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哲學觀強調“情景合一”,中國審美意識強調“物我相融”,他們無疑都是在強調繪畫藝術中“情”和“景”的交融。在一定意義范圍內,繪畫藝術這個主體追求的是“情景合一”的審美境界。
關鍵詞:情景合一;動態的概念;主體;客體;天人合一;知行合一
1. 繪畫藝術中“情景合一”的美學內涵研究
繪畫藝術同宗教、哲學一樣都屬于社會的思想上層建筑。繪畫藝術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一定的社會意識在人們頭腦中的反映,這種反映又通過對客體形象的歸納與塑造,傳達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與個性,這種思想感情與個性的傳達又以一種新的社會意識形態對欣賞者、對社會發生影響,這種影響在一定程度上來說又通過繪畫作品給人以“美”的審美感受。“從現象上看,美的事物給人以特定的審美感受,它能引起人們的一種特定的情感反應。”[1]美的實質存在于各種具體的審美對象中,其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包括社會生活中的美、自然中的美與藝術作品中的美。這種美又可將它延伸到一個新的思想領域中。中國的哲學將“真”、“善”、“美”歸納表述為“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那么也就是說“美”的要求就是達到“情景合一”的境界。“‘情是人之情,‘景是原天地而為景,‘情景合一是要求‘人在不斷深化其思想感情而感受天地造化之功,‘原天地之大美,而達到‘情景交融美的境界。”[2]
1.1繪畫藝術的“情”和“景”是一個動態的概念
“繪畫藝術是通過塑造形象具體地反映社會生活、表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種社會意識形態。”[3]這種社會意識形態中形象的塑造是繪畫藝術的一種表現方式,而對社會意識的反映及作者思想感情的傳達則是對“景”與“情”的捕捉與升華。在一定程度上,生活為藝術的創作提供了條件和材料,即“景”的生成;藝術又從精神層面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即“情”的反作用。而我們又不斷的透過生活來創造著藝術,即對“景”和“情”的融合統一。 繪畫藝術與生活、與人類可謂是息息相關,通常被看作影響繪畫藝術的因素,包含著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如自然、經濟、宗教、科學、哲學以及各種社會意識形態。這些因素正是構建和諧、統一“情”與“景”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情景合一”并非是“情”和“景”的機械相加或簡單拼湊,而是一種并置、契合的關系,是“情”與“景”主體與客體、思想與形象等在主觀“情”的審美狀態下與客觀“景”的碰撞與交融,是一個動態的心理建構過程,正如內在與外在、主觀與客觀、內心體驗的傳達與客觀具象的再現一樣。“情”和“景”在組成一個整體的過程中,通過這種契合的整體性所傳達出的“情景合一”,并非是一種已完成、已歸納好的事物或存在,它更多的是需要“情”和“景”進行一種富有藝術性的動態建構,以一種生動性、多樣性的感性經驗來創制這種“情”和“景”的整體性。
2. 繪畫藝術中“情”與“景”融合的方式研究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是第一性的,意識是第二性的,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世界具有能動的反作用。而繪畫藝術作為一種觀念形態的藝術,是一定的“情”和“景”在相互作用的情況下形成的藝術。那么同理,在繪畫藝術中,客體“景”是第一性的,主體“情”是第二性的,“景”決定“情”,“情”對“景”具有能動的反作用。因此,繪畫藝術是一定的客觀對象之“景”在人們頭腦中的反映,這種反映是通過客觀對象“景”的觀察與搜集,在創作者的大腦中將“景”提煉升華到“情”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如何將繪畫藝術中的“情”和“景”融合在一起,就是十分值得探究的一個問題了,對這一問題的探究可以從以下兩個個方面入手。
2.1掌握豐富之“景”
我們知道,人的實踐活動首先必須遵循物質運動的客觀規律。對于繪畫創作而言,首先觀察到的是客觀存在的對象,即“景”,對客體對象“景”的掌握是繪畫藝術創作的準備階段,也是最基礎的一個環節。在繪畫藝術的創作過程中,準備階段是創作者積累素材、掌握豐富之“景”的階段,它有利于創作者細致觀察客觀之“景”,從“景”中去發現問題,找到創作的靈感切入點,并從多方面去搜集資料,圍繞“景”深化創作主題。可以這么說,掌握豐富的素材之“景”是藝術創作的基礎,因為繪畫藝術題材的選擇和提煉以及創作的整個思路過程都是離不開創作素材之“景”的。創作者掌握的素材之“景”越豐富,那么在創作過程中對素材之“景”的可選擇性、可改造性、可組合性的空間就越大、越自由。對于繪畫藝術創作而言,掌握大量而豐富的素材之“景”是十分重要的,關注生活、關注自然、留心搜集、掌握并提煉繪畫的素材之“景”,為創作做好準備,這樣才能充分發揮想象力和創造才能,使創作取得成功。
2.2由“景”及“情”,移“情”于“景”
唯物辯證法認為,事物的發展過程是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繪畫藝術的“景”和“情”亦是如此。創作者的情感活動在藝術創作中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而這種情感活動是基于對客觀之“景”的一種融合活動,一種由“景”及“情”的升華過程。藝術創作中的“情”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情”始終與認識,即客觀之“景”相交織、相聯系的。一個創作者對所感之“景”沒有個人的熱情與激動,沒有審美的意見或態度,沒有將“景”上升到所感“景”之“情”的境界,是不可能創作出具有渲染力、成功的繪畫藝術作品。由于繪畫藝術中“情”與“景”是相互交融且彼此具有能動作用的,因此,創作者在創作過程中應當將主體的審美之“情”與客體之“景”結合起來,將“景”上升到“情”,并將主體之“情”移入到客體之“景”中,使“情”與“景”合而為一,并使所表達之“景”富有個人情感色彩。這種由“景”及“情”、并移“情”于“景”的環節就使得作品中的情感表現得更加豐富、強烈,也使欣賞者通過作品感受到創作者之“情”,引起共鳴。
結語:從上述的分析中,我們可以很清楚地認識到,繪畫藝術中的“情”和“景”是多么值得我們去重視的、去探究的問題。
參考文獻:
[1]王朝聞.美學概論[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5,1.
[2]湯一介.論“情景合一”[J].北京大學學報, 2008,3.
[3]黃超成 韋秀玉.美術創作教程[M].廣西: 廣西美術出版社.2007.
作者簡介:李強強,1991年2月6日生于武漢,男,漢族,籍貫:湖北省武漢市,湖北美術學院油畫系2016級研究生在讀,碩士學位,專業:油畫,研究方向:油畫表現性語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