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濤
解決問題在小學階段一直以來是一個難點的知識。在一年級練習中,大多數問題以圖畫的形式呈現,也有一半以文字形式提供,另一半是圖畫的形式提供,甚至有的以全文字形式出現。有圖面形式出現的解決問題,學生必須先看圖,搜集、整理圖中的信息,找出有用的數字信息。有的學生不會搜集有用信息,有的學生連字都看不懂,根本不知道要干什么。同時一年級孩子由于年幼的特點,他們的邏輯思維和判斷能力發展還不夠完善,導致對題目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做題方法掌握的還不夠熟練,無法按正確解題思路分析已知條件和未知問題之間的關系,有的題目還是逆向思維,而一年級學生的思維大部分是單向思維,孩子的學習更是難上加難。
筆者在多年教學中,針對以上問題,結合學生特點,反復實踐,通過“動嘴動手”,有效提高一年級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動嘴。
數學問題的理解與表達,識字量是一個重要的因素。為此,在問題的創設過程中要把握好學生已認識的生字,了解哪些字詞是學生不認識的,哪些學生已認識了,學生對這些字詞理解到了什么程度等等,做到心中有數。同時做好關鍵字的教學,如“一共”、“差”、“比”、“同樣多”等,讓學生讀的更有效率。一般地,問題中所使用的生字詞應該讓學生注上拼音,并讓學生用生活用語來理解,再通過教師教讀、學生互讀、學生獨立讀等環節,讓學生在朗讀中認識新字并初步理解它所表達的意思,為有效建立“問題”打好基礎和學習特點。讀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1.讀通。
如一道習題,要求是“厚的打√,薄的打○”。其實,這一題很容易解答,可一年級學生根本不認識“厚”“薄”兩個字,如果教師不先幫著解決字音、字義問題,學生怎能理解題意?由于一年級學生識字量較少,絕大部分學生往往第一遍讀題時更多地把心思放在句子的通順上,而忽略了句子所表達的意思,因此只有在“能讀”的基礎上多讀幾遍,才能逐漸把握句子所要表達的清晰意思。正所謂“讀書三遍,其義自現”,多讀題目能讓拗口的、不容易理解的句意被學生接受,從而為分析題目服務,找到正確的數量關系進而解決問題。學生由于個體差異的存在,導致了讀題能力的高低和速度的快慢不同,部分學生由于認字速度慢、理解能力差而落在人后,教師需要耐心等待這些學生 。
2. 讀清。
部分的學生在讀題時追求速度,只揀重要的數和字讀題,這樣片面的讀題容易造成對問題的分析缺乏整體性。因此,讀題要細讀,把每個句子讀完整,而不能選擇性的略讀。如一道習題“明明可能多少元(畫□);紅紅可能多少元(畫○)”,可許多學生沒看清要求,想當然就填數。如一道題:“停車場一共停了38輛車,開走9輛,還有幾輛?”學生看到“一共”兩字,就斷定這道題用加法,不再認真往下讀題目。為了培養學生認真仔細的讀題習慣,在平時教學中,教師應要求學生做到用手指著讀、輕聲地讀,做到不漏字、不添字,讀懂題意,從而逐步提高數學閱讀能力。
3.讀懂。
就是要善于抓住題目中的關鍵字、詞或句,準確理解其表達的意義,有時也可以用畫一畫、圈一圈的方法幫助閱讀。如在教學“小兔子有26只,比小熊多8只,小熊有幾只”這道題時,筆者在學生讀題后提問:“這道題中哪句話、哪個字最重要?”然后請學生們有意地將重點句、重點詞讀得響亮一些,并畫一畫或圈一圈,讀完后再問“到底哪種小動物多,哪種小動物少”。學生只有在數學閱讀中養成細細推敲的習慣,才能真正理解題意。
二、動手。
一年級的孩子多是以形象思維為主,看到實物,他們能很快找到解決辦法。在教學中,筆者充分利用這點,盡量為學生提供場景,讓學生能通過動手,在快樂中學習。
例如,在教學“比一個數多幾的數”時先讓學生用小棒擺一擺,到展示臺上展示。老師再在黑板上擺出以下圖形:
☆ ☆ ☆ ☆ ☆ ☆
△ △ △ △ △ △ △ △
通過觀察、操作等多種形式,使學生由具體到抽象,逐步理解數量關系,圖和數的配合,可以一眼看“△比☆多2,也就是8比6多2”。
例如,“小紅的前面有5人,后面有8人,那么這一隊一共有多少人?”對于這個問題,對于一年級的孩子來說有點抽象,好多孩子誤以為是5+8=13(人),其實不然,我們仔細分析,原來她沒有把自己算進去。這樣的題目我先是請同學上講臺站好,其它學生數,同時幫助孩子畫圖,這樣就化抽象為直觀了。我們可以借助一些簡單的符號,幫助孩子把文字語言轉化成符號語言。
例如在講解“一年級一班有65本課外書,26本練習本,課外書中有18本故事書,其他課外書有多少本?”學生很難想明白,我就在圖書室找來書,在講臺上演示給學生看,學生終于明白“26本練習本”是多余的條件。為了幫學生理解,筆者讓學生小組合作照樣子編題,用不同的東西來演示給同學看。
通過引導學生動手,觀察驗證,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其中的數量關系。這樣教學,不僅有利于學生從具體的形象思維逐步地向抽象的邏輯思維過渡,而且也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進而培養學生對學數學的興趣,提高了運用知識的能力。
三、建立模型,給學生以模仿。
在整個一年級,孩子就學了兩種數量關系,一種是部總關系,另一種是相差關系。做題不只是為了做題,而是通過做題這個載體來形成對數量關系的理解,從而認識事物的本質。數學的學習,不能就題論題,要從一題到一類題。例如學生通過主題圖,發現摘了30個桃子,吃了一些,還剩7個,問吃了多少個?在主題圖中,我們可以重點突出圖中籃子里剩下的7個,剩下7個,30個桃子剩下7個這一部分,要求吃掉的部分,學生就會很清楚,30個是總數量,吃掉的是其中的一部分,求部分量用減法。
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讀懂教材,讀懂學生,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采用合適的教學策略,讓學生經歷解決問題過程,體驗、積累解決問題經驗,感悟建立解決問題的模型,有利于學生今后學習解決更復雜的數學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