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媒體時代的到來,改變了人們的交流方式。從2011年微信的產生,到現在為止僅僅不過七年的時間,微信的使用群體數量卻不斷增加。中學生是微信使用群體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通過微信進行溝通交流、接收信息、發表言論,作為中學思想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微信的溝通功能、微信的大數據分析功能等對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為新媒體背景下中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保駕護航。
關鍵詞:微信;中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挑戰;機遇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微信的強大功能改變了當代中學生的生活與交流方式。中學生雖然年齡不大,但是他們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比較強,他們期待溝通、期待擁有展示自己獨特個性的平臺,而作為新媒體時代下的產物——微信一經推出,馬上吸引他們的關注。但是,中學生由于年齡較小,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因此利用微信的功能和優勢來開展中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擺在每個中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課題。
一、微信的含義
2011年1月騰訊公司推出一款即時通訊應用程序——微信,從此微信進入人們的視線。
微信具有發送語音短信、圖片、視頻和文字的溝通交流功能,支付功能,以及“朋友圈”、“公眾平臺”、“微信指數”等服務功能。
二、使用微信的現狀分析
(一)在所有的即時通訊工具中,微信在中學生中使用人群數量最大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以及智能手機的普及,使用微信的人群規模在不斷擴大。
到2018年3月,微信的月活躍用戶已經高達10億人。日活躍用戶從1億到10億騰訊只用了七年。使用微信的群體趨于年輕化、高學歷化。其中中學生是使用微信的重要群體。雖然中學生中使用QQ的群體依然很大,但是微信這幾年的發展速度遠遠快于QQ。中學生使用微信的廣泛性,為學校構建思想政治教育陣地提供了廣闊的平臺。
(二)中學生微信使用功能情況分析
在微信各種強大的功能中,語音短信功能、群聊功能、朋友圈功能在中學生中使用頻率最高。中學生厭倦每天利用手機發送短信,這種方式費用高、操作起來相對麻煩、對他們來說不夠新、不夠酷。現在他們利用微信發送即時語音短信,這種快捷語音短信溝通方式深受中學生的喜愛。他們在微信上組成班級群、好友群等,進行群聊。在群里面,每個人都可以發表自己的言論,展示自己的觀點,了解他人的觀點和想法并可以進行平等的交流。“朋友圈”是中學生使用微信的另一個重要原因。現在的中學生個性張揚、自信、渴望獲得他人的認同、渴望擁有展示自我的平臺。微信的“朋友圈”,既是他們展示自我的平臺也是他們平等交流的渠道。
三、分析微信視角下中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機遇與挑戰
(一)微信為中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帶來機遇
1.利用微信改變原有教學模式
中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以政治課課堂教育、“班會”、與學生“談心”形式為主。這些教育方式最大特點就是教師不停的說,學生被動的聽——單向傳播。學生參與度相對較低,教育效果不好。微信強大的溝通交流、群聊功能使單向傳播慢慢向雙向傳播、多向傳播轉變。教師既可以通過微信與學生進行一對一的溝通交流,也可以利用微信的群聊功能展開多人參與的溝通交流。利用微信進行一對一的交流保護了學生的隱私,使交流具有私密性;微信的群聊、朋友圈等功能,又使信息具有一定的公開性,擴大了信息的傳播面。教師還可以利用微信公眾平臺傳播信息、引發話題,引導學生進行討論。在這種和諧、平等的交流環境下,學生愿意發表自己的真實觀點、愿意敞開心扉與同學、老師進行溝通交流。教師通過微信也能夠及時了解學生最新的思想動向,及時修正學生的錯誤思想,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微信成為教師與學生之間溝通的新橋梁,也加快了思想教育現代化的進程。
2.微信豐富政治課課堂教學內容
現在中學的政治課堂,理論性較強、教學內容枯燥乏味。在課堂上,教師根據教學任務進行講授,教師講的吐沫橫飛,學生卻“面無表情”、“昏昏欲睡”,全程沒有溝通,沒有交流,學生的參與度極低。這種單項的、呆板的、乏味的教學模式已經被時代所淘汰。智能手機的出現,使一些學生又開始沉迷于“手機”中。他們通過手機中的微信在課堂上就開始公然在線聊天,這讓有些老師感到驚慌,于是他們通過各種條例(禁止學生在校使用手機),阻斷學生和手機接觸,可是效果并不好。如果教師不講方法一味的阻止中學生使用手機或者使用微信,反而會激起學生的叛逆心理,讓學生離手機或者微信越來越近。中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將網絡、微信豐富的信息、強大的傳播能力等優點運用到中學思想政治課堂的教學中去。在課前,教師利用網絡、微信收集大量貼近中學生生活和學習的最新時事信息,充實課程內容;在課中,教師可以利用“微信指數”的大數據分析功能了解當日、7日、30日、90日“關鍵詞”動態變化情況,了解微信使用用戶關注熱點。將中學生最關心的、最貼近中學生生活的熱點話題引入到政治課堂的教學中,引發學生利用微信開展課上與課下互為一體的交流、討論。
(二)微信為中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帶來挑戰
1.增加監控難度
中學生習慣通過微信了解學校或者社會的熱點新聞,并通過微信的朋友圈、群聊功能展示自己的看法或者觀點。每個人都可以通過微信平臺發表自己的立場和觀點,他們只需在有網絡的情況下,有一部裝有微信APP的智能手機就可以實現。微信傳播信息的低門檻使得對信息發布的監控難度不斷提高。現在中學生非常注重保護個人隱私,他們的朋友圈往往設置限制,教師和家長經常被限制在外。家長和教師無法通過微信及時了解孩子最近的思想動態,也無法在孩子思想波動時,給予正確的引導,使得監控難度增大。
2.微信傳播內容混雜
在新媒體時代,信息傳播的速度正在不斷加快,傳播內容卻越來越混雜。中學生的年齡在12-18歲之間,這個年齡段正是他們人生觀、價值觀的最初建立階段,他們還沒有具備分辨是非的能力。他們擁有強烈的好奇心,想了解社會發展的最新動態,可是面對微信平臺上混雜的內容,他們的單純、善良,他們現有的分辨能力并不能幫他們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尤其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微信平臺傳播不良、虛假信息毒害中學生的思想。這些負面的內容嚴重的影響了中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形成,使得他們的中華民族意識淡薄,自我奮斗意識弱化,承擔社會責任意識欠缺。微信的負面內容為中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戰。
總之,微信作為新時代背景下的文化流行產物,對中學生的思想和行為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中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充分發揮微信的積極作用,勇于探索將微信融入中學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式,努力消除微信對中學生的負面影響,加強中學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與實效性,促進中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關賞.微信對中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與對策[D].廣州大學,2016(06).
[2]手機微信對城市中學生的影響及對策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6(05).
[3]趙愛剛.微信息視域下中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戰和應對[J].好家長,2015(03).
作者簡介:樊士聰,出生年月日:1981年4月6日,籍貫:河南省鄭州市,工作單位:鄭州師范學院,學歷:碩士研究生,職稱:講師,研究方向:人力資源管理、教育管理、市場營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