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華玲
摘要: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農村經濟得到快速發展的同時,精神文明建設并未同質發展,農民群眾富而思樂需求不能有效滿足,物質生活膨脹與精神生活斷裂樣態越發明顯,精神困惑、價值扭曲的社會問題伴隨而來,加強對農民群眾的人文關懷,豐富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保障農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實現,增強農民群眾共享社會主義發展成果的獲得感和幸福感,越來越成為社會迫切關注的現實問題。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人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奮斗的目標。積極順應廣大農民群眾的期盼,創造條件滿足農民群眾不同層次、多元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動農村文化建設,豐富農民群眾文化生活,己成為當前開展農村工作一項十分重要的任務。
關鍵詞:農村;群眾文化活動;困境;出路
引言:
農村群眾文化活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基礎工程,也是大力開展國家群眾文化建設的前沿陣地。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農村經濟獲得了飛速的發展,農民對于幸福感的追求不再僅僅滿足于物質層面,對于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追求越來越成為時尚。為推動農村群眾文化活動有效開展,滿足農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豐富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近年來,中共中央、國務院先后出臺一系列政策。2002年4月,文化部下發《關于進一步活躍基層群眾文化生活的通知》中指出,“提高對活躍群眾文化生活重要性的認識,結合本地實際情況,采取措施,扎扎實實推進基層文化建設,活躍和豐富群眾文化生活,努力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要。"02005年11月,國務院辦公廳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文化建設的意見》指出,要加大文化資源向農村地區傾斜力度,要根據農村發展的實際和農民群眾對文化生活的需求轉變,不斷充實活動內涵,創新活動形式,為農村群眾文化活動指明發展方向。
1、農村群眾文化活動的基本內涵
1.1群眾文化
群眾文化是一個專有文化名詞,是一種以主體劃分為依據的文化類型,有“群眾”和“文化”組成的偏正結構詞組。群眾,意指人口中的絕大多數,哲學上解釋為“人民群眾是一個歷史范疇。從質上說是指一切對社會歷史發展起推動作用的人們,從量上說是指社會人口中的絕大多數。”“‘文化”的概念相對復雜一些,學術界一般將其從“狹義”和“廣義”兩個層面界定。狹義的“文化”是與政治、經濟、社會等并列的,“指人類社會歷史中專注于精神創造活動及其結果。”,廣義的“文化”,是人類有意識以來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總和,范圍幾乎覆蓋了整個人類社會生活,可劃分為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兩大層次,而張岱年在《中國文化概論》一書,將廣義上的文化劃分為物態文化、制度文化、行文文化、心態文化等四個層次,本文所要探討的“文化”含義主要是指非物態層面、狹義上的文化。
2、現階段我國農村群眾文化活的成效
2.1提高了農民群眾的生活質量
開展群眾文化活動的根本目的在于滿足農民群眾自身文化需求,豐富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強其文化自覺意識和文化自信。近年來,精彩紛呈、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開展,真正應了農民群眾的心景,成為建設新農村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廣場文藝“舞”起來,菏澤市高新區呂陵鎮靳樓村、賈坊村、田寺村、郭莊村等三十多支廣場舞隊伍,每天晚上廣場舞活動,充實了農民群眾業余生活,舞出了農民群眾新風貌;文藝戲臺“筑”起來,棗莊市峰城區吳林街道10余家莊戶劇團,將文藝的戲臺筑在農村社區,將自編自導自演的文藝節目送到農民群眾身邊,莊戶劇團的活躍演出,使吳林街道文化活動朝著“常態化”發展;文體活動“賽”起來,山東省棗莊市騷城區舉辦別具一格的農民趣味運動會;文明村鎮“評”起來,山東省德州市齊河縣潘店鎮先后開展“鄉村文明示范村”等特色的群眾文化活動,還獲得了2014年度德州市“四德工程”建設示范點榮譽稱號,提升了農民群眾精神文化素養,創建優美的村居環境,更凈化自己心靈;文化服務“送”進來活動……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不再單調乏味,農民群眾行動起來了,精神有了寄托,生活有了期盼,更重要的是“文明、健康、科學、節儉”的現代化生活理念逐漸走入農民群眾內心深處,農民群眾生活方式也開始發生著轉變,在文化活動中收獲了健康,在健康的生活中奮斗人生,既鍛煉身體又怡情,生活質量逐漸發生質的轉變。
2.2拓展了農村群眾文化活動的空間
公共文化基礎設施是開展群眾文化活動的載體,沒有相應的場所,各類文化活動組織、開展就難以運行。近年來,國家不斷把加大對農村建設投入,文化建設的重心不斷下移到農村,一大批村鎮社會服務中心、文化活動小廣場、鄉鎮綜合文化站建成,農村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取得了重大的成果,真正做到了將文化陣地延伸到最基層,拓展了文化活動的空間,在農村開展各種群眾文化活動得以正常運行。從國務院文化部委發布的二零一五年全國文化發展統計報告數據顯示,2014年我國“鄉鎮綜合文化站共有34239個,全國平均每萬人群眾文化設施建筑占地面積279.95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0.44平方米,對公眾開放的閱覽室109.23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1.1,計算機36.14萬臺,比上年增長4.2%"。
2.3提升了農村經濟發展的軟實力水平
文化與經濟的關系始終是相輔相成的。隨著經濟快速發展,文化越來越成為凝聚推動經濟發展的力量源泉,它是提升經濟軟實力水平的核心要素。“經濟軟實力是影響經濟發展或經濟發展相關聯的軟實力,主要包括:生態軟實力;健康發展軟實力:科技軟實力;文明軟實力等十大要素。”②當前,“文明村鎮”的評選,科技惠農進鄉村活動,農民自辦文化的“新秀”,民間職業劇團的迅速發展……有效促進了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兩者之間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激活農民群眾的文化自覺意識,增強了農民群眾文化創造的活力,農民群眾對價值觀、生產方式、生活方式開始有著一個新的認知度,農民群眾的文明程度、群體的凝聚和感召力也有著一個新的變化,更加科學合理的生產、生活方式投入新農村建設,它不僅解決了農民群眾現階段最為迫切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問題,從更深層次來講,它對提升農村經濟發展的軟實力建設也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結語:
文化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建設布局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村群眾文化建設是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基礎工程,全面建成農村小康社會離不開農村群眾文化的繁榮發展。發展農村群眾文化活動,對于提升農村文明程度,提高農民群眾的文化素質,構建農村和諧社會,推動農村經濟轉型發展具有重大的意義。進入新世紀以來,農村群眾文化活動面臨發展的困境,同時也迎來重大的發展機遇,只有直擊農村群眾文化活動發展中存在的現實問題,抓住歷史發展機遇,才能推動農村群眾文化活動創新發展朝著更高層次邁進。
參考文獻:
[1]瑪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