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云仙
摘要:在地理中考復習中,為達到最佳的考試效果,必須采用恰當的復習方法,確立正確的復習策略,復習得法,提綱挈領,搭建網絡,化難為易,輔予規范訓練和熱點掃描,促成高效復習。
關鍵詞:地理;復習沖刺;策略
由于中考考試制度的革新,地理雖納入中考,但占分太低,在當前應試教育占主導思想的大環境下,地理學科被邊緣化,備受冷落。地理在許多學生心目中一直是“小三科”,認定“六十分萬歲”,家長、學校領導不重視,學生普遍興致缺缺。如何在短短的兩三周搞好復習沖刺,最大限度地提高成績呢?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筆者覺得可以嘗試從以下方面做起:
一、回歸教材,把“厚書變薄”
復習的最后階段,需要回歸教材,掌握好基礎知識。但此時看教材一定要注意把“厚書變薄”,即多歸納提煉,用簡潔的文字概括重點內容。對于世界地理和中國地理總論來說,把“厚書變薄”就是把握地理事物的分布規律和基本原理;而對于區域地理來說,就是歸納區域地理的典型特征。例如,大洲的復習中,我分別用四個字來概括亞、歐、非三洲的典型特征,亞洲:“大、雜、陸、季”;歐洲:“平、白、富、海”;非洲:“高、黑、窮、熱”。既突出了區域特征,大大減輕記憶負擔,還讓學生覺得耳目一新,激發了學習的興趣。世界人口的分布則簡記為“三密四疏”,“三密”濃縮為“美東歐西亞東南”。國家部分的復習中,俄羅斯用“高(緯度)、大(面積)、冷(氣候)、重(工業)”四個字概括。澳大利亞則用“綿羊小麥煤鐵多,兩獨三地人東南”來總結。
把“厚書變薄”的重要方法是圖文結合,選擇好空白底圖或是自己勾畫的簡圖,把重要的內容落實到圖上,以中國地理中的重要分界線為例,可以在中國輪廓圖上幾筆逐一畫出,邊講邊畫,并引導學生觀察辨識(如圖1所示)。其中a為400mm等降水量線,與b季風區和非季風區分界線(還相當于農業中農耕區和牧區的分界線)基本一致,c是二、三級階梯分界線,d是人口分界線(黑河—騰沖),e為秦嶺—淮河一線(相當于1月0℃等溫線、800mm等降水量線、南方和北方分界、水田和旱地分界、亞熱帶季風與溫帶季風的分界、長江和黃河的分水嶺、河流有無結冰期的分界);f是一、二級階梯分界(大致與青藏高原邊緣線一致,還相當于青藏地區與其它三區的分界)。對于同類的、比較容易混淆的知識,這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
把“厚書變薄”之后還要努力讓知識做到“骨感而豐滿”,即以某個關鍵詞為中心,把相關內容展開。該洲國家從經濟發展水平上來說多為哪類國家?歐洲通過這四個字的擴展,把歐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氣候等自然環境和居民、經濟等人文地理的關系有機地串聯起來復習了一遍。如果能回憶起來,說明這部分知識掌握了,回憶不起來,就及時查閱相應的內容和地圖,立即進行鞏固。
二、廣泛聯系,串聯知識點,構建知識網絡
復習階段,有些工具性的知識可以作為載體,串聯起更多的知識點,這也是考試中經常出現的一種題型。常見的可以作為其它知識的載體的有經緯網、等高線地形圖、地球公轉圖等。
例如等高線地形圖可以與多個知識點聯系。以圖2福建某地等高線圖為例,可以與氣候聯系,計算山頂與山腳的氣溫差異,判別當地的降水集中的季節及盛行風向;與河流聯系,判斷河流的流向和筑壩工程選址;與農業聯系,判別CD兩處哪處更適合修筑梯田,說出當地適合種植的糧食作物、耕作制度等;與比例尺、方向等要素聯系,量算從甲到乙修建的纜車路線長度,判別王村在李村的方位,再聯系聚落,判別①②兩地哪處更容易形成聚落等等。這樣,利用等高線地形圖,不僅可以復習等高線地形圖基礎知識,還可以用等高線地形圖串聯起其他知識點。
另外,復習區域地理時,要認真理解各區域主導因素和地理環境各要素之間的相互聯系和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以邏輯聯系串聯起來。
三、規范練習,多角度思考,舉一反三,提高應試能力
練習是復習的一個重要環節,我們所學的原理是否正真掌握,會不會運用,需要一定量的練習來驗證,而讀圖分析能力的培養更需要練習,這是考試當中的一個重頭戲。練習有兩種主要形式:一種是專題訓練或綜合訓練,需要教師精選典例或全真模擬卷進行練習檢測,并把相關的考點問題拓展疊加在一起,同時注意做題方法的總結,努力讓學生做到練一題,會一類,掌握做題的方法和技巧,以達到觸類旁通,提升能力。精選的地圖分兩類,第一類為基礎圖:比如世界地形圖、世界政區圖、世界氣候分布圖,中國地形圖、中國政區圖等。第二類為專題地圖:比如東南亞圖、巴西圖、長江水系圖、中國人口分布圖等,需要根據復習內容選擇組合,還要教師花功夫進行組合疊加。因此,練習后,不要讓學生機械地去記住題目的答案,而應該體會為什么是這樣的答案,自己所做的答案與標準答案差異在哪兒,自己有哪些遺漏,及時查缺補漏,總結反思。只有在自己深入思考的基礎上,通過一定量的練習,以及練習之后的反思,能力才會逐步培養起來。
四、關注時事熱點,與時俱進,學以致用
熱點問題所涉及的知識點多通過教材體系呈現出來,往往是在新的指導思想下及時組織舊知識解決新問題,體現出學科知識與生活的聯系,讓我們的學習更接地氣,更有意義。以2016年中考備考為例,教師需要重點關注“南海問題”,“巴西里約夏季奧運會”、“中東局勢”、“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極地科考”、“克拉運河”等,在復習到相關的內容時,適時、適度引入,讓學生有所了解,把課堂與社會、生產生活聯系起來,拓展學習空間,實現學以致用。
總之,在考前的沖刺階段,除了強化記憶,掌握過硬的基礎知識,更應該加強知識點之間的聯系整合,對知識點進行梳理,構建知識系統,同時,再通過專項訓練,及時查缺補漏,規范答題技巧,掌握解題策略,并輔以熱點備戰,一定能夠提升能力,輕松應考。
參考文獻:
[1]李吉林.教學成功的秘訣:情感為紐帶.[J]人民教育,1996(4):40.
[2]朱慕菊等.《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北京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M] (2002)
[3]張莉.地理學科專題綜合復習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