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廣播電視語言作品具有語言傳播的集體性、表達手段的綜合性、言語行為的整體性等 特點,對一件廣播電視語言作品進行藝術性評價時,須從語據、語篇、語效三個維度入手,圍繞主體、對象、目的、表達、效果五類指標,遵循藝術性原則、歷史性原則、整體性原則、突出性原則進行考 察,判斷其是否合目的、合期待、合體式、合度、合創造,使其達到整體和諧,從而具備藝術價值。
關鍵詞:廣播電視語言作品;評價維度;考察指標;評價原則;藝術標準
判斷一件廣播電視語言作品是否具有藝術水準,是一項關涉復雜的研究。畢竟,對一件作品是否具有 藝術水準做出判斷,是要建立在廣播電視語言作品賞析的一般性考察指標和評價原則的基礎之上的。而這些一般性的考察指標和評價原則,我們迄今還沒有看到過系統的論述。因此,我們的研究得從頭開始。
一、廣播電視語言作品的評價維度
語言作品的類型豐富多樣,因此,對不同類型作品進行賞析評價時,角度和重點也必然各異。對某一 類語言作品進行賞析和評價,前提是了解這種語言作品的特點,才能找到對其進行科學評價的維度。
1. 語據
我們把直觀呈現在受眾視聽之前的語言傳播依據,稱為語據。語據在有稿播音主持中是稿件,在即興主持中是選題、是綱要、是策劃、是基礎資料。語據是語言作品最終呈現的基礎,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呈現的最終樣態。語據中隱含著傳播目的,反映了對象需求,提供話語組織框架。對于傳播主體而言,語據的豐富、準確與可行與否,制約著主體的創作方向和創作空間。
2. 語篇
我們把受眾耳聞目睹到的廣播電視節目內容的整體,稱為語篇。語篇是廣播電視語言作品的直觀呈現,是這一語言作品的能指,也是廣播電視語言作品賞鑒、評價的主體。鑒于非研究性賞鑒無法接觸到語據部分,對作品的評價則只能停留在接受主體或鑒賞主體個體性的主觀體驗層面;而研究性評價則必須以語篇為依據,對語據和下面將要說到的語效開展延伸性研究。因此,對廣播電視語言作品進行鑒賞評價時,往往把語篇作為切入點。
3.語效
語效是指廣播電視語言作品的傳播效果。傳播效果總體上可從“量”和“質”兩個方面,來看“量”主要指廣播電視語言作品的受眾接觸,“質”則是指廣播電視語言作品對受眾認知與行率為的實際影響。
由于影響是一個變量,存在即時影響和長期影響、表層影響和潛在影響的變化,因此,語效的判定是一個,復雜的體系。在實際操作中“量”易統計,而“質”則由于其時間限制和主觀性色彩,需要根據語言作品的總體表現和作品評價的基本原則進行推定。
從以上三個維度入手,我們就可以進一步確定對廣播電視語言作品進行賞鑒、評價時具體的考察指標了。
二、廣播電視語言傳播藝術作品的考察指標
廣播電視語言傳播是特定的傳播主體朝向一定的傳播藝術與藝術傳播交流對象,采用特定的方式,通過意義傳達(包括情感表達),為著特定的目的,追求一定的效果所進行的一種傳播活動。因此,總體而言,廣播電視語言傳播可以從主體、對象、目的、表達、效果五個部分進行考察。
這五個部分與以上我們所說的三個維度總體符合:在語據階段,非有聲語言傳播主體根據預設的對象及其期待,設置傳播目的,預置傳播效果,結合語言傳播主體需求,進行前期創作和播出準備;在語篇階段,有聲語言傳播主體遵循傳播目的,依據前期準備,胸懷傳播對象,運用綜合表達手段,力求傳播效果的實現;在語效階段,傳播主體的表達被接受主體(對象)接收,其傳播意圖被解讀,傳播目的在不同程度上得以實現(體現為特定的傳播效果)。
1.主體
廣義的傳播主體包括媒體、欄目、人員三個層面,狹義的傳播主體單指人員。為了使考察更加集中,可把媒體定位、欄目特色主要歸于大語境,部分顯現為傳播目的,那么,我們此處所說的傳播主體主要界定為人員,具體包括播音員主持人(涵蓋配音、解說等以有聲語言為主要創作手段的工作人員)、記者、編輯。
在廣播電視語言作品中,所有主體都至關重要,但播音員主持人既是創作主體,本身也是表達手段和語言符號。也就是說,播音員主持人是以自身為主要表達手段在進行創造性傳播,在整個廣播電視語言傳播創作中作用更加顯化,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也更加重要。傳播主體是廣播電視語言傳播的決定性因素,傳播主體的態度、立場、素養、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語言傳播的成敗和優劣。對主體的考察標準,可進一步細分為聲屏形象塑造、播音主持狀態、創作個性、創造性等幾個指標。
2.對象
對象即受眾。對大眾傳播來說,受眾并不一定呈現為傳播主體的現場交流對象,而往往以傳播指向的形式存在,以群體狀態出現。在語言傳播創作階段,對象被定位為語言傳播的交流方和傳播目的的達持者;在語言傳播發出后,表現為語言表達的感受者、傳播目的的領受者和傳播效果的顯現者。
傳播目的是否面向對象、為了對象,傳播時是否心中有對象,傳播后是否能夠引起對象的認同與共鳴,能否在信息共享的基礎上達到認知共識和愉悅共鳴,不但決定了語言傳播是否生動、具體,而且關系著傳播的價值和意義。
對對象的考察標準,可以細分為對象設定、對象感、對象需求滿足情況等幾個指標。
3.目的
目的是傳播的目標追求和效果預期。目的可分為直接目的和隱含目的。簡單地說,直接目的是實現向受眾傳遞信息、提供服務或娛樂等功能,實現認知、教育、引導、娛樂等目標;隱含目的則要從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更深層次來考慮。傳播目的明確,則語言脈絡清晰,話語組織有力。傳播目的達成,則傳播效果良好。
對目的的考察標準,可細分為目的預設、目的貫穿和分解、目的達成情況等幾個指標。
4.效果
效果與目的相呼應,但并不等同。在一定意義上,效果就是實現,包括實現了的目的和目的外的實現。如果從受眾“感之于外,受之于心”的角度來看,效果可以分為不同的側面和層次。我們以“感””:知“感受“感興”“感發”來做形象性概括“感,,知”指信息接收“感受”指信息領會“感興”指,“感發”指促發行動。由此可見,存在著信息共鳴不同層次的效果。
傳播效果是檢驗廣播電視語言傳播最為重要的指標,體現了廣播電視語言作品的實踐價值。對效果的考察標準,可以細分為直觀感受(語意明晰度、語言感染力)、社會反響、受眾反饋、專業評價等幾個指標。
作者簡介:劉子銘(1995.1.9),女,漢族,籍貫:遼寧盤錦人,沈陽城市學院影視傳媒學院,14級在讀學生,專業:廣播電視編導,研究方向:廣播電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