。
【關鍵詞】勛伯格;宗教信仰;音樂
中圖分類號:J60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8)12-0075-01
藝術作品都是時代的產兒,往往也是時代情感的源泉,每個文化時期都產生其自身的藝術,不可重復。一味墨守成規,充其量只能產生藝術的死胎。
——《藝術中的精神》
阿諾爾德·勛伯格(1874-1951),是美籍奧地利作曲家、音樂教育家和音樂理論家,也是20世紀著名的現代音樂作曲家之一,“表現主義”樂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音樂不僅在20世紀西方新音樂大潮中掀起了巨浪,而且也被世界所矚目。
勛伯格1874年出生在一個猶太人家庭,猶太人相信自己是神的“特選子民”,但從公元前198年以后,猶太教因戰爭、其他宗教的迫害,多次歷經毀滅性的災難,此后的二千多年里,猶太教被迫流亡世界各地,成了“沒有祖國的人”,語言、文字已經分化,只能靠統一的宗教維系其單一的民族性,由于這種特殊的歷史原因,決定了猶太教在猶太民族中的地位。
對于一個當時還是孩子的勛伯格來講,對猶太教的認識只是懵懂的初級感知,從出生后8天的割禮、5歲起要終身學習《律法書》等各種宗教活動開始,一切都是無選擇的服從宗教的安排。猶太人從小就教育孩子,學習僅是一種模仿,無需任何的創新,但是這些宗教因子卻潛移默化影響著勛伯格,他早期的音樂創作只是單純延續發揚了瓦格納精神(半音化和弦的進行)。
早在17世紀,德意志帝國的摩西·門德爾松擔任了“猶太啟蒙運動”的先驅,解放后的猶太人首當其沖面臨如何適應主國的社會、文化環境等問題。20世紀先后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尤其是基督教對猶太人的迫害,引起猶太人更多的緊張、不安等情緒,影響到了生活的各個方面,作為猶太裔的勛伯格在這樣動蕩不安的環境下,必須尋求另一種穩定的精神依靠和支柱。
1898年,勛伯格正式阪依基督教。1909年至1912年期間,勛伯格尋找更加復雜的調式,導致于調性的模糊和消失,進入了無調性時期。盡管這個時期的作品社會爭議頗多,但他所表現出來的是敢于突破傳統、打破常規的創新精神, 正如勛伯格自己所說;“藝術家并不創作其他人認為是美的那樣的作品,只是創作他內心深處強烈的沖動迫使他不得不創作的作品。”
《月迷皮埃羅》創作于1912年,是一部令世界震驚的里程碑式的名作。與其說勛伯格是在表現皮埃羅的內心特征,不如說是自己對社會混亂、宗教矛盾感到不滿的產物,是一種強烈、夸張、變形的藝術。從作品表現內容上也不難推斷出勛伯格的心理活動。勛伯格是將基督教作為動蕩社會環境中的精神支柱,然而勛伯格內心也是充滿著矛盾與懷疑,一邊是融入新的宗教生活與人文生活,一邊是周圍環境對自己的排斥,勛伯格的民族意識也是在遭受反猶浪潮中悄然被喚醒,勛伯格采用了怪異的半說半唱的“朗誦唱”手法,成功地刻畫了一個迷亂的自我形象。
在勛伯格思想回歸及正式阪依猶太教期間,不僅進入了創作巔峰,十二音體系作曲技法也在他的許多作品中體現,其宗教的信仰也在作品中有明確體現。《摩西于亞倫》(1930-1932)是勛伯完全格采用十二音創作的歌劇,此時正是猶太民族遭受有史以來最為沉重的災難。美國音樂學家戈爾德施泰在一部名為《重塑摩西》的著作中,將勛伯格視為20世紀的摩西,帶領猶太人在歐洲曠野中尋找上帝應許之地。1933年,希特勒上臺,納粹將“現代藝術”定義為“墮落的藝術”,反猶浪潮日漸猖獗,勛伯格因猶太裔身份被解雇,結束了德國、維也納兩地的教學,勛伯格再次成為“沒有祖國的人”,不得不被迫移居美國,后入美國籍。在1933年至1951年的創作中,猶太教信仰始終占據著重要地位,基督觀念也時而體現。
“藝術作品都是時代的產兒,往往也是時代情感的源泉。”勛伯格作為20世紀著名的現代音樂作曲家之一,將本人特殊的宗教經歷和生活經驗融入到時代的浪潮之中,創作了既具有濃厚個人色彩的宗教音樂,又反映了他所處時代一個集體的心聲,宗教音樂是人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個層面,尤其在西方音樂發展史中,在勛伯格個人音樂的創作中占據了重要的地位,這種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的音樂是勛伯格音樂非常重要的一個特點,也是他個人心靈體驗在音樂中的集中反映,可以說宗教信仰對勛伯格音樂有著重要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