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對湖南民族職業學院內地西藏班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的非智力因素問卷調查發現,藏生的數學學習受興趣動機、情緒情感、意志品質等非智力因素影響顯著;建議內地西藏班教師在實施數學教學中應加強跨文化視角下內地西藏班數學教學的理論與實踐研究.
關鍵詞:內地西藏班;非智力因素;數學學習;影響
一、問題的提出
湖南民族職業學院自上個世紀九十年代開始成建制招收內地西藏班,辦班20多年來,已累計為西藏自治區培養小學和幼兒園教師2000多人。由于西藏地域、語言、習俗等關系逐漸自然形成的局部文化體系與內地存在差異,內地西藏班學生有著自己相對獨特的個性心理、認知結構以及學習行為和習慣,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內地西藏班學生的非智力因素發展呈現出一定的特殊性,這些非智力因素與學生的數學能力發展存在較大的相關性。
二、調查方法
(一)問卷調查
本研究以湖南民族職業學院成建制6個內地西藏班學生為調查對象,共發放問卷240份,回收有效問卷233份,有效問卷占比97%,其中一年級新生96份,二年級75份,三年級62份。2017年,湖南名族職業學院內地西藏學生總計約為450人左右,本次問卷調查樣本占總體的51.8%,能有效地代表湖南民族職業學院的總體情況。
(二)問卷的編制
本研究按照三個維度設計,分別對應非智力因素調查問卷的動機興趣、情緒情感、意志品質,重點測量學生的學習興趣、成就動機、學習熱情、情緒穩定性、考試焦慮、自律性、學習計劃與策略等。每個維度設計若干個測量項目問題,每個問題備選答案按照A C有一定的關聯程度排列,并賦予一定的分值便于EXCEL軟件統計。
三、調查結果與分析
(一)調查結果
1.學習動機與興趣
調查表明,內地西藏學生大部分對數學學習的興趣不濃,部分學生學習熱情不高,學習缺乏明確的動機。在問“你喜歡數學嗎”時,只有20.8%的學生回答“喜歡”,66.4%的學生回答“一般”,12.8%的學生回答“不喜歡”;在問“你平時喜歡看與數學相關的課外書嗎”時,只有15.2%的學生回答“喜歡”,72.6%的學生回答“一般”,12.2%的學生明確表示“不喜歡”;在回答“面對數學難題你會怎么做”時,19.8%的學生回答“努力解決”,52.9%的學生回答“稍作思考”,27.3%的學生回答“放棄”。
2.學習情緒
內地西藏班學生在數學學習中部分表現出消極、焦慮、畏懼甚至厭學情緒。在回答“你害怕數學老師提問嗎”時,31.7%的學生回答“不害怕”,44.2%的學生回答“無所謂”,而34.1%的學生則明確表示“害怕”;在回答“上數學課你會無精打采嗎”問題時,27.6%的學生回答“是的”,51.3%的學生回答“偶爾會”,只有21.1%的學生明確表示“不會”。
3.學習意志品質
調查表明,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內地西藏學生學習的自律性和有恒性表現相對較好。在回答“沒有老師的監督你也會坐下來學習嗎”時,71.8%的學生明確表示“能夠”,19.3的學生回答“偶爾是”,只有8.9%的同學回答“從不”;在回答“課堂上你會因為錯過老師的講解而著急嗎”問題時,64.4%的學生明確表示“是的”,23.2%的學生回答“偶爾是”,回答“從不”的學生只有12.4%。
(二)原因分析
1.文化因素
德國的恩斯特·卡西爾(ErnstCassirer)曾指出,教育是一種文化化的過程,無論是教育目的的產生、教育制度的制定、教育計劃的實施都離不開一定的文化背景 。參與影響內地西藏班學生數學學習的諸多非智力因素,不可避免的受到不同文化因素的影響,這些文化因素主要包括如下三個方面:
一是語言文字。在跨文化交流過程中,語言文字具有強大的“慣性”,這種“慣性”對學生的數學學習會造成一種無形的障礙。在內地西藏班教育教學中,教師普遍使用的自然語言是國家通用語言(普通話和規范漢字),教師對數學術語的表述,也是采用用符號語言和自然語言相結合的方式,而藏生的母語是藏語,這就使得學生在課堂中必須自行進行語言文字的“切換”,這種反復的“切換”無疑會導致學生焦慮、厭倦等情緒的產生 。
二是生活方式差異。藏民族主要生活青藏高原地區,一直以來以傳統畜牧業為主要生產部門,比較習慣閑適隨性的生活,這種生活習性對于 “效率優先”、 “緊張有序”、“嚴密嚴謹”的數學學習而言顯然是有“沖突”的。同時,藏民族深受傳統佛教思想影響,凡事習慣于“聽”,習慣“隨遇而安”,學生整體心態平和,追求平安,崇尚穩定,知足常樂,因而學生數學學習的興趣、熱情和好勝心并不強。
三是思維方式.。藏族的傳統文化強調整體、統一,表現在方法論上,就是強調直覺性、形象性、重視直觀經驗對事物的認識,對問題的闡述多依靠比喻、象征、聯想、類推的方法,在思維方式上表現出重整體、重形象、重直覺的偏好 。
2.教師因素
開設內地西藏班的學校大都是內地辦學基礎較好、師資水平整體較高的學校,但同時我們也要看到:一方面,從事內地西藏班數學教學的教師,多數在“應試教育”背景下成長,被選調到西藏班教學之前都是被學院公認的“好老師”,基本都經歷了較長的漢族班教學過程并且具備了較為豐富的漢族班教學理論與實踐經驗,但這些理論和經驗多數是基于漢族班教學而形成的,也有很多方面不適合內地西藏班學生。
四、建議
根據以上調查結果及分析,本研究建議如下:
1.加強跨文化視角下內地西藏班數學教學的理論與實踐研究
內地西藏班教育教學屬于較為典型的跨文化教育。各校應該充分利用辦學資源,積極參與數學跨文化教育研究的理論與實踐。湖南民族職業學院是湖南省教育科學民族教育研究基地,開辦內地西藏班20多年來,在內地西藏班教育教學方面總結了一些理論成果,但成果的轉化和應用還需進一步加強。
2.了解和熟悉藏民族文化
從事內地西藏班數學教學的教師,不僅需要具備較強的教育理論和教學實踐能力,同時也需要了解和熟悉藏區社會經濟發展和藏民族文化,特別是要了解和熟悉藏生的個性心理特征,要注重從非智力因素層面引導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著重培養學生在數學學習中良好的個性品質。
3.教師隊伍應相對穩定
內地西藏班的數學教師需要更多地了解西藏的人文知識,需要更深入地了解藏生個性心理特征,這些都需要一定的時間積累,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內地西藏班的教師隊伍不宜經常性更迭,而應該盡量穩定。
參考文獻:
[1]宋曉雅. 基于卡西爾《人論》的教育學思考[J]. 陜西學前師范學院學報, 2016, 32(2):10-13.
[2]段志勇.跨文化教育視角下內地西藏班數學教學原則研究[J]. 陜西學前師范學院學報, 2017(8).
[3]李梅. 內地西藏班跨文化教育中的文化障礙探析[J]. 內蒙古師大學報(哲社漢文版), 2015(4):156-159.
作者簡介:段志勇(1974-),男,湖南岳陽人,湖南民族職業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數學學科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