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文湘
摘要:當今時代,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極大地促進了機器翻譯事業的發展,為人類的翻譯事業的日常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甚至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機器翻譯不斷沖擊著翻譯工作者的地位,逐漸形成淘汰人工翻譯之勢。雖然機器翻譯推動了翻譯市場的發展,但是在人類的社會中還有許多因素影響其譯文質量,使得機器翻譯的作品無法傳達出語句原有的完整性和語言魅力,而人工翻譯卻在這一方面有著顯而易見的優勢,目前人工翻譯仍具有不可替代的存在意義。
關鍵詞:機器翻譯;人工翻譯;情感思維;文化差異
在現代信息技術影響下,人們普遍認為機器翻譯是人工翻譯的替代物,未來的人工翻譯將會被機器翻譯取代。這種思維是對機器翻譯的過度崇拜,更是對人工翻譯嚴重缺乏自信的表現。在很大程度上,人工翻譯仍是翻譯市場的主體。人工翻譯在翻譯存在文化差異現象、創造性強的表現性文本以及語句情感的正確傳遞方面具有機器翻譯難以撼動的優勢。
現在的世界充斥著高科技的影子,“互聯網+”的大數據時代已經悄然來臨。近年來,由于人工智能的不斷推進,機器翻譯也加速發展,對翻譯行業以及翻譯工作者造成不小的沖擊。據相關預測,未來只有10%的任務需要人工翻譯來完成,70%的文檔需要機器翻譯,還有20%的任務則會采用譯后編輯(post-editing)的方式來完成,金字塔形狀的翻譯市場正在形成。[1](p1-8)人們不免將機器翻譯與人工翻譯進行比較。在比較中,機器翻譯顯示出其計算機的強大功能,其在語料庫的貯備以及詞匯量上遠遠超過人工譯者,但是機器翻譯的作品質量著實讓人頭疼。盡管人工譯者在詞匯積累、語料貯備等方面沒有優勢,但是人類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可以讓譯文更具生命力。因此,有必要在科技迅速發展的背景下強調人工翻譯存在的獨特性,突顯在機器翻譯的沖擊下人工翻譯的優勢。
一、人工翻譯的文化轉換性
人工翻譯在處理存在文化差異的文本上具有文化意識轉換的優勢。相比較而言,在避免曲解意象以至于給讀者造成迷惑方面,人工翻譯的譯本質量明顯高于機器翻譯。眾所周知,中西文化差異較大,相同的意象代表的含義可能不同甚至完全相反,抑或是在所譯語言里找不到與之對應的詞語,這都很正常。在翻譯過程中需要選用符合所譯語言文化相同象征意義的詞語,這一過程極大地影響著譯本的質量和讀者對文本的理解。進行翻譯工作時,機器翻譯常常是根據輸入的語言,在基于已儲備的大量平行語料的比較中,按照字面意思選用最適宜的語料完成翻譯,而忽略了文化差異這一問題,從而導致譯本背離另一國家的文化,造成文化沖擊,讓人難以理解。
以“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為例,在中國文化中,“龍”和“鳳”都是權勢、尊貴的標志以及成功和幸運的象征。而在西方英語國家里,“鳳”是不存在的動物,而“龍”因與“蛇”的外形相似而和“蛇”一樣有著邪惡、狡詐、狠毒的含義(《圣經》中說“蛇”是上帝耶和華創造出的最狡猾的物種,因為它人類才有了“原罪”)。因此,在翻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時,機器翻譯可能無法翻譯,或者直接譯為“hopes for sons to grow as dragons;hopes for daughters to grow as phoenix”。“phoeinx”在希臘神話里是一種長生不老的鳥,譯為“鳳凰”倒還可以,但是直接將“龍”直接譯為“dragon”則會導致讀者受到文化沖擊,因為在英語國家里象征著權力、成功的動物是老虎,而不是像蛇的龍。懂得文化差異的人工翻譯工作者就不會犯此類錯誤,而是會將此句譯為“hopes for the sons grow as tigers;hopes for the daughter grow as phoenix.”
二、人工翻譯的創造性
創造性是人工翻譯的顯著標志,這一標志是人工翻譯制勝機器翻譯的根本原因之一。柏拉圖說,語言是思維的外衣。薩丕爾說,語言,作為一種結構來看,它的內容是思維的形式。思想是通過語言得以體現。在思維模式方面,機器缺乏思維功能,而人工翻譯者具有強大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具有活性思維能力,從而能創造性地進行翻譯工作,翻譯出高質量的作品。由于具有自動化、機械化、以語句為單位、二度摹仿和語境制約有限等五大特點,機器翻譯的范圍有限,使其在翻譯市場中的科技文本和法律文本等程式化文本或信息化文本的翻譯方面占據優勢。機器翻譯無法通過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翻譯出具有高度文學性和鑒賞性的好詞佳句,無法滿足小說、散文、詩歌等人類表達情感、創造文學的表現性文本翻譯的要求;而人工翻譯者在主觀能動性的創造性的驅使下,可以利用人類地思維模式,創造性地賦予詞語以生命力。程式化文本和信息化文本含有大量的專有名詞,與人工翻譯相比,語料儲備量大的機器翻譯可以輕松且高效地完成翻譯工作。相比之下,重視作者或人物形象地情感表達,用詞靈活,并多用隱喻性表達方式的創造性程度高的文本或表現性文本,如小說、散文、詩歌等,人工翻譯占據絕對優勢。[3]在這類文本的翻譯方面,人工翻譯者基于可以真切地感受需譯文本中作者或人物流露出來的情感之上,發揮主觀性,運用想象,恰到好處地描繪出譯本原作者的寫作思維。
三、人工翻譯的抒情性
人工翻譯在抒發情感、表達隱含意蘊上存在優勢。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情感表達方式不一樣,甚至同一文化背景下不同階層的人群的情感表達也有不同。人工翻譯在翻譯的情感性上比機器翻譯更勝一籌。擁有較高社會地位的人在言談上往往用詞更為正式,更書面化;而社會地位較低的人則更傾向于口語化的表達方式。在文本的字里行間確定作者或人物的身份,進而揣摩作者的心理變化和用詞差異帶來的情感色彩變化是機器翻譯能力之外的,機器無法用冰冷的零件感知文字之間的情感聯系或通過上下文準確地傳達作者的情感。人工翻譯者可以在翻譯的同時根據詞語的屬性,確定人物地位,在譯本中更立體地塑造文本中的人物形象,使得讀者能更直觀地認識文中各人物,貼近其人格,感知其情感變化。
翻譯是知識、經驗和情感的轉移,而人正是實現這種轉移的主體。在語句的斷句、停頓方面,人工翻譯者可以利用自身積累的經驗和人類相通的情感探索作者的意圖,實現精準斷句和停頓,洞悉文本中的各種修辭手法和寫作手法,把握語句的抑、揚、頓、挫,完整地闡述語句的原意及其原始情感;而機器翻譯的自動性和機械性決定了機器翻譯無法在以往的翻譯實踐中總結經驗,準確把握語句節奏,從而難以完整且感性地翻譯充滿情感色彩的語句。這在口譯中體現地更為明顯。即使科技在不斷發展,機器翻譯在不斷地成熟,同聲傳譯仍舊只能靠人工翻譯。人工翻譯可以即時地通過抑、揚、頓、挫,依靠停頓節奏和語氣變化充滿感情地完成翻譯,將說話者想要表達的意思盡可能完整地傳遞給聽眾。這是機器翻譯在現階段的科學技術水平下無法做到的!
人工翻譯可以通過再創造賦予文字以靈氣和更強的感染力,賦予譯本二次生命力,將原作者的情感更完整地甚至更真切地傳達給讀者。除此之外,在當今的科技時代,人工翻譯在口譯市場的地位仍是機器翻譯無法撼動的。因此,在現代信息技術地不斷成熟的背景下,與機器翻譯相比,人工翻譯仍具不容忽視的優勢。
參考文獻:
[1]杜金華,張萌,宗成慶,等.中國機器翻譯研究的機遇與挑戰——第八屆全國機器翻譯研討會總結與展望[J].中文信息學報,2013(3).
[2]姜艷.東西方思維模式差異和翻譯中的視點轉換[J].林區教學.2006(12).
[3]胡開寶,李翼.機器翻譯特征及其與人工翻譯關系的研究[J].中國翻譯.2016(5).
[4]陳津.機器翻譯時代人工譯者身份的再認識[N].湖州師范學院學報.2018,40(3).
[5]王悠然.機器翻譯難以替代人工翻譯[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6-4-15(3).
[6]張啟劍.英漢互譯中的文化差異[N].安徽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12-2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