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正芬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課程基本理念”中明確提出:數學教學活動,特別是課堂教學應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引發學生的數學思考,鼓勵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要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使學生掌握恰當的數學學習方法。
一、重視課堂生成激發學生學習激情
一位著名企業家在作報告時,在黑板上畫了一個留有缺口的圓,說:“你們問我為什么會取得輝煌的業績,道理很簡單:我不會把事情做得很圓滿,就像畫個句號,一定要留個缺口,讓我的下屬去填滿它。”在教育教學中,學生有時不需要太圓滿的知識,圓滿的教學反而會讓學生無所適從。因為學生天生好奇,他們的快樂是在探求知識生成的過程中有一個個新發現,破解一個個新知識的奧秘。在他們能夠“自力更生”的時候,教師就要引導他們“艱苦奮斗”。留個缺口給學生,不僅是一種教育的智慧,更是一種更高層次上帶有全局性的圓滿。
二、優化教學過程改變學生學習方式
傳統教學并非一無是處,但是操作不當容易滑入老師“包講包會”的窠臼,學生不用預習,反正老師會講,學生不用探究,反正老師會教。一切依賴老師的教,學生探究學習的積極性逐漸萎縮,學生的奇思妙想逐漸泯滅。《玉溪市中小學深化教學改革指導意見》提出:各學科課堂教學要遵循“以學定教、先學后教、以學評教”的原則,建立教師引導、合作探究、多維互動的教學模式。學習方式轉變,學生走上了自主、合作、探究的道路,逐漸體會到了學習的魅力和樂趣。
三、學生設計習題豐富學生學習任務
贊可夫說:“教學方法如果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心理需要,這種教學會變得高度有效。”讓學生設計習題,學生設計習題前要細心揣摩,要構建起自己的知識框架,想到的問題或題型并用自己的話準確地表達出來。讓學生設計習題,覺得自己的地位在悄悄地發生變化,感到很新奇,變傳統的壓抑為開放,變厭煩為樂意,投入的激情也必然會高漲,做起來也特別認真。我在報紙上看到有關報道:某校有一位英語老師就是用這樣的方法改變了班上從不做作業的3名男生,隨之還把他們的作業粘貼到班級的學習園地中進行表揚。
如:學了因式分解后,我的學生設計這樣一組作業:
①請你從下列各式中,任意選擇兩式作差,并將得到的結果因式分解:
②請寫出一個三項式,使它能先提公因式,再運用公式法來因式分解,你編的三項式是 ,分解因式的結果是 。
兩個作業題概括了本節內容的重點,還能兼顧學生的成績差異,第一題,成績稍弱的學生選9a2與1的差或1與4b2的差分解因式,成績稍好的選9a2與(x+y)2的差、(x+y)2與4b2的差或9a2與4b2的差分解因式。第二題成績稍弱的學生提公因式是單獨一個數字或一個字母,而成績稍好的是一個數字與字母合成的單項式。
四、重視一題多解培養學生發散思維
例如,我教人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七年級上冊,《1.2.2數軸》這節,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我讓學生完成下面這道題:
一兒童節那天,小天使樂樂要到學校、書店、兒童醫院給孩子們送健康與快樂。她的家與學校、書店依次坐落在一條東西走向的大街上,家位于學校西邊300米處,書店位于學校東邊200米處,樂樂先到學校和書店,接著又向西走了700米來到兒童醫院。你能幫樂樂找出家A、學校B、書店C、兒童醫院D在數軸上所對應的數嗎?
學生的解題方法多種多樣,有以“家”為原點畫數軸,有以“書店”為原點畫數軸,還有以“醫院”為原點畫數軸,不論哪種畫數軸的方法,都可以找到家A,學校B,書店C,兒童醫院D在數軸上對應的數,能很好的解決問題。
五、撰寫學習小結幫助學生自主建構
正是受課程改革中教師寫教后反思的啟示,我試著讓學生在上完每一節課后,堅持撰寫學習小結。主要基于以下幾點考慮:㈠、根據艾賓浩斯遺忘曲線,學生及時復習,有利于對當堂課教學內容的回憶與記憶;㈡、目前開放性試題比重明顯增加,對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的要求較高,這種方法有利于發展學生寫的能力;㈢、通過這種渠道與學生交流思想,可以增進師生友情,培養學生情商,指導學生做人、做事、做學問。
小結每節課時的內容,有的把知識點以提綱式整理,有的整理出本節的重點題型和一題多解的方法,有的學生寫出了疑點和困惑,還有的學生聯系生活,展開了小研究,寫出一個個小論文。
例如,上完有理數加減混合運算,(-20)+(+3)-(-5)-(+7),轉化成(-20)+(+3)+(+5)+(-7),學生都能做,省略加號和括號是-20+3+5-7,學生能理解來龍去脈,但一時不能很好的接受。我在批閱學生小結時,有個學生是這樣說的:老師,我認為寫起來簡單,但算起來費勁兒,為了保證不出錯,我還是要帶上括號和加號,但在一個周內,我一定能掌握簡寫這一種方法,并主動請您考查,可以嗎?
學生能對比兩種方法的優劣,并與老師進行思想交流,這樣的教和學都很輕松。
再比如,我上完人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七年級下冊第十章,《數據的收集、整理與描述》,學生這樣寫道:學數學真好!
我為我爸解決難題!!我家承包了一個很大的魚塘,魚類的繁殖很快,爸爸決定出售整個魚塘。里面有多少條魚?一共有多少千克?這個問題一直困惑著我爸爸,今天,我爸數學課堂上學到的知識給爸爸講了:今天撈出100條魚,稱出重量和作上記號,任何放回魚塘,過了幾天,再用這樣的方法重復試驗,就能估計魚塘魚的數量和質量。爸爸就可以放心出售魚塘啦!
事實上,老師的思維與學生的思維當然不在同一水平上,每一個數學教師在數學的教學上已有多年,他們對數學概念的理解與數學的各種方法已了然在胸,對于一些題目特別是重復了好幾年的數學題只需看一下標題即可知道此題的解題思路。學生的學習小結必然引發教師更為深刻的教學反思,這樣就能更加有效的促進教學相長。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學生應當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經歷觀察、實驗、猜測、計算、推理、驗證等活動過程。”新課改下的數學教學,需要教師在進行教學時,要重視發揮知識形成過程的價值,鼓勵自主探索,讓學生親身經歷數學知識的生成、設計、展示和反思的過程,讓學生“再發現”地學習數學,在數學學習的活動中感受到數學發展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