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琬蕓 唐果菓 劉翔鷹
摘要: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如何提高中學生的學習自主性水平成為眾多研究的重點。本研究的研究對象是重慶市中學生群體,《學生學習自主性調查問卷》為本研究的調查工具。采取隨機抽樣的方法,有效問卷為802份,來了解中學生學習自主性現狀。同時,結合VR沉浸教學和深度訪談法,來探索提高中學生學習自主性的新途徑。
關鍵詞:中學生;學習自主性;VR沉浸教學
一、中學生學習自主性現狀調查研究
1.1目的
通過問卷調查,把握學生學習自主性現狀,對學習自主性在性別、學業成績水平變量上的差異進行分析,得出學習自主性現狀結論。
1.2方法
1)文獻研究法。2)調查法。在分析文獻資料后,采用柴軍應博士(2016)編制的《學生學習自主性調查問卷》量表,在重慶市四所學校的高一年級,進行問卷調查。3)統計分析法。
1.3 結果
1.3.1樣本情況及量表檢驗。本研究在四所學校共發放紙質問卷達到897 份,有效率為89.4%。學習自主性30個題目的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902;學習自主性六個維度的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810;采用KMO和Bartlett球形檢驗對問卷進行度量,KMO值為0.938,球形檢驗統計量為7547.052,P=0.000,說明該量表信度良好,維度劃分合理。
1.3.2學生學習自主性現狀。將學習自主性每個維度最低計5分,最高計25分,則學習自主性得分最低為30分,最高得分為150分。因此把學生學習自主性劃分為低自主性、較低自主性、中等自主性、較高自主性和最高自主性五個區間。
(1)學生學習自主性的人數百分數分布為:64.4%學生的學習自主性都處在中等學習自主性區間之內,24.7%的學生學習自主性處在較高學習自主性區間。
(2)學生學習自主性總體狀況為:四所學校學生學習自主性均值為94.28,處于“中等自主性”的區間。
(3)學生學習自主性的差異狀況。從性別角度來看,女生的學習自主性得分為94.79,男生的學習自主性得分為93.83,男女生在學習自主性上沒有顯著差異。從學業水平角度來看,將學業水平成績排名前27%的學生命名為優生,學業水平成績排名后27%的學生命名為差生,學業水平中間部分的學生命名為中等生。三者的學習自主性之間存在顯著差異,學習自主性越高,學業水平成績越高,呈現正相關關系。
二、中學生學習自主性的提高研究
2.1 目的
通過實驗法和訪談法,探索VR沉浸教學方式對學生學習自主性的影響。
2.2 方法
1)實驗法。實驗采用頭戴VR設備,邀請學生現場體驗VR沉浸式教學,體驗時間為20分鐘,并用學習自主性問卷進行前后測。2)訪談法。訪談對象為VR沉浸教學體驗的學生,用錄音筆記錄訪談內容。訪談后,對錄音轉錄,得到文字資料,再進行分析。3)統計分析法。
2.3 結果
我們邀請15名中學生參與我們的實驗,男生8人,女生7人,平均年齡15.6。實驗程序:1)用學習自主性調查問卷對學生進行前測;2)讓學生感受VR沉浸式教學;3)體驗結束后立馬進行后測;4)進行訪談。
2.3.1 前后測數據結果
本次實驗中,VR沉浸教學后學生學習自主性差異性如表1所示,學生學習自主性的平均分有提高,說明VR沉浸教學對于學生學習自主性的提高有幫助。
2.3.2 訪談分析結果
轉錄訪談錄音后得到的文字稿,其內容按訪談者、訪談問題進行編碼。例如,將訪談大綱第一題編為Q1、第一個參與者編為A等。將部分文字摘錄如下:
“B:我覺得這種方式很新奇,能夠與時代接軌,而且更加方便。而且VR帶給我的感受更強。”;“I:我感覺非常的新穎,而且,感覺講得還是比較清楚,能夠有效的進行一個學習。而且感覺很好奇。”;“L:效率可能會比較高。對于我來說,我可能在這種方式下注意力更加集中。”;“K:應該是有一點的,但是我覺得如果只用這種方式的話,可能還是難以達到預想的效果,我覺得課堂教學和VR教學可能會使我的學習更好。單獨使用的話,興趣和積極性都會有所提高。”
從部分文字摘錄可以看出VR沉浸教學方式對于學生學習自主性是有幫助的,是可以提升學生學習自主性的。
三、結論
1.本研究了解了中學生學習自主性現狀,說明了中學生學習自主性處在一個偏下的中等水平區間,同時學習自主性在性別上沒有顯著差異、在學業水平成績上有著顯著差異。
2.通過比較VR沉浸教學方式體驗前后測的學習自主性平均分的數據結果和訪談的結果,表示VR沉浸教學方式能提升學生的學習自主性。
3.對于發展培養學生學習自主性的建議:1)在學校層面,可以配備VR設施,重視自主學習能力。2)在教師層面,可以精心設計課堂,培養學生學習自主性。3)在學生層面,可以嘗試VR沉浸教學,提高自己的學習自主性。
參考文獻:
[1]Burdea G. Virtual Reality Technology.[M]. NJ: John Wiley and Sons, 1994.
[2]Deci, E.L.&Ryan;, R.M.(1985).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self-determination in human behavior. New York: Plenum Press.
[3]Zimmerman, B.J. (1990).Self-regulating academic learning and achievement:the emergence of asocial cognitive perspective.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2(2), 173-201.
[4]周麗華. 3-6年級小學生學習自主性及其形成機制[D].華東師范大學,2016.
[5]柴軍應. 學生學習自主性發展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6.
[6]董守生. 論學生的自主性及其教育[D].華東師范大學,2013.
[7]龐維國.自主學習:學與教的原理與策略[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