胥紅艷
摘要: 目前,陜西省西部農村尤其是縣以下級的農村體育設施嚴重匱乏,體育服務體系基本空白,居民未曾享受體育服務帶來的身體健康、心情愉悅、幸福指數提高、節約醫療費用的好處。導致居民體育健身意識淡薄,不能充分認識到在眾多能增進身心健康的措施中,體育運動是最直接、最經濟的手段之一。如能構建科學的體育服務體系,引導農村居民積極參與體育運動,享受體育服務帶來的實惠,將對全民健身計劃的實施乃至生產力的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低位。因此,構建具有地域特色的農村居民切實能感受到的、有利于疲勞恢復、從精神層面享受體育活動樂趣的季節性的、階段性的體育服務體系是今后的發展趨勢。
關鍵詞: 地域特色;農村體育服務體系;構建
前言
1.農村體育服務體系的基本內涵
農村體育服務體系是體育服務和農村體育發展的較高階段,包括了農村體育服務體系的建立和農村體育服務體系的發展兩個方面。其核心仍然是福利性、公益性和非營利性的社會體育服務,重點是通過組織體系的建立來滿足農村體育服務需求。它所提供的是體育市場和體育商業性服務場所不能提供或不愿提供的服務,體現了國家與社會對居民的福利性投入和公益性服務,以及引導居民參與互助性體育運動的政策導向。
2.陜西省西部農村體育服務體系的基本現狀
2.1陜西省西部農村體育人口較少,基礎性農村公共體育服務嚴重滯后。
西部農村體育人口較少,農村人口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長期生活在農村的主要是老、少、病、殘等,大多數強壯勞力在外打工,農民健康意識普遍較差,體育健身意識不強,致使農村群眾體育發展受到很大影響。調查發現,絕大多數的村民長期不參加體育健身活動,參與體育活動的村民以青少年兒童居多,其中男孩占比例較高,成年村民中,參與體育健身活動的中年男性數量較低。據走訪調研發現,當前陜西省西部地區農村居民占有相當少量的場地資源,甚至嚴重缺乏或沒有體育活動場所和設施。在享受基礎設施上存在較大的不平等性。同時,體育設施存在著明顯的城鄉差別而導致西部地區農村基礎性公共體育服務嚴重滯后。
2.2公益性公共體育服務嚴重缺位
由于我國的社會主義社會正處于初級階段并將長期處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處于由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軌的社會轉型期,長期以來形成的社會資源分布的不均衡性,從而造成了我們國家“城市與農村、東部地區與西部地區、發達地區與不發達地區全民健身工作發展的不平衡性”。陜西作為西北地區文化的中心,體育事業的城鄉二元結構差距也很嚴重,特別是在體育意識、場地設施、經費投入、科學指導等方面較為突出。雖然當前西安市長安區擺脫了貧困,農民逐漸過上了富裕生活,但是農民的文化生活相對貧乏,體育活動的觀念相對滯后,農村體育沒有充分發揮在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沒有進入到農民的生活中去。
2.3長安區農村農閑時的活動內容、健身地點、體育健身項目的選擇
從調查結果來看,閑暇時間的活動內容的選擇依次為:看電視(包括手機視頻等) 46%,聊天 、逛街31%,外出打工 19%,輔導孩子學習13%,做小生意11%,打麻將6%,進行體育活動5%,其他3%。說明更多的居民在閑暇時間里傾向于靜身的個體活動,群體性的健身活動氛圍尚未形成。進行健身活動地點的選擇:自己家住宅前后 29.3%,附近學校的體育場地23.4%,自家附近的空地或路邊18.5%,離家較遠的曠野、樹林、河邊13.2%,公園、廣場18.4%,收費的體育場所7.2%。調查結果顯示依次為:農村體育活動開展健身項目的選擇上,反映出群眾普遍采用徒手練習或場地設施、器材和運動技能要求不高的項目,說明普及型、傳統型項目更易進入居民的生活。其中,健步走(跑) 42.8%,羽毛球 31.2%,籃球 25.6%,乒乓球28.1%,游泳16.5%,健身操14.2%,武術、太極拳11.6%,毽球3.5%,健身秧歌2.4%,其它1.3%。
3.農村體育服務體系的構建與完善
3.1農村體育服務政策法規、組織管理體系構建
體育組織管理系統主要是指在構建農村體育服務體系的過程中,群眾體育活動的組織和管理以及體育信息宣傳等的保障體系。任何體系的運行和發展都離不開有效的組織管理,這些因素在構建農村體育服務體系的過程中是必不可少的。體育健身組織的發展狀況直接體現了群眾體育的發展水平,是構建西安市長安區農村體育服務體系過程中所不可忽視的重要方面。而體育活動的組織針對不同人群和年齡舉行的形式多樣、科學文明、豐富多彩的體育健身活動以及比賽,它是構建農村體育服務體系發展水平的重要體現之一。
3.2農村體育服務人力資源體系構建
解決指導力量不足,實現科學健身,引導和幫助居民進行合理的體育消費和健康投資,社會體育指導員起著重要的作用。應加快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制度的落實,培養一批合格的社會體育指導員,為農村體育建設服務。科學健身是獲得良好健身效果的重要保證,而農村體育的指導服務是科學健身的前提,這就必須要求有大批掌握社會體育工作知識技能的人才來社區進行服務工作。其中,體育指導員是農村體育服務的主要力量,體育指導員的任務是要做好對居民體育知識的普及,廣泛開展群眾性的體育活動,豐富活躍體育文化生活。社區內建立由體育專業人員組成的專門輔導站和健身與康復咨詢中心等組織,開展健身培訓、體質監測和評價,為居民更科學、合理地健身提供理論依據和科學保證。
3.3農村體育服務物質、資金保障體系構建
資金保障主要依靠政府及社會對構建農村體育服務體系的資金投入、資金的管理以及所投入的資金的運營和升值等方面。而體育場地設施保障是人們從事體育活動的最基本的物質保障,其發展規模和水平是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體育發展規模和水平的窗口。
3.4農村體育服務內容形式體系構建
健身意識是人們對健身活動的認識、價值觀念及在健身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精神、思維活動等思想觀念體系。我國的居民正處于自我價值擴張和尋求自由發展的階段,更需要通過設計有意識地激活每一個成員對體育的興趣,促進農民間的互助和支持性聯系,其中關鍵之處在于設計好,能吸引農民共同參加的活動。體育活動娛樂性強,并具有向心聚合功能,在增進團結與培養互助意識方面有獨特的價值。
3.5農村特色項目構想,開發地方特色體育活動,完善服務網絡
體育活動是體育健身功效發揮的必要條件,體育活動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到村民的參與熱情,因此,開發高質量、有吸引力的體育活動是體育健身指導服務的重要內容。首先是體育項目的創編,要遵循科學有效、簡單易行的原則,并且針對不同年齡結構的群體開服不同的健身項目。其次是群體性競賽活動的開發,要根據各村的地理條件、風土人情、經濟條件以及空閑的時間,打造一批以鄉(鎮)為單位的較為正規的特色體育比賽活動,比賽活動要嘗試與招商引資與傳統節慶活動相結合,努力做到最大限度減輕財政負擔的同時,發揮對村民最大的吸引效果。在一級行政村,積極組織小型多樣、易于操作的群體活動。做到有定期、有規范的賽事活動,以吸引不同年齡、不同層次的農民參與其中。在進行體育健身項目的創編與體育比賽活動的開發與組織時要積極聽取民眾意見,確保體育活動的開展符合農民的內在價值需求,充分體現其主體性地位。
網絡信息平臺是單位或部門的窗口,在公開具體事務,普及基本知識等方面擁有很強的優勢。利用現代化手段向公眾提供體育公共服務,是未來的趨勢。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信息技術的發展,絕大多數部門建立了自己的網絡平臺,極大的方便了信息的獲取與交流,提升了服務質量。體育公共服務作為一項民生工程,服務對象是全體人民,更要加快體育公共服務網絡信息平臺的建設,以方便這一工作有效的幵展。在農村,越來越多的人通過網絡來了解信息,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體育公共服務網絡信息平臺的建設的必要性。對此,市、區以及鄉鎮政府部門應該提供人性化的服務,在政府網站上幵辟體育公共服務專欄,構建體育公共服務信息平臺,方便民眾獲取體育信息與服務。另外,要突出網絡信息平臺體育健身知識的普及作用,應通過文字、圖片、視頻等多種方式增加農民對體育的認知程度,提高參與體育鍛煉的熱情,縮小城鄉差距。有條件的可以設立在經驗交流區,鼓勵不同村落之間甚至是城鄉之間的人交流自己的健身心得,促進全民健身事業的共同發展。注重民情、民意的信息反饋,提升信息平臺的反饋與互動功能,切實為農民提供實用、貼切與高效的服務。
4.結論建議:
綜上所述,陜西省西部地區農村村民參與體育運動的積極性不高,體育設施匱乏現狀與農村經濟發展不相匹配。公益性公共體育服務的嚴重缺是和當前國家全民健身統籌發展不相匹配的,應加快加大西部地區農村體育公共體育服務的建設。因此,加大對農村體育健身活動文化中心建設,增加體育投入,結合農村鄉鎮建設、全民健身計劃等良好外界環境,進一步有規劃、有目標地建設和改善農村地區的體育設施,,為廣大農民提供一個相對寬松的基礎性公共體育服務是改善農村群眾體育活動法規建設的重中之重。
參考文獻:
[1]劉德佩.體育社會學[M].人民體育出版社,1990.6
[2]盧元鎮.中國體育社會學[M].北京: 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0
[3]劉明生. 公共服務背景下城市社會體育組織發展模式研究[D].上海:上海體育學院博士論文,2010
[4]王才興. 構建完善的體育公共服務體系[J].體育科研,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