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長波 宋義明
摘要:青年是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最先反映者,其中大學生作為青年知識分子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軍。思想政治教育者通過一定的方式將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滲透給當代大學生,受教育者在積極接受和吸納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內容后,內化為自己的思想內涵,再通過一定的行為方式表現出來。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進入新階段,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取向逐漸成為社會氣候的“晴雨表”,充分認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2方面價值以及3層次實現途徑,把握好“2+3”模式,加強新時期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引領不僅是學校推進素質教育發展的實踐要求,也是新時代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時代要求。
關鍵詞:大學生;個體性價值;社會性價值;前提條件;實現途徑;2+3模式
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人們精神層面的價值觀引領,自始至終都貫穿在人類社會的發展中。從其體現的個體性價值以及政治、經濟、文化、生態等社會性價值在教育主體與客體相互作用的前提條件下,通過符合思想政治教育過程規律的實現途徑來影響著人類歷史的進程。通過對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探究,挖掘它基于功能而為社會所賦予的存在的合理性和社會認同。讓思想政治教育的個體價值和社會價值受到社會的廣泛認可,逐步削弱或消除人們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全能論”和“無用論”的誤解。
一、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內涵
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內涵是了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內涵的前提和基礎。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種社會實踐活動,用一定的政治觀念、道德準則和行為規范,對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施加影響,使他們形成符合一定社會或一定階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
西南大學著名學者羅紅鐵教授認為:“思想政治教育價值,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以自身屬性滿足主體需要和主體需要被客體滿足的效益關系。”在我看來,思想政治教育是否有價值就在于思想政治教育是否能夠滿足主體的需求和實現主體的利益,即思想政治教育滿足社會和人的需要成為現實。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是基于功能而為社會所賦予的一種存在的合理性和社會認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價值是大學生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在積極接受和吸納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內容,將其內化為自己的思想內涵后所表現出來的一定行為方式滿足其他主體的需求以及利益。
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雙重性解讀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是思想政治教育對受教育者和社會生活所能發揮的積極的作用或影響,滿足主體的需求以及實現主體的利益。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主體有兩個:一是社會主體,一是個體主體。所以,關于新時期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探究,從其主要體現在個體性價值即對教育對象個體產生的影響和社會性價值即從政治、經濟、文化、生態等方面對社會發展產生的影響兩個不同的層面進行剖析。
(一)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個體性價值
馬斯洛著名需求層次理論把人的需求按較低層次到較高層次分成生理、安全、社會、尊重和自我實現需求五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在于滿足大學生適應社會生活的需要以及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要,最后促進大學生個性自由全面的發展,相應呈現出個體生存功能、發展、享用功能的層次性變化。
1、適應社會生活的個體生存功能
自始至終,生存的需要是人類所有物質生產活動和精神文明活動的第一前提。思想政治教育引導人類個體遵循客觀規律,服從生存法則以便獲得更好的生存狀態。大學生群體也不例外,滿足大學生的生理和安全需求,處理好人際關系,學好基本課程,從大學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學會如何滿足自己的生存,以提高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以此為基礎才能保障其精神文化以及個性自由的全面發展。
2、滿足精神文化需求的個體發展功能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前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大學生作為人民的一份子,也有對美好生活需要的向往和權利。在學好基礎課程基礎上,培養自己喜歡的興趣,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鍛煉交往、從業等技能,提高自身素質和修養,以滿足當代大學生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3、個性自由全面發展的個體享用功能
每個學生都是個性與差異的人,都具有其獨特性。思想政治教育使當代大學生的人格健全,自我完善,促進其個性自由全面發展。使每個大學生個體實現其某種需要和愿望,得到他人和社會的尊重,自我價值的實現,得到公眾的肯定或贊揚,并從中體驗精神上的滿足、快樂和幸福,從而獲得精神上的享受。在“雙一流”高校的建設進程中,正確認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這一功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性價值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性價值在于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后并產生一定的反應,而且該反應對于維護社會穩定和諧,促進社會經濟健康穩定可持續發展,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繁榮昌盛,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作用
1、維護社會穩定和諧的政治功能
在任何階級社會中,統治階級都要先維護社會穩定,只有社會穩定才會實現社會政治發展。對于每一個國家來說,只有社會政治發展,才有社會的經濟文化以及生態發展。統治階級要使自己的思想在社會思想領域占據并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就必須加強對社會成員的思想政治教育,傳導主導意識形態。目前我國正處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關鍵時期,社會政治發展顯得尤其重要,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鮮明的階級立場,明確的政治方向,在推動社會政治發展的過程中發揮著極大的作用。新時期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向大學生傳播馬克思主義政治意識和政治觀點,使大學生積極學習十九大報告內容和思想,始終保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增強大學生的民主意識和法制觀念,讓大學生學會用社會主義的政治規范,政治觀念,政治理想和價值標準來衡量和約束自己的行為,用較高的政治素養,引導其政治行為,從而更好的參與政治生活,維護社會穩定。
2、促進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功能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向大學生宣傳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正確方向。我國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經濟功能,首先表現在使當代大學生堅持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要以馬克思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指導方向,堅持公有制為主體的經濟制度沿著社會主義方向發展的路線方針政策。其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推廣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精神動力。我國始終堅持以人才促進創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使學生認識到掌握科學技術的重要意義,通過提高勞動者思想道德素質、運用科學的理論和方法,指導大學生的實踐活動,調動,激發大學生的生產積極性和創造性,將知識運用到社會生產中,實現勞動力和科學知識的再生產,實現科技創新,進而促進生產力更好更快的發展,經濟健康穩定可持續發展。
3、推動文化繁榮昌盛的文化功能
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具有高度的民族凝聚力和精神感召力,外來文化也有諸多優秀成分。傳播交流是一種雙向互動的過程,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根據一定社會需要和思想政治教育規律,不斷吸取各優良文化中的營養,批判繼承傳統文化,吸收借鑒外來文化。有選擇的加以傳播,使其符合我國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符合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發展要求。
運用各種文化載體,通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力傳播社會主義文化,使大學生在學習社會主義文化的過程中,感受其科學性和先進性。同時運用思想政治教育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大學生人才,有力地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的完善和創新。在發展文化的過程中,堅持思想政治教育“生命線”優勢,將社會主義的政治觀念和政治意識逐漸滲透給大學生,潛移默化的接受并內化為自己的社會主義政治思想內涵,用社會主義的思維方式規范自己的思想和行為,符合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要求。
4、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生態功能
在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期,生態文明建設也面臨越來越大的挑戰。首先,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加強大學生的生態文明教育,宣傳生態環保知識,提高生態保護意識和責任感。其次,加強相關生態法規約束,發揮法律的規范能力,并提倡低碳生活方式。在活動行為領域引導當代大學生選擇低碳生活方式,遵循生態法規,調控生態行為。促使大學生的行為與生態保護相同步、與生態發展相協調,自覺做環境的保衛者、資源的節約者及生態和諧的促進者,以實際行動推動生態文明的建設,助力“美麗中國”早日實現。
三、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前提條件和實現途徑
(一)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前提條件。
在探究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實現途徑之前必然先考慮其實現的前提條件。對于條件的分類我們可以從“人”的條件、“物”的條件來分析,也可以從內在條件、外在條件和中介條件方面來理解。[1]歸其分類,可以看作是主客體通過“灌輸”、“吸收”、“內化”、“實踐”等方式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實現“潛在”向“顯性”的轉化,從而達到實現的目的。就客體而言就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實現的外在條件和中介條件不但包括其存在的合理性,滿足人和社會的需要,還包括價值實現的手段以及實踐的方式等中介。就主體而言就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實現的內在條件,教師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灌輸”,進行思想引導,而學生積極接受和吸收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內容,并內化為自己的思想內涵,再通過一定的行為方式表現出來。發揮教師和大學生的積極主動性與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客觀性相結合,以便更好地研究及實現其價值。
(二)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實現途徑。
1、加強理論課知識“灌輸”,正確認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價值
列寧將“灌輸”一詞引入思想政治教育領域,明確指出“工人階級本來也不可能有社會民主主義的意識。這種意識只能從外面灌輸進去,各國的歷史都證明:工人階級單靠自己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聯主義的意識。”[2]對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實現是教育者在室內課堂通過理論公開講課,包括思政課、思修,主題班會,校園文化活動等方式向大學生“灌輸”社會主導意識形態和思想,并使大學生接受和內化。
2、以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導轉變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大學生始終對新事物保持著高度的敏銳感,對自己認為正確的欣然接受,又對傳統的填鴨式教育卻保持著逆反心理。然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導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個重要的層面,可促使新時期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的更仔細、更全面、更有效。[3]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通過普遍開展教育活動,使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有積極的認識,心理素質逐步提高。教師要運用系統論的觀點指導教育工作,根據不同學生的不同需要,開展多種形式的教育和輔導,提高他們的心理健康水平。充分了解學生的個別差異,建立心理檔案,區別對待不同學生,靈活采取不同方法手段和技術進行思想政治教育。
3、通過“第二課堂”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效果
打破傳統課堂教學模式,開通“第二課堂”。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實現是將理論轉變為實踐的過程,所以實踐活動是實現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根本途徑。積極拓寬大學生的社會實踐領域,有計劃、有組織地創新社會實踐內容,使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形式多樣化。充分利用社會調研、科技發明、志愿服務等第二課堂,增強大學生社會實踐能力和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效果,推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隱性價值向顯性價值的轉化。
毛澤東指出:“青年比成年人更需要學習,要學會成年人已經學會了的許多東西”[4]新時期更應加強大學階段的思想政治教育,使新時期的大學生擁有積極健康向上的思想品德和素質。我國正處在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期,大學生越來越成為社會的思想引領者,加強當代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顯得尤為必要。研究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2+3”模式,挖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個體性和社會性2方面價值以及3層次實現途徑,發揮其積極作用,促進個人和社會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許丹,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實現研究綜述,科技導刊,2016.06(上)第80頁。
[2]《列寧選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7頁。
[3]黃芳,試論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點,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10第31卷第10期。
[4]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